揿针结合早期康复训练对PCI术后冠心病患者运动能力的影响

2021-02-23 12:46曹雪莉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3期
关键词:康复训练冠心病差异

曹雪莉

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ICU三区 423000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的心脏病。多发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发病时胸痛、胸闷、呼吸困难,严重时威胁患者生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临床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方法。PCI手术并不是治疗结束,术后患者还会发生血管再狭窄,血栓再形成的情况。由于患者对该病及治疗手段了解不深,发病后会出现心绞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导致患者情绪不稳,产生心理障碍,不利于治疗的进行,影响治疗效果。目前临床对于PCI术后患者常用手段为药物治疗,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片等预防血栓再次形成药物[1-2]。该类药物需长期服用,易产生耐药性,且长期服用会对肝肾功能造成损害。而早期康复训练通过针对性的训练,恢复患者的心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同时揿针能够持续刺激相应穴位,显著提高干预效果。鉴于此,为了探讨揿针结合早期康复训练对PCI术后冠心病患者运动能力的影响,本文选取2019年5月—2020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68例接受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5月—2020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68例PCI治疗冠心病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纳入标准:(1)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2)所有患者均首次接受PCI治疗,且均为术后3d内患者;(3)患者及家属知情本次研究。排除标准:(1)有术后严重并发症患者;(2)其他系统有严重损伤的患者,比如先天性心脏病,恶性肿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3)无自理能力的患者;(4)精神疾病,神志不清的患者。本次研究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的认证。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进行治疗。患者术后第2周即可开始康复训练[3-4],初期,患者可练习缓慢起床,扶床或他人协助下缓慢行走,5min/次,2次/d;待患者可自主行走后按正常速度行走,视患者恢复情况增加上下楼梯锻炼,10min/次,2次/d,连续进行30d;后期,患者可进行户外运动,运动前首先要做好热身,然后进行慢跑或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30min/次,2次/d,连续进行60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揿针治疗。每次运动前给予揿针治疗,选择患者双侧内关、足三里、郄门、心俞、肺俞、膈俞、三阴交留针后进行运动训练,并嘱咐患者留针至当天入睡前,并可以按揉内关、郄门、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患者留揿针后需适当活动相关部位,确保没有刺痛、胀痛、影响活动等情况下方可进行后续运动训练。1次/d,治疗60d。

1.3 观察指标 (1)运动功能:采用意大利 COSMED 公司生产的K4b2型心肺运动测试训练系统对两个在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进行测试,指标包括最大摄氧量(VO2max),无氧阈(AT),最大运动负荷(MWL)。(2)左室射血分数(LVEF)、6min步行距离(6MWD):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生产厂家:美国通用公司,型号:GE730)测量3~5个心动周期的LVEF;根据6min步行试验指南记录患者6min内步行距离,即患者在平地上6min内能够行走的最大距离。(3)记录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应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5](SAQ)对患者生活质量水平进行评分,共19个项目,满分100分,得分越高,则患者生活质量及机体功能越好。

2 结果

2.1 运动功能 治疗前,两组各项运动功能指标相比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VO2max、AT、MWL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运动功能对比

2.2 LVEF、6MWD 治疗前,两组LVEF和6MWD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LVEF明显升高,6MWD明显增加,且观察组变化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LVEF、6MWD对比

2.3 生活质量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各评分明显升高,且观察组变化更为明显,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3 讨论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其发病原因除年龄、性别、家族史等不可变因素外,还有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工作压力增大,饮食不规律,不良的生活习惯使“三高”人群逐年增多,导致冠心病发病率逐年增加。PCI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可以有效疏通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缓解患者心绞痛、脑供血不足等病症。但是介入术后并不代表治疗结束,术后心脏功能的恢复更为重要。

早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已在临床上得到了认可。其通过分阶段运动锻炼的方式,逐步提高患者的运动量,增加血管弹性,调节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运动能促使冠心病患者建立冠脉侧支循环[6],改善血液循环,提高代谢能力。随着康复训练运动量的不断增加,心肌功能不断增强,心脏收缩能力不断增强,从而提高心室射血分数,使心脏周围组织供血充足,提高骨骼肌的运动能力,提高6MWD[7]。并且揿针是微型针灸,能通过较长时间的埋针持续刺激,以激发经气、疏理气机、调和气血、以使脏腑阴阳平衡[8],进而促进早期康复训练效果。故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VO2max、AT、MWL等运动功能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

另外,根据中医理论,护理人员从专业角度对患者讲解发病原因和PCI治疗机制,使患者科学了解相关医学知识,消除内心疑虑,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率。运动训练的各组运动能够有效刺激到相应穴位,增强揿针刺激量,进而使得观察组患者LVEF明显升高,6MWD明显增加。同时患者整体的机能活动保持一致,维持体内气息稳定,使心肌功能得到明显提高,骨骼肌能力明显增强,进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的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应用揿针结合早期康复训练对PCI术后冠心病患者进行干预,显著提高患者心脏功能和运动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猜你喜欢
康复训练冠心病差异
冠心病心绞痛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观察
JT/T 782的2020版与2010版的差异分析
相似与差异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sST2水平与冠心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