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吝”娘

2021-02-27 02:13卫红霞
当代矿工 2021年2期
关键词:茵陈浪费母亲

□卫红霞

我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豫西的农村,那里自然环境偏僻,物质条件艰苦,勤俭节约观念在当地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我家也不例外。

父母是上世纪40年代末的人,曾饱经风霜,对于饥饿的记忆刻骨铭心。因此,在离家百公里外煤矿上班的父亲和母亲非常节俭,从不舍得浪费。自我记事起,母亲讲得最多的就是要勤俭节约,告诉我们“惜衣有衣穿,惜饭有饭吃”,“一天省一把,十年买匹马”,并身体力行地精打细算。尤其是我和弟弟去县城读初中后,每年都要将麦子交到学校食堂换饭票,这让我家本来就不够吃的麦子更加紧张了。于是,母亲就在玉米、红薯面上做文章,努力将这些粗粮、杂粮做出新花样来。

我们村有许多柿子树,每年都能分到好多柿子。母亲把品质好的柿子挑到城里卖钱,破的、卖相差的柿子除了晒成柿饼外,就将其与玉米面揉搓后晒干、磨碎,用来蒸馒头、烙饼子,这种被称为“柿糠面馍”的食物伴我度过了无数个饥饿的夜晚。虽然柿糠面馍味道独特,香甜耐嚼,但是吃多了不好消化,容易便秘。久而久之,我们兄妹便对这种馍产生了抗拒,吃上红薯面花卷馍便成为我们童年时的最大期盼。

每年秋季,母亲将红薯叶晒干储存起来,再用萝卜樱做一大缸酸菜。整个冬季,我们家几乎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白萝卜、酸菜和红薯叶菜。那时候缺油少盐,做出来的菜味道并不好,吃久了更是难以下咽。于是,我便常常趁母亲不注意把菜扔掉。母亲发现端倪后,每次吃饭时,总是装作无意的样子盯着我。如果有剩饭菜,她总是不厌其烦地讲:“浪费粮食是要遭雷劈的,再说了,吃菜长头发。”每当听到这些话,我就会把碗端起来,认认真真地把碗里的剩饭剩菜吃得干干净净。

母亲不仅教育我在食物上节俭,还让我节约纸张。记得1978年我刚上小学时,经常在作业本上乱写乱画,还没涂完一张又翻开新的一页继续涂。妈妈发现后严肃地告诉我:“要一行行、一个字挨着一个字地写,写完正面写反面,然后把空白处当草稿纸用。”并别出心裁地让父亲用桐木板给我做了个小黑板,用绳子一穿,随身携带。这个黑板用了3年,省去了不少作业本。20多年过去了,如今我懂得了母亲当年的行为,她勤俭节约的言行举止深深地影响着我。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兄妹相继参加工作,我不仅住进了小区电梯房,还买了轿车,衣食住行均有了质的飞跃,但母亲爱惜粮食、勤俭持家的作风一直没变。

变废为宝是母亲节俭的一大绝招。我女儿嫌吊带衫领口太大,不愿意穿,丢在了一边,母亲看见后,不仅把衣服的带子改短了一点,还找来一块颜色合适的布,做了一个蝴蝶结缝在胸口处,既收紧了领口,又不失美观,让衣服“起死回生”。过时的毛衫,母亲做成了漂亮的椅子垫,既好看坐上去又舒服。女儿的T恤衫,她裁裁剪剪,给我的孙子做了棉裤,又用几件颜色鲜艳的旧衣服给我的孙子做了一双虎虎生威的鞋子。厨房里,我准备丢掉的奶粉罐、芝麻酱瓶、饮料瓶等,都被母亲洗干净装上小米、红豆等杂粮及各类调味品,像等待检阅的仪仗队排列得整整齐齐。她还将洗衣液瓶做成动物造型,装上清水,掐下一枝绿箩、放一片铜钱草在水里,竟然成为饭桌上、窗台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凡家中购物得的小盒、片纸,母亲通通归拢收齐,等周末卖给废品收购站。她到市区探亲访友,能步行的绝不乘车,能乘车的绝不打车,就连去郊区爬山也经常乘市区的免费公交车。有好多次,母亲兴致勃勃地与老姐妹们一同逛街,人家都是满载而归,而她往往空手而回,还大呼腰酸腿疼、口干腹饥。我问:“没有满意的东西吗?”她喝完一大杯水,喘息片刻说:“太贵了。饱饱眼福也不错,我衣服已经这么多了。”我笑她:“都像你这般节俭,商家岂不要喝西北风了?”家里的水电煤气,母亲也抠得紧,绝不浪费。母亲常常说:“细水长流,吃穿不愁。你们姐弟从小到大的吃穿用度、教育费用,就是这样省出来的。”

母亲的节俭,在粮食上更是表现到了极致。只要看到谁浪费粮食,她总是一副深恶痛绝的表情,说:“不能眼里饥肚子饱,吃不完就少盛点。”偶尔锅里剩下点饭菜,她也总是变着花样加工一下,吃不完的米饭、焖面炒着吃,剩下的土豆菜加面烙饼吃,洗好的青菜怕烂掉就烙成菜饼。这样一来,不仅把剩菜吃出了新味道,还做到完全合理利用。在母亲的潜移默化下,我和孩子们也渐渐改掉了浪费的坏毛病,全家总动员,实行起光盘行动。

现在,全家人能在家吃饭就不去外面吃。偶尔出去玩,在外面吃饭,也是按需点菜,实行光盘行动,决不浪费。如果确实菜点多了,没有吃完,就打包带回家,下顿热了再吃。刚开始,儿子并不理解,直嘀咕我太“抠门儿”。我郑重地跟他说:“我们家虽然条件改善了,但节俭的品德不能丢。”

身教胜于言教。在我的耳濡目染下,丈夫和儿女从开始的不理解,到主动参与其中,渐渐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现在,去市区办事,儿子不开车也不坐出租车,骑上自行车就走;去爬山,女儿找来读高中时穿的球鞋,美其名曰物尽其用,还将上高中时用的书包带到大学用。前不久,我陪同读研的女儿逛商场,她总是在品牌商品中挑选打折的性价比高的物品。看她这样,我心中暗喜,原来她已不知不觉间学成了我的样子。

春天,我们兄妹带母亲去山上看杏花,母亲边走边指点说:“这个是茵陈,那个是蒲公英。茵陈可以用来蒸菜吃、熬茶喝,蒲公英可以清热解毒去火。”于是,我们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挖起茵陈和蒲公英来,一会就挖了几大兜。我们每年都会去田间地头捋槐花、掐枸杞头、薅野小蒜等野菜吃。吃这些养生又环保的野菜,除了尝鲜外,更多的是纪念过去的艰难岁月,传承节俭的家风。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在威胁人类健康的同时,也给全球经济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我更深刻体会到母亲的节俭其实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活的敬畏。不论时代怎样变化,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和地位,都应该牢记节俭,都要让勤俭节约的美德成为我家代代相传的家风。

家有“吝”娘是个宝。

猜你喜欢
茵陈浪费母亲
不浪费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利胆退黄夸茵陈
绵茵陈养肝祛湿
小陇山林区茵陈菜开发前景
浪费等于扔钱
绵茵陈与花茵陈的现代药理对比及临床应用
给母亲的信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