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式全胸腔镜与传统开胸式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对照研究

2021-03-02 07:18章彦
当代医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肺叶胸腔镜肺癌

章彦

(上饶市人民医院胸外科,江西 上饶 334000)

肺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近年来,随着大气环境问题的加剧,肺癌发病率逐年增加,其中非小细胞肺癌约占肺癌患者的70%~80%,针对早期肺癌患者临床主要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术后辅助化疗巩固治疗效果,随着临床医疗水平及手术器械的应用发展,早期肺癌患者经外科手术后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周期,提高生存率。单向式全胸腔镜手术是临床近来发展较快的治疗技术,在临床早期肺癌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1]。为进一步增强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特选取2017 年12 月至2018年12月于本院行手术治疗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单向式全胸腔镜与传统开胸式手术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本院行手术治疗的82 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1例。对照组男25例,女16例;年龄38~65 岁,平均(50.21±5.42)岁。研究组男 23 例,18 例;年龄37~64 岁,平均(50.09±5.38)岁。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入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确诊,符合分期标准;②符合手术治疗指征;③本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④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年龄>70或<20岁者;②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严重损伤者;③严重精神异常,无法配合治疗及研究者:④不符合手术指征者;⑤凝血机制异常者;⑥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⑦病程≥6个月。

1.2 方法 对照组行传统开胸式手术治疗,给予患者静脉复合麻醉,指导取健侧卧位,于患者外侧部位做手术切口15~20 cm,从第5肋间隙进入胸腔,行肺叶切除术、肺门淋巴清扫术。先处理肺叶间裂,游离并切除肺叶动脉各个分支,然后以丝带结扎、切断,然后游离相应肺静脉,结扎、切断,再处理肺叶支气管,清除病灶。常规淋巴清扫范围最少4 组,其中包含第7组,手术完成后留置引流管[2]。

研究组行单向式全胸腔镜,手术麻醉及体位同对照组,于腋中线第7、8 肋间做1.5 cm 置镜孔,置入胸腔镜观察镜头,于锁骨中线第3、4肋间和腋中线水平位置处做手术切口3~4 cm,肩胛下线第8、9间和腋后线水平位置处做手术切口1.5 cm,分别作为主操作孔与副操作孔,置入手术器械,探查患者腹腔,查看肺病变的具体位置及是否存在粘连。如病变位置处于上、中叶则以由前往后的方式行推进处理,如病变位置处于下叶则以由下往上的方式行推行,如处于肺门则采取静脉、支气管、肺动脉、肺裂的前后顺序执行操作,完成肺叶切除操作后行淋巴清扫术,常规淋巴清扫范围最少4 组,其中包含第7 组,操作完成后将肺叶从主操作孔中取出,手术完成后留置引流管[3]。

1.3 观察指标 ①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量、住院时间。②采取VAS 视觉模式疼痛感评分法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总分为10分,0分(无痛);<3分(轻微疼痛);4~6分(重度疼痛)可忍受,不影响睡眠;7~10分(重度疼痛)强烈疼痛,难以忍受;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4]。③采取QLQ-C30生活质量表评价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情况,包括日常生活、生理情感、社会功能、认知、疼痛等方面,评价指标有功能性、症状性、整体健康状况3个维度,分数与患者生活质量成正比[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胸腔引流量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组别对照组(n=41)研究组(n=41)t值P值胸腔引流量(mL)227.86±43.75 396.53±85.52 11.243 0.000手术时间(min)145.39±40.91 107.51±34.48 4.531 0.000术中出血量(mL)155.87±46.62 78.26±35.69 8.464 0.000住院时间(d)14.36±4.68 9.54±2.67 5.728 0.000

2.2 两组VAS 评分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术后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VAS评分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2.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整体健康状况评分43.86±5.14 53.26±5.83 4.744 0.000组别对照组(n=41)研究组(n=41)t值P值功能评分55.26±5.57 63.87±6.54 6.417 0.000症状评分46.47±5.51 52.39±6.16 4.586 0.000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加剧,肺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早期肺癌无明显症状,检出率较低,多数人即使出现症状,也误认为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未受到重视。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各项设备的更新完善,临床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诊断准确率逐渐提升[6]。目前,外科手术是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最佳手段,治疗效果良好,尤其随着微创技术的应用,胸腔镜在疾病诊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早期肺癌治疗。有研究[7]指出,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比较,在手术指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胸腔引流量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常规开胸手术治疗比较,单向式全胸腔镜手术创伤小,对周围组织及精神损伤较小,能减小患者术后疼痛感,有利于患者机体功能恢复,可通过主动排痰咳嗽等促呼吸功能的恢复[8]。另外,借助胸腔镜为手术操作拓展了手术视野,可清晰显示局部解剖结构,如肺门、淋巴结、生物粘连等,不仅有利于手术操作,且术中可避开邻近血管及组织,减少对患者的损伤,帮助术者彻底清除淋巴结、有效止血,因此,出血及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小,有利于患者康复[9]。

综上所述,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取单向式全胸腔镜手术治疗效果显著,与传统开胸式手术比较,其在手术指标、生活质量及术后疼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远期疗效佳,应用及推广价值高。

猜你喜欢
肺叶胸腔镜肺癌
对比增强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的研究
快速康复外科在胸腔镜肺叶切除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内科胸腔镜术后留置细引流管的利弊分析
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与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的效果对比
胸腔镜胸腺切除术后不留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分析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的临床研究
PFTK1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microRNA-205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基于肺癌CT的决策树模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