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地方高校专利成果转化应用的现状与对策

2021-02-25 21:51王亚非钱坤
客联 2021年12期
关键词:许可湖北省湖北

王亚非 钱坤

摘 要:专利转让、许可实施是高校专利实现转化的重要途径。目前湖北省高校专利转让及许可实施效果欠佳。该文对2012—2020年湖北省20所典型本科院校专利转化的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梳理,从总体情况、高校情况、管理维护、资助政策、转移路径、技术领域等不同维度研究湖北省高校专利转化的现状,分析制约湖北高校专利转化的相关问题,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专利转化;路径;地方高校;湖北省

高校是国家创新系统重要核心主体之一,与企业共同构成了国家创新系统的双引擎。通过检索国家专利库,2012-2020年全国高校专利转化平均值仅为5.58%,远低于发达国家高校专利50%的转化水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产业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湖北省高校数量众多,但高校专利转化对经济贡献程度距离创新型省份和知识产权强省还有很大距离,因此湖北高校如何更好实现高校专利的转化运用,对于湖北产业技术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湖北省高校专利转让与许可现状

(一)专利转化与许可实施总体情况

2012-2020年,湖北省高校申请专利总量为147892件,其中转让专利5231件,占全省专利转让总量的11.5%;高校实现专利许可656件,占全省专利许可总量的22.4%。专利转让和许可两项累计达到5887件,占全省转化总量的12.2%,专利平均转让和许可率达到4.0%,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1.58个百分点,这与湖北省高校的整体专利创造能力不相匹配,湖北高校“重专利授权、轻成果转化”总体局面并未发生实质改观,专利转化的工作成效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二)专利转化和许可实施的高校情况

湖北高校包括职业院校在内共有128所,在2012年至2020年期间获得专利授权的有67所,实施专利转化和许可的只有32所。就专利转化率而言,从高到低排名前五位的院校分别为武汉纺织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武汉大学、湖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对比湖北“双一流”高校排名数据可知,不同高校的专利转化工作成效与其科研实力并非呈正相关关系,主要在于工作措施和重视程度。

(三)专利转让与许可实施的路径

高校专利在转让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专利权人和权利归属的变更,通过对湖北省高校专利转化的类型和转移路径进行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六種路径:(1)高校→企业;(2)高校企业→企业;(3)高校→科研院所;(4)高校→自然人;(5)高校→中介机构;(6)高校→中介→企业模式。从目前专利产业化运营情况来看,上述路径中高校→科研院所、高校→中介以及高校→自然人这四种模式由于后者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专利产业化良好的市场主体,专利转让仅仅是专利权的重新归属,短期内很难真正将高校专利真正商业化和产业化。湖北高校主要是基于技术转移机构、校企合作以及政府科技转化平台开展专利转化活动,湖北绝大部分高校尚未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运营机构。

二、制约湖北地方高校专利转化的原因

(一)专利转化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

目前,权益分配改革虽然取得较大进步,但改革深度并没有真正触及高校学科评估、重大基金项目评审、教师职称评定以及项目结题验收等方面的考核体系设计,专利是否转化、转化效果如何等并没有对高校自身建设发展、科研人员职称评聘、行政人员绩效考核产生实质性影响,湖北地方高校总体上“重专利授权轻成果转化”、“重基础理论研究轻成果转化”等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二)专利创造成果的市场结合度低

从根本上说,衡量专利的转化价值最核心的指标是能否被市场接受,能否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部分高校科研人员申请专利的目的是为了通过结题,常常忽视了企业实际需要和市场现实需求,获得的部分专利存在技术含金量不高、商用化水平较低等问题。湖北部分“双一流”高校的科技研发能力突出,原始创新成果的质量和价值都很高,但由于偏重于理论性研究,所获得的专利转化价值却明显低于部分行业类高校专利价值。部分非“双一流”行业性高校由于有其行业背景,凭借接地气的产学研优势,专利创造偏向于市场应用性,往往更容易被市场接受。因此,专利创造成果市场化结合度低导致解决问题的针对性不强,应用价值不高,不能对接市场和产业技术发展需要,难以实现转化应用和产业化。

