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武侯祠官方简介中引用史料的合理性初探

2021-02-25 22:21李若琪
客联 2021年12期
关键词:考证

李若琪

摘 要: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究竟在何处,南阳与襄阳两地已争论千百年,至今未能达成一致。现如今,南阳武侯祠与襄阳古隆中皆成为当地知名景点,对外宣传皆称自己是“三顾茅庐处”、“诸葛躬耕地”,而官方的景区简介,则集展示景区风貌、招揽游客、教化民众等功能于一体,其内容务必准确精炼。本文无意争辩躬耕地究竟是襄阳还是南阳,仅对南阳武侯祠官网简介中引用史料的合理性进行探究,提出质疑并进行考证,最后给出景区简介修改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诸葛亮躬耕地;南阳武侯祠;景区简介;考证

南阳武侯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卧龙路766号,南滨白河,北障紫山。1963年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8月荣膺为AAAA国家级旅游景区。南阳武侯祠现占地230余亩,有殿堂廊庑等古建筑183间,历代碑刻400余通,匾额楹联155幅,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树名木196棵,是南阳市文化旅游建设的“龙头”项目。

在对外宣传上,南阳武侯祠在全国各地多处武侯祠中一直以“诸葛躬耕地”为招牌,由于和襄阳古隆中的“躬耕地之争”存在多年,一直未有人人信服的定论,因此在景区简介上列举了众多史料以佐证其历史渊源及文化内涵,然而这些史料例证是否经得起推敲?是否有引用不妥之处?景区简介的受众不是饱读史书的学者,而是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的各地游客,对于大众而言,若其中史料不严谨,很容易被误导。

以下为南阳武侯祠官网中的相关介绍节选: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的始建年代可上溯至魏晋时期,据《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和清康熙《龙岗志》记载,诸葛亮殒没五丈原后,其故将黄权曾率族人在南阳卧龙岗建庵祭祀,纪念武侯,时称“诸葛庵”;晋永兴年间,镇南将军刘弘“镇宛”讨伐张昌时“观亮故宅”并“立碣表闾”;唐代,南阳卧龙岗曾多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李白《南都行》中云:“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刘禹锡《陋室铭》中赞美:“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白居易有“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的诗句,许浑《南阳道中》云:“荒草连天风动地,不知谁学武侯耕”等,这些表明,卧龙岗在唐代已成为一处著名的文物胜迹和人们凭吊先贤和陶冶情操的地方,不少文人墨客都曾来此游览祭祀。

宋金时期,南阳武侯祠屡遭兵燹。宋绍兴八年(1138年),岳飞“过南阳谒武侯祠”时,曾挥泪书写诸葛亮前后《出师表》,以“稍舒胸中抑郁尔”;元大德二年(1298年),南阳监郡马哈马主持修葺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割附近田地二百亩作为岁时香火之具。元至大二年(1309年),河南平章政事何玮到南阳指示地方官加扩卧龙岗武侯祠。元延祐二年(1315年),元仁宗交中书平章政事与翰林集议,给南阳卧龙岗古建名胜命名为“武侯祠”;明嘉靖七年(1528年),明世宗“钦赐”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庙额,颁祭文,明定春秋二祭日期和祭品,并敕令地方官按期致祭,后又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三月八日,特谴驸马都尉邬景和来宛致祭。

……

清代,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屡有修葺,规模恢宏,现今卧龙岗武侯祠基本上保持了元明的布局风格,其木构建筑多为明清重建或增建。康熙五十年(1711年),知府罗景主持大修武侯祠,增建庙堂,新辟廊庑和台榭,积土为山,叠石成峰,并按照历代题咏和诸葛亮“躬耕”时的生活起居,依前人“龙岗全图”石刻复建了卧龙岗十景,……此次修葺,对后世影响很大,并奠定了今日卧龙岗武侯祠的规模,乾隆时期出现了“漫道锦官祠宇好,龙岗今日更馨香”的景象。

据此,本文将以南阳武侯祠官网介绍为探究对象,提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修改的合理化建议。

一、南阳武侯祠的始建时间究竟为何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文物保護事业的发展和文献考据的不断完善,关于南阳武侯祠系统全面介绍的学术文章,最初载于1982年01期的《中原文物》,其中表明“武侯祠创建于唐、宋年间……元代初年祠宇毁于战火。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由南阳官府出资大规模重建。”在《南阳市城乡建设志(1840-1985)》第十篇第二章<旅游资源>介绍武侯祠时写道:“南阳武侯祠始建于唐宋年间。”1996年国务院更新的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南阳武侯祠榜上有名,在1998年出版的《中原文物》第三期专门有针对河南地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介绍,其中点明“武侯祠始建年代不详”。由此可见,无论是学者,还是地方志编纂人员,对南阳武侯祠的始建时间并无断言其“始于魏晋”,而在官网上的这份介绍中,却说“南阳卧龙岗武侯祠的始建年代可上溯至魏晋时期”,它的依据“《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和清康熙《龙岗志》”是否经得起推敲呢?

