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视角下资环专业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途径

2021-02-25 03:01夏新曙王孟钱庆荣陈庆华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21年1期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科学

夏新曙,王孟,钱庆荣,陈庆华

(1.福建师范大学 科学技术处,福建 福州350117;2.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福建 福州350117;3.聚合物资源绿色循环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350117)

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当代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也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指标,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研究生是高校科技创新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高层次人才主要来源[1-2],其培养方向和模式直接影响着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实力。实践表明,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由于所具有的特色和优势不同,它们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向和模式也不尽相同。因此,研究生培养必须瞄准社会需求,立足专业特色,结合办学单位的实际情况,寻找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途径。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环保产业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节能减排、资源循环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亟需相关专业的高素质人才[3],教育部于2010年设立了由产业发展催生的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这一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当前我国开设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有南开大学、山东大学、东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30 余所高校。根据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查询,2020年招收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高校仅有南开大学、福州大学、山西大学、江西理工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5 所高校。从开设院校情况来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属于“小众”专业。这一“小众”专业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水平的提升,直接关系到该学科未来的发展。文中针对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分析目前面临的形势和问题的基础上,探索提升其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1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

1.1 专业规模较小,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涉及物理、化学、材料、环境等诸多学科的交叉学科[4-5],近年来随着国家产业战略的转移才逐渐受到重视,但我国大部分高校还仅建设了本科专业,目前仅有5 所高校建设了硕士学位点,博士学位点的建设更是寥寥无几。研究生培养年限短,招生规模较小,社会上对该专业的认可度较低,有很多家长甚至还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学这个专业将来可以干些什么。同时,由于国内该专业研究生导师队伍整体偏小,该专业硕士生培养经验尚需积累,培养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方向还没有完全从源学科中剥离。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入学后对专业前景产生迷茫,影响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研究生中很难形成科技创新的氛围。

1.2 专业背景不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不清晰

由于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点还未列入国家现有的一级和二级学位点目录,从各高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点组建的背景来看,每个高校都是在自己原有特色专业或方向上通过交叉学科或在相关一级学科下开设的这门全新的二级学科学位点,具有较强的区域和行业特性。例如,山西大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背景是“煤电污染控制和固废资源化利用”特色研究方向;福州大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在环境工程及环境科学等资深专业的基础上延伸出的一个更加系统性与综合性的培养体系[6];福建师范大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在“聚合物资源循环利用与固废高值化利用”特色研究方向的基础上设立的;江西理工大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在“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中的“环境化工资源利用与污染控制工程”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南开大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在整合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化学、物理等理学的优势学科,以及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社会科学的学科力量而发展起来的。不同的专业背景,导致了各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没有成功的培养模式借鉴参考,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大部分高校还处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毕业论文(设计)等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完善过程中,对于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不够重视。再加上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本科专业背景大部分为化学、材料、冶金、矿产等传统学科,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原有本科专业知识的思维定势。由于对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陌生感,他们似乎更愿意被动接受知识,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7],与本专业相关的科技创新思维能力较弱。

1.3 产业环境落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施展受限

当前,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存在着技术标准缺失、利用水平相对较低、技术设备比较落后、企业规模参差不齐、产业化程度偏低、二次污染严重及产品质量水平不高等问题[8-9]。虽然国家各部委不断从国家战略层面引导资源循环利用企业产业结构转型,资源循环利用企业也急需能够提升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新技术、新工艺,但是企业往往抱着“拿来主义”的心态,希望直接应用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不愿意开展技术研发、培养技术人才。落后的产业环境使得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研究生创新能力无法施展,转行从事其他专业的情况比较普遍。这一现状直接影响了该专业在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的动力。因此,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如图1所示。

图1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示意图

2 协同创新在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中的重要意义

从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设立的背景来看,其从设立之初的目标就是要培养更多能够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资源与经济、资源与环境、资源与材料等领域存在的矛盾问题的综合性创新人才,使得这些创新人才能够在资源由传统的单向流动、不可持续的消耗过程转变为多向相互利用、相互依存的绿色循环过程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但是,这一过程中的科技创新,仅凭高校的研究生培养这个环节是不够的,需要社会各要素的协同创新。通俗地讲,就是各高校在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需要与行业企业、政府部门之间的深度合作,以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难题作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泉。近10年各高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例如:山西大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坚持以国家和山西省需求为导向,开展煤系废弃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及污染控制的相关研究,为相关领域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服务相关产业转型发展;福州大学充分发挥“产学研”政策优势,依托企业投资创立资源循环工程应用型的科研基地与中心,在校内开设资源循环工程工艺的模拟实验,既为企业提供了科研成果,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达到企业和高校双赢的局面。

3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途径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系统之间是一个有机整体,需要统筹协调[10]。图2展示了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从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各途径的要点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图2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途径示意图

3.1 树立协同创新理念,完善现有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的中心,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和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新设立的研究生专业,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要逐步去掉原有基础专业(方向)的影响,优化课程设置,建立多元化的协同培养机制,将多领域、多维度的知识整合到一个知识构架中去[11],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有自已特色的全国相对统一的学科体系。