(三)专利维持缺乏有效管理

湖北高校专利维持19-20年的只有64件,维持在2-3年的专利最多,达到19627件。从专利维持时间上看,湖北高校专利平均年限为4.6年。这与高校的专利维持政策是有一定关系的。根据调研结果,近62%的高校是学校承担专利申报费和前三年的维持费,后续年费需要科研工作者自行缴纳,部分科研人员不愿意承担该年费导致专利失效。部分失效的专利技术并非完全是技术的替代,也并非没有完全市场价值。专利往往具有技术引领性,转让和许可实施往往需要一个被企业发现、被市场接受的复杂的过程,需要有一个被主体实施、被社会认可的阶段,任何一个环节缺失都可能造成专利产品化、商业化的失败。

(四)专利转让和许可实施缺乏专业机构和人才

专业服务机构对高校专利转化的影响显著。目前,湖北只有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工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7所高校设置了成果转化机构。还有40多所本科高校都将知识产权管理职能放在科研处(科),人员编制少,重管理轻服务,相关的科室往往仅负责专利数量的统计以及证书的保管,对专利授权后的转让、许可等意识不足,对专利技术价值理解不够,对专利应用前景理解不深,也缺乏专业的推介渠道,难以将专利真正推向市场和社会,制约了专利转化实施效果。

三、加快湖北地方高校专利转化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湖北高校科研评价导向性机制创新

高校科研评价导向是高校推进专利转化的关键因素,需要调整科研评价导向,实现四个科研转变。一是在科研理念上转变,科研要走出实验室,把科研成果落实在车间里,凝结在产品中,转化在市场上;二是科研导向转变,科研要推动技术转化,契合需求应用,发挥经济效益;三是科研评价方法转变,科研要从唯项目级别、唯论文数量、唯奖励高低、唯专利授权向更加注重科研创新力、成果影响力、技术引领力、效益贡献力转变;四是科研奖励结构转变,科研奖励要从论文发表、项目获批、科研获奖的奖励结构向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专利技术转化效益、科研团队转化获益转变。

(二)提高湖北高校高价值专利有效供给

高价值专利是高校转化运用的重要基础。当前,湖北地方高校要围绕湖北省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技术研发与专利转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有效贯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高价值专利创造体系,在湖北主要产业领域创造一批创新水平高、权利状态稳定、市场竞争力强的高价值专利和专利组合,为湖北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基础型、原创型、高价值有效专利供给。

(三)丰富湖北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

产学研深度合作是高校专利转化的主要形式。湖北高校可进一步发挥这一优势,丰富产学研合作模式,形成“点、线、面”三位一体专利转化路径。一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为“点”,以派驻企业科技副总、院士(专家)工作站、技术委托开发横向课题为手段,将高校科研团队引入到企业,开展委托研发、联合研发,推动专利成果与企业有效需要对接。二是重点规模企业为“线”,以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建立企校联合创新中心为依托,开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专利成果示范转化。三是产业集群为“面”,以重点产业技术研究院为平台,通过专利池全面对接产业集群区,将核心技术与共性关键技术、引导战略产业的原始创新和重点领域的集成创新所形成的专利成果转移转化,推动专利许可共享。

(四)搭建湖北高校多层次专利转化平台

实践证明,专业成果转化机构或平台是技术与市场的“激活剂”。湖北高校可结合学校的特点,建立职能明确、定位清晰、特色鮮明的专利转化机构或平台,专门负责科技或专利成果转化项目的收集、论证、筛选、发布、对接、推介、转让等工作;与第三方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合作,依托其专利管理、经营、评估、技术等专业人才和线上平台与线下载体开展专利转让对外交流与沟通,为湖北高校科研人员提供专利申请、维护及转化活动的全链条服务。

(五)建立健全湖北高校专利转化政策支持体系

湖北有条件的高校可开展专利申请前评估或科技查新建立专利筛选机制,对真正有市场价值的专利进行精准识别给予资助,切实提升专利申请质量;优化高校专利资助奖励政策,大幅减少或取消目前针对专利申请及授权的“前端激励”,加大向专利转化的“后端激励”,鼓励发明设计人及专利权人积极投入专利转化工作,推动“知本”向“资本”的转变。

猜你喜欢
许可湖北省湖北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湖北省2016年9月水产品塘边价格
湖北省水产品塘边价格
背对背拥抱
湖北2009年7月13日企业收购生猪价
2009年5月18日湖北企业收购生猪价
湖北各地2月中旬蔬菜价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