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自由实在性问题的转向及其现实意义

2021-02-25 22:21郭浩玥
客联 2021年12期
关键词:实践意义自由道德

郭浩玥

摘 要:康德在星云假说中提出的自由思想将其从一个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莱布尼茨——沃尔夫主义者变为一个关注社会实在问题的学者,其自由思想也成为其哲学体系中的核心问题。然而康德曾将试图从思辨理性领域对自由的实在性做出解释,在遇到困难后及时转变方向,从道德领域进行论述,最终对自由实在性问题做出了阐述,并在道德实践领域发挥着作用。

关键词:星云假说;自由;思辨理性;道德;实践意义

一、康德的自由问题

(一)康德自由问题的地位

自由问题在康德哲学中拥有很高的地位,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自由问题是其整个哲学体系的核心。康德的后继者黑格尔曾经指出:“这个原则提供了向康德哲学的过渡,康德哲学在理论方面是以这个原则为基础的。”这里的“这个原则”指的是卢梭的自由原则。康德的自由理论地提出很大程度上受到卢梭的影响,并将其作为其哲学的核心。著名学者李泽厚先生也在《批判哲学的批判》中指出:“自由是康德全部道德伦理学说的最高原理。”不管是康德后来的继承者,还是研究康德的学者,都对自由问题在康德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给予了充分肯定,所以自由问题是康德哲学的重中之重,也是后人研究其深奥思想的主要着手点。

(二)康德自由问题的提出

康德关于自由的思想来自于其1755年发表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轮》当中提出的星云假说,这一假说的提出被认为“是从哥白尼以来天文学取得的最大进步。”康德所处的时代是自然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时代,康德以牛顿力学作为基础,对于天体的起源和宇宙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世界运动变化的事实得到了科学有力地证实,不再是人类主观地猜测与想象。星云假说的提出具有重大的意义,它颠覆了传统观念中“世界来源于上帝”“受到了神的旨意才产生”这一观点,将上帝是世界的最初动因、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决定性力量这一存在于人们心中已久的观念打破,世界有其自身的运动变化,而非 “预定和谐”,这是对于当时民众世界观的一种改变;更具有重要意义的是,星云假说不仅扭转了民众的思维,更是对于康德自己的思想转变也提供了途径。在此之前,康德信奉莱布尼茨—沃尔夫的形而上学唯心主义,这一学说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将神和上帝看作是无与伦比的至上高度,对于客观精神深信不疑。但是早期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对于传统形而上学唯心主义造成了很大冲击,使得康德早期自身的信仰被一次次的科学证明所推翻。但是问题就在于,形而上学的唯理论不能解决人类和宇宙中实际问题的同时,自然科学也不能很好地解决形而上学中的问题。

二、自由问题的转向

康德自由问题的提出是其哲学方向转变的重要标志,也是其哲学中的关键领域,但是通过对于康德文献著作的解读与众多学者对于其自由问题的分析解读来看,这一问题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从思辨理性角度到道德实践领域的转变,通过这一转变,康德的自由实在性问题得到了解释与阐述,同样对于实践领域的指导有着重大意义。

(一)思辨理性角度对于自由实在性的论证

早年的康德试图从思辨理性的角度对于自由问题进行论证。康德认为一切知识之所以会成为知识都要有两个必要的条件:一个是先天形式,一个是后天质料。时间空间作为一种先天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当中,这是一种不证自明的观念,因为每个人的脑海中都有这样一个不需要证明的先天形式存在,不用依赖外界后天获得,也不需来自后天的证明,所以它是无比纯粹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另一种是后天质料,形成一种知识不能只有先天空洞的形式,而是要经过内容的填充才得以称之为知识,而这种后天质料的基础就是物自体,物自体通过刺激感官形成“后天质料”。康德曾明确表示物自体是人类思维不能认识的东西,但是并没有否认物自体的存在,相反,我们尽管不能认识物自体本身,但是它是作用于我们感官的基础,正是有了这样的基础,我们才能借助感官看到其“表象”。

(二)道德领域角度的自由实在性论证

通过上述分析,康德也逐渐意识到从思辨理性入手对自由实在性是无法进行解释论证的,思辨理性只能保证自由的可能性,要想真正论证实在性问题,还要从道德领域切入。

康德首先提出,道德领域的核心是善意志。康德对我们意识中普遍认为是善的、幸福的东西做出了回应,世界上除了善意志以外,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善的。大家通常认为长寿是幸福的,但是长寿也就意味着要遭到更多的痛苦;大家也会认为拥有财富是幸福的,但是康德认为巨大的财富会给人带來烦恼和危险,比如需要时时刻刻小心以防止自己财富的流失;博学多识也常常是人们认为的好多事情之一,但是拥有知识的同时也看到了更多现实的黑暗面。康德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叙述,经验世界中人们通常认为是善的、幸福的东西往往背后都潜藏着转化为恶的可能性,所以康德并不承认经验世界所谓的幸福,他认为绝对的善意志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善。

三、道德领域自由的实践

康德后期从道德领域对自由的实在性作出的阐释,不仅突破了思辨理性领域不能解释自由问题的藩篱,而且也对现实的道德实践作出了指引,自由问题有了现实的意义,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也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一)个人层面

我们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人,在决定论意义上会受到来自自然规律的限制,这一点是很好理解的,就像后来的马克思也说人类的实践活动虽然有很强的主观性,会受到人类自身目的和意志的影响,但是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永远也离不开客观生产力、生产条件以及其他客观条件的制约。康德也承认这一点,但是康德认为人依旧是自由的,因为我们不会因为外力对于我们有制约作用就消极地等待外界对人类自身进行安排,不会行尸走肉般被外力推着走,而是我们会用先天的理性指导自己去适应外界的规律,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自由去选择我们应该遵循哪一个原则,可以充分大会自我的情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遵循外界规律的制约作用,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人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进行自我安排。

(二)社会层面

个人自由是社会自由的基础,社会自由是个人自由的保障。只有每个人实现了自由,大家共同组成的社会就实现了自由,而只有整个社会是自由的,个人的自由才能进一步实现。对于个人来说,自己是自己的目的而非手段,自由在一定程度上的含义就是,自己拥有足够的自由去做这件事情本身,而不是为了未来的某个目的把现在的自己作为手段,自己需要的只是享受这件事情本身。从整个社会来说,社会是由一个个的个体组成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目的而非手段,自己不把自己当做手段的同时也不能把其他人当做手段,所以这就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大家需要创立一个共同的秩序,这个秩序不是自然界赋予的,而是每个人为了实现自己的自由而共同人为创设的,这样的自由同样的是积极的。

四、小结

总而言之,康德自由问题是其哲学的核心问题,从思辨理性角度对于自由实在性的论证到从道德领域角度的论证是其哲学的一个重大转变,这一转变不仅使得自由的实在性有了合理论述,而且还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在今天依旧是康德留给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 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版

2、卢雪崑:《康德的自由学说(守望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7月版

3、韩水法:《自由的四个层面》2019年09期《学术月刊》

4、李秋零:《德国哲学1760——1860:观念论的遗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11月版

5、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 贺麟、王太庆译 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猜你喜欢
实践意义自由道德
跟踪导练(五)(2)
道德
形体礼仪课对大学生自我素质提升的实践意义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品管圈降低肿瘤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的实践意义分析
道德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