首先要纠正的是,《龙岗志》这一说法有误,应为《卧龙岗志》,是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南阳知府罗景编纂的,其中描述了历代修葺南阳武侯祠的情况,还给出了详尽的图画,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罗景在书中并未提及武侯祠始建于魏晋,仅在《卧龙岗志·序》中称赞其为“数千年名胜之地,使烟霞失色,山水改容。”笔者认为,这可能只是一种文学写作的夸张手法,不能作为确凿的史料证据。但罗景修葺武侯祠确实在《卧龙岗志》中有所记载,这次修葺也奠定了卧龙岗武侯祠的规模,笔者认为,此书更适合作为介绍最后一部分的修葺过程时引用。

明嘉靖《南阳府志》是杨应奎于嘉靖七年(1528年)纂修,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张需增补,举人叶珠作序,嘉靖三十三年(1545年)成书刊行。《明史·艺文志》著录叶珠《南阳府志》,即为此书。这本书本身并未有“故将黄权曾率族人在南阳卧龙岗建庵祭祀,纪念武侯”的相关记载,是民国28年时,中州文献征辑处调查员张嘉谋对增补版进行的校注中的内容。张嘉谋虽作为地方教育家、藏书家,又担任过河南通志馆纂修、河南省博物馆馆长等职,在校注时他参研书物,旁征博引,实地考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由于年代较近,且不具有其他充分的史料,因此笔者认为,无法据此得出“南阳卧龙岗武侯祠的始建年代可上溯至魏晋”这一结论。

景区为宣传自身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这无可厚非,但也应保持严谨的态度,以免误导大众游客。可将原有说法更换为:“相传,魏晋时期卧龙岗已有纪念诸葛亮的相关建筑,而卧龙岗武侯祠始建于唐宋。”

二、历代文人的古诗词能否成为躬耕地的佐证?

在南阳武侯祠官网上,列举了李白、白居易、刘禹锡、许浑等人的诗作,以证“卧龙岗在唐代已成为一处著名的文物胜迹和人们凭吊先贤和陶冶情操的地方,不少文人墨客都曾来此游览祭祀。”而这实际上混淆了文学意象和史料的概念。的确,一些文学作品可以反映某时某地的风土人情和景象,但诸葛亮《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着实太过著名,“躬耕南阳”就成了一个文学意象,当这个意向出现在诗词之中,往往是作者借此怀古、赞美诸葛亮或感慨自身罢了,这并不代表诗词作者经过考证后确认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也不等同于作者是亲身来到卧龙岗武侯祠才写成的文学作品。因此,这些诗文的精神文化意义超过史料意义,景区在介绍宣传时,应更强调其中的文化内涵,而非以此作为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证据。

此外,同样是文学作品,另一首《躬耕歌》虽然内容质朴,作者名气也不及唐宋诗人,但史料价值反而更高。这首《躬耕歌》是清朝末年,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拐河镇群众,在沣河淤沙中发现一块晋代诗画石上刻的,下半部刻有诸葛亮画像,有落款:晋永和三年岁次癸亥秋月谷旦尚书左仆射顾和浴手敬书。这份实实在在的物证,形成的年代更久远,与三国相近,且系东晋名宦顾和手书,有较高的声望,又出土在南阳,且至今保存完好,更能证明诸葛亮躬耕在晋已对当地民众产生了较大影响。景区在介绍时不妨引用此作为“躬耕地”的依据。

三、被证伪的岳飞手书当做史料是否合理?

岳飞手书的《前后出师表》碑刻在全国各地武侯祠乃至岳飞庙都有摆设,可谓家喻户晓,尤其是碑刻上附书者自跋云:“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候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是让这块碑刻成为南阳武侯祠的镇馆之宝。然而,早在清朝便有人对此碑刻真伪提出了质疑,清光绪《南阳县志》卷十<艺文(下)>中说:“宋书出师表,存在县西南七里卧龙冈,绍兴八年岳飞草书,光绪二年刻石。跋云: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词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鬰耳。岳飞并识。按此刻后,有知府任恺跋称:此碑在江南之彭城,壬申摩勒于石。则此帖盖恺所购也。原跋,下有少保印章。考宋史本传,绍兴十年飞授少保,此帖称戊午,实绍兴八年,飞未授此阶,不应有此印章。殆浅人赝为之欤。”

