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酚酸酯对狼疮性肾炎的治疗效果及肾脏病理影响

2021-02-25 06:49李林锋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年26期
关键词:霉酚酸红斑狼疮肾炎

李林锋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由T、B淋巴细胞功能障碍引起的一种免疫系统疾病,损害肾组织,导致狼疮性肾炎。如果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将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和安全。系统性红斑狼疮在育龄妇女中更为常见。相关文献显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肾脏受累率高达36%~94%。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该疾病肾脏受累率为100%[1]。狼疮性肾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所累及的相应肾脏损害,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约75%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将在5~10年内发展为终末期肾病,这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2]。狼疮性肾炎以往主要采用环磷酰胺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虽然有一定疗效,但仍有骨髓抑制、性腺损伤等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霉酚酸酯是一种新型的选择性抑制淋巴细胞的免疫抑制剂,其治疗狼疮性肾炎疗效好,不良反应轻微[3]。为进一步了解霉酚酸酯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疗效, 本研究观察霉酚酸酯对狼疮性肾炎的治疗效果及肾脏病理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湖北科技学院附属浠水医院肾内科收治的狼疮性肾炎患者7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21~58(37.67±2.67)岁;病程7~48(16.35±2.58)个月;狼疮性肾炎Ⅲ型10例,Ⅳ型 19例,Ⅴ型6例。对照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21~58(37.21±2.45)岁;病程7~49(16.24±2.51)个月;狼疮性肾炎Ⅲ型10例,Ⅳ型20例,Ⅴ型5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狼疮性肾炎的诊断标准,均为首次诊断,年龄≥18岁。排除标准:合并严重感染、糖尿病、高血压等器官功能障碍疾病者;对本研究药物过敏或禁忌者;近期服用干扰本研究药物者;依从性低者。

1.3 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注射用环磷酰胺(江苏盛迪医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2020857)按体表面积每次0.5~1.0 g/m2静脉注射,每月1次,治疗6个月。观察组给予吗替麦考酚酯胶囊(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 H20031240)第1周每天服用1 g,第2周开始每天2 g,治疗6个月。

1.4 观察指标 比较2组24 h尿蛋白恢复正常时间、症状消失时间,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患者血肌酐、血白蛋白、红细胞计数、β2微球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补体C3及疾病活动度积分及不良反应。

1.5 疗效评定标准[4]完全缓解:治疗后24 h尿蛋白<0.4 g,血肌酐、尿红细胞恢复正常,血浆白蛋白>35 g/L;部分缓解:治疗后24 h尿蛋白下降≥50%,血浆白蛋白≥30g/L;无缓解:治疗后24 h尿蛋白和尿红细胞均低于治疗前,但下降<50%,血浆白蛋白<30 g/L。治疗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 24 h尿蛋白恢复正常时间、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24 h尿蛋白恢复正常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2组患者24 h尿蛋白恢复正常时间、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2.2 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6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的7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5,P=0.022)。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例(%)]

2.3 血肌酐、血白蛋白、红细胞计数、β2微球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补体C3及疾病活动度积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血肌酐、血白蛋白、红细胞计数、β2微球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补体C3及疾病活动度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2组血肌酐、β2微球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疾病活动度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血白蛋白、红细胞计数、补体C3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肌酐、血白蛋白、红细胞计数、β2微球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补体C3及疾病活动度积分比较

2.4 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出现腹泻1例、恶心1例,对照组出现腹泻4例、恶心3例、呕吐2例。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低于对照组的2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5,P=0.022)。

3 讨 论

据相关研究显示,约75%的狼疮性肾炎患者会在5~10年内完成终末期肾病(ESRD)的发展,不仅治疗难度大,而且易反复发生,是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死亡的主要因素,是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死亡的主要因素。因此,狼疮性肾炎的相应治疗直接影响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预后[5-6]。狼疮性肾炎患者肾脏损害严重,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正常生活。临床上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抑制患者的炎性反应和自身免疫损伤,从而抑制狼疮性肾炎的发作,保护残余肾炎的代偿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7-8]。

狼疮性肾炎是风湿免疫科的常见病,青壮年发病率高。狼疮性肾炎的具体表现为血尿、肾功能不全等临床症状。对于狼疮性肾炎,环磷酰胺治疗可改善患者肾组织,提高患者生存率。环磷酰胺在人体免疫系统中主要作为干细胞,可以抑制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影响效应细胞。由于药物对效应细胞的作用不是直接的,干细胞分化为效应细胞需要相应的时间过程,其作用缓慢而持久。但该药物在应用中存在不良反应严重等问题,易导致患者发生感染[9-12]。

霉酚酸酯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是通过特异性拮抗T、B淋巴细胞,从而抑制患者的异常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显著抑制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的异常增殖,屏蔽淋巴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使自身免疫细胞难以聚集在炎性反应部位,减轻血管内皮损伤程度,保护肾单位循环免疫复合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霉酚酸酯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抑制剂,它通过抑制嘌呤代谢途径中的次黄嘌呤核苷加氧酶,阻断细胞增殖,对B、T淋巴细胞产生很大影响,抑制抗体的产生,阻断免疫细胞表面分子的合成也可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的产生,已广泛应用于狼疮性肾炎的临床治疗中[13-15]。新型免疫抑制剂霉酚酸酯可降低循环免疫复合物浓度。此外,它还可减少免疫复合物在肾脏中的沉积,延缓疾病造成的肾脏损害;同时,霉酚酸酯还能减轻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过程,对肾血管炎性病变有更为显著的作用[16-17]。此外,霉酚酸酯不仅可减少炎性细胞浸润和免疫复合物沉淀,还可抑制细胞黏附分子的合成。为了实现淋巴细胞与内皮细胞之间的相应黏附组织,防止单核细胞的繁殖,对细胞在体内炎性反应部位的聚集也有抑制作用,最终抑制狼疮性肾炎相应的血管病变[18-20]。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24 h尿蛋白恢复正常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治疗6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的74.29%;治疗6个月后,2组血肌酐、β2微球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疾病活动度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血白蛋白、红细胞计数、补体C3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低于对照组的25.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霉酚酸酯治疗于狼疮性肾炎的效果确切,可改善患者肾功能,并减轻患者的肾脏病理情况,缩短治疗时间,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霉酚酸红斑狼疮肾炎
顺式-二氯-二霉酚酸-二氨合铂(Ⅳ)的合成和表征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特点
建立有限采样法估算天疱疮口服霉酚酸酯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的模型
霉酚酸血药浓度监测在肾移植受者中的应用进展
中西医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80例疗效探讨
奶牛肾炎的诊断与治疗
解毒利湿汤治疗紫癜性肾炎42例临床研究
乙肝相关性肾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伴脱发的头皮深在性红斑狼疮并发干燥综合征一例
UGT287基因SNPrs7439366影响霉酚酸酯代谢的体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