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溶栓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1-03-02 07:18单伟
当代医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通率溶栓脑梗死

单伟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辽宁 沈阳 110024)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这也导致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增加。急性脑梗死通常又被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是较常见的梗死类型之一,在所有脑血管疾病中占比超过50%,不仅发病率高,且致死率、致残率及复发率均较高。急性脑梗死主要因患者的颅脑内部血管出现痉挛或堵塞现象而造成严重的血液瘀滞,对颅脑内部血液循环造成阻碍,导致出现供氧不足或局灶缺氧而引发脑细胞坏死状况,严重影响患者相应的神经及肢体功能,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因此,有效控制死亡率及致残率并改善患者愈后是重要的临床研究课题[1-2]。近年来,有研究[3-4]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心脑细胞因存在严重的缺氧现象而导致产生不可逆转的坏死,但其周围仍存在活性较高的脑细胞,且血液供应也较充足,如能进一步恢复这一区域脑细胞能量代谢,有效控制脑部组织的损伤并最大程度保留脑细胞的存活量,可实现对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治疗。而在目前针对急性脑梗死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其最佳的溶栓时间是早期或超早期。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溶栓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44~70 岁,平均年龄(52.25±3.23)岁;病程1~4 h,平均病程(2.09±1.11)h。对照组男16例,女19例;年龄45~71 岁,平均年龄(53.46±3.27)岁;病程1~4 h,平均病程(2.01±1.03)h。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实施常规CT 检查,且发病时间<4.5 h;年龄18~75岁;患者脑部功能出现的损害症状及具体体征持续时间>30 min,NIHSS 评分7~22 分,表现出严重的损害;经影像学技术检查排除颅内出血状况,且未表现出早期脑梗死改变。排除标准:心肝肾功能不全者;存在溶栓治疗禁忌证者;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者;中途退出本研究者。

1.3 方法 观察组在具体实施溶栓治疗前进行常规的头颅CT检测,并检测血小板、血糖、血凝及心电图,且在患者发病4.5 h 内实施溶栓治疗,主要治疗药物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严格按照用药剂量0.9 mg/kg 标准执行,且整体用药量<90 mg,首先取总剂量的10%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注射时间为1 min,然后取浓度为0.9%的氧化钠溶液对剩余90%药剂进行稀释后进行静脉滴注,滴注时间为1 h。注射完成24 h 后,给予患者每天100 mg 的阿司匹林口服,并辅以脱水剂、抗凝药物治疗,治疗时间为2 周。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治疗前相关检查同观察组,即给予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治疗;同时,实施静脉营养、补液等对症支持干预。常规治疗在患者发病4.5 h内进行,持续治疗2周。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NFDS评分、脑部血管再通率情况及临床疗效。NFDS 评分: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NFDS 评分,内容包括意识、水平凝视功能、面肌、语言、上肢肌力、手肌力、下肢肌力和步行能力,分值为0~45 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越严重。脑部血管再通率:治疗后,给予患者头颅CT检查,观察其脑部血管再通情况。再通率=完全再通率+部分再通率。疗效判断标准:显效,经治疗,患者相关临床症状消失,经头颅CT显示脑部血管血流通畅;有效,经治疗,患者临床症状、脑部血管血流得到明显改善;无效,经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头颅CT检查结果与治疗前无差异;恶化,经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加重,头颅CT显示脑梗阻加剧。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管再通率比较 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91.4%(32/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25/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管再通率比较

2.2 两组NFDS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NFDS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NFDS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NFDS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NFDS评分23.8±7.9 11.3±4.5a 6.87<0.05 22.4±8.6 17.5±4.9 2.48<0.05组别观察组(n=35)对照组(n=35)时间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

2.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目前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由于该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及致残率,因此,如何实现对该疾病的有效控制是目前临床最重要的一项研究课题[5-6]。有研究[7]发现,急性脑梗死主要是因患者的颅脑内部血管出现痉挛或堵塞现象而造成严重的血液瘀滞,阻碍颅脑内部血液循环,导致出现供氧不足或局灶缺氧从而引发脑细胞坏死的状况,严重影响患者相应的神经以肢体功能,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但是由于其半暗带周围存在一定量的活性脑细胞,且实际的存活时间为4~8 h,因此,在这一时间段内对脑组织进行有效保护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关键[8-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91.4%(32/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25/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FDS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研究[10]中发现,超早期溶栓治疗很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出血并发症,因此,必须对患者身体症状进行精确判断和评估,这样才能实现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超早期溶栓治疗效果显著,比常规治疗方法具有一定优越性,在血管再通率、治疗有效率、NFDS评分等方面均有良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通率溶栓脑梗死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宫腹腔镜联合下输卵管疏通术治疗不孕症的临床观察
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早期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对血管再通率的影响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宫腹腔镜联合下输卵管疏通术治疗不孕症的临床研究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静脉溶栓血管再通率与血浆Lp(a)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