可见知府认为印章不符宋史,这题跋大概是肤浅小人伪造的。当代则有学者张政烺、邓广铭、王曾瑜等人也认为是伪作,除了印章不符合史实外,字迹也与岳飞之孙岳珂所录十一帖岳飞真迹字体不一致;时间上来看,如手书所附跋所述,岳飞是八月十五日之前几天路过南阳的时候所书。但是历史上的当月十二日,岳飞正从鄂州启程赴临安面见赵构去了,不可能临行前背道而驰,特意绕道几百里取途北面的南阳。此外,碑刻中没有避讳,《出师表》中有“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然而“桓”是宋钦宗赵桓的名讳,南宋人的习惯是改称“元灵”。当代岳飞研究的权威王曾瑜先生,曾撰文《岳飞史实之真伪不可不辩》详细论证该碑刻为后世伪造,因此,笔者认为,这一频繁被证伪的作品,当做史料来说明武侯祠的文化底蕴,甚至来证明岳飞认可南阳为诸葛躬耕地有些不妥,但考虑到这幅作品即便是明清伪作也堪称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文物,顾及景区的宣传效果,可将简介中添加“相传”等字眼,与正史加以区分,可以减少对岳飞过南阳这个故事的强调,多介绍碑刻的艺术价值,正确引导游客和群众。

综上所述,南阳武侯祠官方简介中引用史料存在不合理之处,作为官方网站上的介绍,不免被诸多旅游平台、旅行社和自媒体引用转发,考虑到其影响力及对游客群众的教化功能,更应当丰富、合理、严谨。除上述改进建议外,笔者认为,在历代官修地方志里,也有大量关于南阳武侯祠的记载可以挖掘作为卧龙岗历史悠久的佐证,如:明崇祯《大明一统名胜志·南阳府志》卷十中记载:“诸葛草庐在城西南七里卧龙岗上,即孔明所居,旧为祠以奉。”清雍正《河南通志》卷七“山川·南阳府”条记载:“卧龙岗,在府城西南七里,即汉诸葛亮躬耕处。”清嘉庆《南阳府志》卷一“舆地志·古迹”条记载:“诸葛庐,在府城西南七里卧龙岗,昭烈三顾处,有祠,今春秋祀焉。”等等。此外,作为景区介绍,不应只注重强调武侯祠本身的历史,更应当注重其真正内涵所在——诸葛亮本人高洁的品质以及其文化价值。切莫为了和襄阳争“躬耕地”而夸大历史、舍本逐末,毕竟清道光年间南阳知府顾嘉蘅的名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正挂在武侯祠内呢!

参考文献:

[1]闪修山.南阳武侯祠[J].中原文物,1982(01):67+59.

[2]李彦升编:《南阳市城乡建设志(1840-1985)》,南阳:1987年.

[3]肖伟.南阳武侯祠[J].中原文物,1998(03):118-119.

[4] 张玉润.南阳方志文献概说[J].河南图书馆学刊,1988(01):47-50.

[5](清)罗景编:《卧龙岗志》卷一.

[6] 清光绪《南阳县志》卷十.

[7] 明崇祯《大明一统名胜志·南阳府志》卷十.

[8] 清雍正《河南通志》卷七.

[9] 清嘉庆《南阳府志》卷一.

[10]马怀云.《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评述[J].河南图书馆学刊,1993(03):72-75+86.

[11]吴彤.“诸葛亮躬耕地学术座谈会”在京举行[J].中国史研究动态,1996(08):21-23.

[12]赵莉.南阳武侯祠品牌化发展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3(12):48-50.

[13]张晓刚.诸葛草庐南阳襄阳之争的形成和发展[J].南都学坛,2004(01):15-19.

[14]谭良啸.岳飞书前后《出师表》石刻考[J].四川文物,1985(01):25-28.

[15]赵保佑. 诸葛亮躬耕地考辨[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11-06(B02).

[16]李红.從元代碑刻看元代南阳武侯祠[J].中原文物,2014(04):101-104.

猜你喜欢
考证
惠州市“化学检验工”考证题库建设探析
《红楼梦》与《聊斋志异》联系初考
高职院校技能竞赛保障体系
芜湖《商务日报》档案之发现及初步研究
基于考证与实操并举的会计专业改革与实践研究
基于考证与实操并举的会计专业改革与实践研究
高校大学生考证自我期望与企业认同度的对比分析
《诗经》中的爱情诗考证(三)
《诗经》中的爱情诗考证
两宋之交真率会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