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帝国主义及其发展趋势

2021-02-25 22:22王义真
客联 2021年12期

王义真

摘 要:20世纪下半叶,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化的推动下,垄断资本主义催生了新帝国主义,在21世纪初期新帝国主义达到巅峰,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开始走向衰落。随着新冠疫情持续不断的全球性爆发,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带来了对于新自由主义和新帝国主义更加全面而深刻的审视。由于所处时代条件不同,新帝国主义的发展趋势与列宁所设想的稍显不同,但“新帝国主义”的“新”仅仅是表现在形式上,本质上仍是帝国主义的延续,“两个必然”的历史趋势不会改变。本文将基于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对新帝国主义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关键词:列宁帝国主义论;垄断资本主义;新帝国主义

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论述了帝国主义的五大特征,并提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1]距离列宁所处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以及社会环境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当代资本主义依然是垄断资本主义,依旧处在帝国主义时代。不同的是,當代帝国主义显露出很多新的历史特征,可以被看作是帝国主义发展的新形态,即新帝国主义。[2]按照历史脉络来看,资本主义经历了早期的私人垄断到上世纪列宁所处的国家垄断时期,再到现在的国际垄断时期。伴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世界民族革命运动的兴起,殖民统治随之瓦解,也宣告着旧帝国主义时代的终结,但这并不代表帝国主义的历史就此结束,帝国主义本身也没有彻底灭亡,反而是凭借不同形式在不断发展。

一、新帝国主义形成的时代条件

新帝国主义的形成受到诸多条件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殖民帝国接连崩溃促进了新帝国主义的形成。“二战”以后,传统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旧帝国主义无法维持,便产生了新帝国主义。独立后的第三世界的民族、国家依旧处于弱势地位,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技术更新缓慢,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完全摆脱前宗主国的控制,一定程度上需要前宗主国的援助。于是,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通过经济、技术上的援助来实现对发展中国家的隐性控制,通过不停赚取高额的利润为新帝国主义造势。

第二,全球化加强各国的密切联系,全球意识萌发,促进了新帝国主义的形成。当世界的概念被压缩,全球规模被视为一个整体时,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黏性增强,在政治、经济贸易往来上相互依存。金融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帝国主义国家提供了新的“扩张”手段。全球化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大舞台,不同国家、地区的商品都可以在这里进行交换,打造一个由经济利益构建的整体,然而,这些国家、地区对于信息技术的拥有程度、应用程度差距很大,创新能力水平也参差不齐,这样长期下去会导致信息落差,进一步扩大数字鸿沟,拉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有利于造就“新帝国主义”。

第三,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各国重新洗牌,世界政治格局开始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促进了新帝国主义的形成。

第四,新自由主义的兴起促进了新帝国主义的形成。新自由主义主张通过改变每个国家的政策导向,来重新塑造资本全球积累的制度,打破了世界力量原有的平衡,因此更加有利于进行资本积累,进一步发酵了新帝国主义。

二、新帝国主义“新”在哪里

列宁在阐述帝国主义五个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又细化了帝国主义的三个特点:“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这个特点分三个方面:(1)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2)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3)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3]

将上世纪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作为理论基础,针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进行分析,挖掘新帝国主义究竟“新”在何处。值得注意的是,新帝国主义被认为是带有普世价值的色彩,主张自由、民主,宣扬平等。为了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强国提倡建立一个稳定而有序的新世界,弱国则可以依靠新的力量和规则来实现自身发展,全球化的经济体系也能更加稳固。由此可见,处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化的环境下,新帝国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一种特殊历史发展阶段,因此,新帝国主义的“新”可以大致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新帝国主义的第一个“新”表现为: 生产方式和流通越来越国际化,资本越来越集中,所产生的垄断是大型垄断跨国公司。由于生产和流通的社会化,跨国公司不仅数量猛增,而且国际化程度较之前更高,资本积累的规模较之前也更大更稳定,朝着垄断帝国方向发展。每个行业都会存在拥有顶级资源的跨国公司,形成一家独大的垄断地位,在经营权上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控制着国际间所有的生产网络。[4]新帝国主义的第二个“新”表现为: 经济全球化下经济生活生产的最终话语权都由金融垄断资本操纵,经济金融化愈发畸形。新帝国主义的第三个“新”表现为:利用文化渗透、价值观传播等手段来影响和控制发展中国家。当今世界最有效最致命的武器不是冷兵器,而是文化软实力,处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一些开放民主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等,会与落后、传统地区的某些文化价值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使广大网民在潜移默化中不自觉地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这类文化渗透是最无形的剧毒,发展中国家应该高度警惕此类新帝国主义的入侵。[5]

总体而言,在经济层面上,旧帝国主义是通过殖民掠夺获取原材料,新帝国主义则是利用国际经济组织来控制市场。在文化层面上,新帝国主义则扛起文化渗透的大旗向世界人民宣扬自身价值观,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渗透中同化其他民族、国家,以此削弱文化的多样性。足以见得,新帝国主义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三、新帝国主义走向衰落是大势所趋

列宁指出资本主义具有寄生性、腐朽性和垂死性。结合现实情况可以发现,新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表现得则更为隐蔽。其寄生性表现在将重污染工业转到发展中国家生产等方式,站在发展中国家的身上来实现自身的发展。腐朽性则表现在通过利用绝对的话语权优势来侵占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结晶。新帝国主义的垂死性则表现在西方发达国家无法从根本上调整和解决经济危机问题,最终只会加速帝国主义走向消亡。

虽然列宁对于帝国主义灭亡的时间预测得稍早了些,但他对于帝国主义的本质及其特征的分析判断是准确的,资本主义的本质没有发生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基本矛盾也没有改变。在全球化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制度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只会越来越深,最终必然会走向灭亡。

参考文献:

[1] 《列宁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01页。

[2] 鲁保林.新帝国主义的形成、特征与积累模式[J].教学与研究,2021(03):59-69.

[3] 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程恩富,鲁保林,俞使超.论新帝国主义的五大特征和特性——以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为基础[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05):49-65+159-160.

[5]杨陶. 新帝国主义论与列宁帝国主义论:比较与启示[D].新疆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