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思考

2021-02-27 10:25姚仲仁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22期
关键词:有效教学策略小学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

姚仲仁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承担着培育广大青少年初步的道德与法治意识的重任。如何通过课程教学真正培育出懂法律、守道德的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是当前每一个道德与法治教师几乎都在研究的重要课题。这一课题直接指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高年级具体教学实例,就如何提升道法课堂教有效性的策略进行简要的论述,希望能够给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启发。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学生;有效教学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德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不断攀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纵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教学现状,我们依然可以发现在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诸如有的教师依然沿用传统机械地教学方式向学生“灌输”道法知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缺乏有效衔接,等等。这些问题存在,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实效。基于此,以下将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构建“以生为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当前,新课程标准对《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明确具体要求,其实质是向广大教师指出,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关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道德准则与法律知识,还要激发学生产生建立正确价值观念的情感,帮助其形成良好的行为模式与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以最终能够将所学道法知识真正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在传统《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机械的教学模式中,一部分教师并未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中心地位,难免会出现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不高、课堂活动参与度低的问题,这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实际成效。然而,课堂上教师教得多,学生未必就学得多。因此,构建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策略。简而言之,就是我们一切的教学活动都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去设计,把学生置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本应该“讲”是为了学生的“学”,是真正能够促进学生的“学”。教师应该从课堂的主体转变为指导,强化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例如,针对小学生课堂上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道法教师应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找准学生的兴趣点,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产生对新知的探求欲望。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学会沟通交流》为例,教师在本课的课堂导入环节中可以播放《画杨桃》视频,这是学生们在语文课上就已经接触过的内容,学生势必会感觉亲切。然后,教师在引发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他画杨桃像五角星,和其他人比起来那么不一样?”借此来引发学生去探讨对待不同人的不同看法时,应该去怎样正确沟通交流的讨论。对于以往接触过的内容,学生相对于比较熟悉,教师以此作为课堂导入,能够有效唤醒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凭借着对固有知识的一定理解,再加上教师的问题导向,更容易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讨论的强烈欲望,激活课堂,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活动中,有效促进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再如,为了促进学生对如何进行正确沟通的交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道法教师还可以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具体操作如:设计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游戏,如让两个学生还原自己在家里学作业的场景,一个学生试着扮演盯着自己写作业的妈妈,另外一个扮演写作业的学生。让学生们亲身感受为什么很多学生在被家长监督的情况下,在与父母的沟通过程中会产生冲突的原因,看到自己在沟通交流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学会试着站在父母的视角上去看待“写作业”这个问题,然后才能找到正确的与父母沟通的方式。在亲身进行角色扮演游戏后,有的学生讲道:“看到那样磨磨蹭蹭写作业的自己,能理解父母为什么有时候会突然脾气就爆发了,这个时候还跟父母吵嘴,只会让父母的情绪更加不好,然后自己也没有什么心情写作业了。”还有的学生表示,今后在对父母监督写作业的方式感到不满时,一定要考虑如何跟父母好好沟通,来说服他们能够给自己更多的信任,会按质按量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在亲身体验过程中学习新知,相对于给学生单纯讲述沟通的技巧和方法,更能够让学生产生深刻的认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构建“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将课堂延伸到生活,让生活内容充满道德教法课堂上,才能真正让小学生们认识到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容对于实际生活的重要性。著名教育学家陶知行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能够带给人们最深刻教育的东西一定非生活莫属。《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具有紧密联系,不过,有的教师在将生活实际与道法课程内容进行融合时,常常出现融合度较低、融合不足的问题。

笔者认为,建构生活化课堂,并不是简单地把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生活问题摆到课堂上。因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对事物的认识还没有那么深刻。因此,一定要尽可能地选取与小学生实际生活最贴近的生活内容进行融合,有效建构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才能真正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才能真正让学生对抽象的道德准则与法律条款有更加透彻的理解。例如,上文所提教学案例,就是从学生们常常感到头疼的家庭作业入手,让学生们尝试着进行换角度进行思考,进而学会如何站在他人的视角去思考问题,以找到与他人沟通的更加有效的沟通方式与途径。这些生活中常常出现的问题,学生有着较为深刻的体会,因此,教师不仅要培养小学生基本的道德法治观念意识,还要将道德法治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自觉地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例如,教师可以布置的《道德与法治》课下作业要更多的让学生去探究、去思考、去行动,使其从“笔头”下逐步的解放出来。例如,对于“面对成长中的新问题”这一课堂的预习,教师为了让学生们对烟酒的危害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信息收集,仔细观察生活中有关青少年抵制烟酒的生活现象。还可以在学习完本课之后,在带领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比如,在所在小区进行宣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主题进行活动设计并实施。有的小组制定了宣传册,向社区居民进行分发;有的小组共同绘制了生动形象的横幅;有的小组进行了有关研究危害的小宣讲。学生们充分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共同探讨与合作。这样的活动,能够真正帮助学生们走出课堂,体会到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真正应用意义,让学生对道法内容学习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如此一来,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通过观察生活现象、进行自主分析的意识,真正学会辨别生活中的是与非,逐步形成正确的认识观念。

三、結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就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提出建构生本课堂、生活化课堂两个具体策略,并以小学五年级的实际教学案例,对如何进行建构提出基本一些具体的措施。从根本上讲,就是希望广大小学教师紧紧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从传统机械的教学方式中解放出来,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发展,以提升学生的认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作为最终的教学目标。道德与法治教师要走出教学困境,真正践行全新的教学理念,本文论述有限,不足之处还需相关教育学者予以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廖晶.生活化课程教学与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研究——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J].名师在线,2021(1):8-9.

[2]赵苏苏.浅议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实践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J].考试周刊,2020(A2):113-114.

[3]张志新.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读写算,2020(34):109-110.

[4]冯成芳.小组学习模式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97):108-109.

猜你喜欢
有效教学策略小学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浅析生活化视界下的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策略
当前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学评价问题及其优化措施
高三生物课程第二轮复习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