首先,培养方案应凸显协同创新理念,坚持产业发展需求导向。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产生动力来源于产业发展的需求,它的发展,更要紧紧依托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可以说,产业发展需求,是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科技创新与服务的动力。这就要求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单位必须树立牢固的协同创新理念,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以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等用人单位对人才和技术需求为导向,应与政府、产业紧密合作,重视校外导师的引进和培养,建立校外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创新性构建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订单式培养、联合等新模式。

其次,培养方案应坚持国家战略方针,契合政府政策导向。“十三五”期间国家不断推进低碳经济、绿色循环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相继出台了支持资源循环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2016年11月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作出修改。2016年12月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强调“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 亿人生活环境改善问题。”2017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34 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2019年9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各高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应该融入这些体现国家战略需要的政策法规,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增加信心,让研究生认识到资源循环利用是国家未来发展战略之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2]。

第三,培养方案应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强化行业企业服务意识。尽管当前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整体产业环境较落后,但是行业中技术创新的内在需求是巨大的,针对资源循环利用过程中的新技术、新工艺的需求是与日俱增的。因此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应该强调行业企业的需求,立足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需求,积极融入区域发展大潮中,强化毕业生为行业企业的服务意识,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13]。在培养方案中不仅要关注常规的城市固体废弃资源的循环利用,更应该将目标转移到工业固体废弃资源的循环利用上。引导研究生在了解工业生产的过程中激发科技创新灵感,锻炼科技创新能力。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科研平台

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优秀的导师队伍,导师在指导研究生做好实践方案、提供理论指导、解答实践中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等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14]。当前,各高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导师大部分是由原来化学、材料、冶金、矿产等专业背景的导师组成,他们的专业视野、知识背景、思维方式直接影响着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首先,各高校应该加强现有导师的资源循环科学理念的培养,督促导师围绕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开展课题研究,提高导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其次,各高校在新引进人才的过程中,应该将具有多学科交叉背景、与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方向贴近、热衷从事资源循环利用事业的青年人才充实到导师队伍中。再次,注重校外导师队伍建设。积极聘请校外企业、研究院所等有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背景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作为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校外研究生导师,定期邀请他们做资源循环利用行业产业发展趋势相关报告,让研究生能够了解真实的行业企业需求。

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更离不开科研平台的支撑。科研平台能够为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物质基础和支撑载体。特别是在政府政策指导下,与企业建立的协同创新科研平台,研究生能够在这些科研平台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表1为5 所招收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高校资源循环相关科研平台情况表,从表1中可以看出,这5 所高校均有国家级或省部级资源循环相关科研平台,表明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有较强的科研平台基础。但是,各高校应该继续健全科研平台管理制度,建立激发研究生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纳入科研平台发展目标。

表1 5 所招收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高校资源循环相关科研平台情况表

3.3 注重科技项目实践,鼓励科技创新活动

研究生刚入学时,对本专业领域科技创新的现状和方向不够了解,无法简单地从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去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具有较强的学科交叉性,招收的硕士研究生本科背景不一,很难从理论层面开展科技创新。这就需要以科技项目为载体,引导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积极参与科技项目实践,通过科技项目了解行业产业需求,从中获得科技创新灵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15]。

科技项目实践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积极参与导师承担的与资源循环产业相关的纵向、横向项目。导师可以将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小项目,指导研究生开展项目研究,定期带领研究生走访合作企业,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在锻炼研究生实践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技术水平[16]。另一方面,各高校可以结合本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联合区域内有实力的企业设立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科技创新基金的选题由企业和学院根据产学研需要共同确立。研究生以项目负责人的身份申请科技创新基金,同时联合1~2 位感兴趣的同学共同完成。这样不仅锻炼了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也锻炼了研究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4 夯实学科发展基础,做好学科前沿追踪

创新活动可以拓展研究生学术视野,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提高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当前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还在不断完善过程中,各培养单位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生创新活动模式,引导本专业研究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和学科前沿追踪。一是,可以鼓励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国内外学术交流,了解资源循环科学领域的新动态、新知识、新工艺。二是,可以组织研究生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各种行业协会竞赛等,让研究生在各类竞赛中深入了解资源循环科学领域的现状。三是,组织开展研究生文献研读会。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虽然具有较强的工科色彩,注重实践应用,但是关注国际上关于资源循环科学相关的期刊,例如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Energy Policy,可以培养研究生国际学术视野,让研究生了解国外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理念,促进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3.5 加强校校交流互动,提升硕士点认可度

从2011年起,在南开大学朱坦教授、鞠美庭教授和清华大学金涌院士、胡鹰山教授的大力倡导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研讨会已连续主办了8 届,为开设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有关高校提供了宝贵的交流机会。但是研讨会主要针对的是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问题展开讨论,当前专门的针对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研讨交流机制尚未建立。招收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5 所高校:南开大学、福州大学、山西大学、江西理工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可以完善研究生培养交流机制,定期举行研究生培养研讨会,共同推进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交换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做法,扩大本专业的社会认可度。

4 结语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从研究生培养的规模来看,因其培养单位的数量和培养研究生的人数均较少,是名副其实的“小众”专业。但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来看,资源循环利用行业亟需大量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如何保持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之间的供需平衡,需要社会各要素以协同创新为前提,参与到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共同为解决节能减排、资源循环过程中的技术创新这一“大众”难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研究生创新能力科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科学拔牙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