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病情报告卡在急诊分诊和处理中的作用研究

2021-03-02 07:18惠青山吴芷芷赵秀森
当代医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误诊率急诊科医护人员

惠青山,吴芷芷,赵秀森

(潍坊护理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2500)

急诊科承担医院的急诊和急救工作,急诊科的分诊和救护工作也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医护人员的分诊对患者的救治可产生直接影响。急诊科就诊患者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病因繁多,临床医师和护士应在最短时间内用最简练的方法对就诊患者进行初步的判断,并按照病情的轻重缓急,确定救治的先后次序,并进行快速、准确地分诊、分流,使患者尽快获得救治,因此,要求医护人员不仅应具备娴熟的急救基础技术、现场人际沟通和协调等能力,还需掌握和熟悉规范的操作流程和评价体系。然而当前急诊分诊工作缺少准确、系统及客观的评估指标,病情判断通常依靠医护人员的临床经验,极易造成急诊分诊工作滞缓、甚至造成严重的医疗事故,给当前的急诊医疗分诊工作带来巨大隐患。为提高急诊科预检分诊的质量,受当前传染病报告卡启发,本研究采用急诊病情报告卡对急诊就诊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并分析其应用价值及可行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 年5 月至2019 年10 月潍坊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急诊就诊患者400 例和急诊科医护人员11名、急诊科室主要管理人员10名作为研究对象,2019年5 月至7 月收治的急诊患者200 例作为对照组,2019 年8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急诊患者200例为观察组。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预检分诊模式分诊,观察组采用急诊病情报告卡分诊。常规预检分诊组,其分诊方式主要通过急诊科分诊护士的主观经验进行分诊;分诊资料主要采用“一看、二问、三查”的方法进行收集。然后将收集的主、客观资料进行分析和判断,对患者的病情及需分诊转科进行初步判断,然后将患者分诊至抢救室进行紧急救治或普通科室接受常规诊治。

观察组采用急诊病情报告卡的筛选分类和评估方法进行分诊,主要通过对急诊科常见疾病的筛选,并以器官、系统为研究对象,按照病情报告卡的分诊条目依次填写基本信息栏、病情介绍栏目、病情分级栏和签名栏,并关注疾病发生、发展,病因诱因、临床表现和并发症等疾病相关信息及当前主要问题和急需解决问题来确定分诊科室,分诊后将急诊病情报告卡交接给转入科室护士,以保证转入科室对患者病情信息的准确把握和了解。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急诊患者误诊率、漏诊率。急诊患者误诊率,即主要诊断被分诊护士误诊的急诊患者占急诊就诊患者总数的百分比,急诊患者误诊率=(主要诊断被分诊护士误诊的急诊患者/急诊就诊患者总例数)×100%;急诊患者漏诊率,即主要诊断被分诊护士漏诊的急诊患者占急诊就诊患者总数的百分比,急诊患者漏诊率=(主要诊断被分诊护士漏诊的急诊患者/急诊就诊患者总例数)×100%。②比较两组急诊患者分诊时间。急诊患者分诊时间,即急诊患者分诊开始时间至分诊结束时间。急诊患者分诊时间=急诊患者分诊结束时间-该患者分诊开始时间,由预诊分诊护士计时。③比较两组急诊患者分诊后医患、医护、医院管理人员的满意度。其中医患满意度,即医患对该分诊医疗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设置满意度问卷,采用封闭式多选题式问卷,分为3 部分,分别调查患者或家属对分诊工作的满意度、医生对分诊工作的满意度及医院管理者对分诊工作的满意度。从急诊分诊的态度、时间、效率、有效性、医疗费用水平满意度、医疗水平认可度、医护人员分诊工作的信心和热情度等多个维度、多个条目进行评价,满分100 分,各项分数相加,分数越高表明对分诊工作的满意度越高,并对各项进行统计学分析,Cronbach’α 系数为0.87,满意度问卷重测可信度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误诊率、漏诊率比较 观察组误诊率为3.5%,漏诊率为1.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误诊率、漏诊率[n(%)]

2.2 两组分诊时间比较 观察组分诊平均耗时为(63.5±14.0)s,对照组分诊平均耗时为(128.80±38.0)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0,P<0.05)。

2.3 两组医患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或家属对分诊工作的满意度、医生对分诊工作的满意度及医院管理者对分诊工作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医患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当前,衡量一个地区急救工作水平和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医护人员对病患现场或急诊科的病情评估和分诊工作。保证急诊分诊工作质量,确保病患及时得到正确、快速的诊治,对于提高急救水平和病患抢救成功率,降低伤残、死亡率,有效控制病情具有重要意义。分诊工作的顺利进行,不仅要求医护人员具备娴熟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还要求具有规范的工作流程和分诊标准。

然而,急诊分诊在国内外均尚未制订完全统一的标准。目前,国外常用急诊分诊评估工具有:英国的曼彻斯特分诊量表(MTS)[1]、美国的急诊危重指数(ESI)及加拿大检伤及急迫度量表(CTAS)[2-4]等,对各国的急诊分诊标准的制定产生重要影响[5]。2006年,北京协和医院自行制定了北京协和医院急诊分诊标准,华西医院设立了以流程为中心的新型导向型预检分诊[6-7]等,各地医疗机构预检分诊标准不一。卫生部于2011年公布了《急诊病人病情分级试点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对急诊分诊标准的规范起一定作用,但因各种原因仍未完全在各地区各级医疗机构的急诊科中应用和普及。很多预检分诊护士准入制度和标准流程仍沿用传统的向导模式,在分诊工作中仍主要依靠个人经验[8-9],对潜在疾病的患者病情判断和危重患者的分诊处理中存在严重的医疗风险问题。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误诊率和漏诊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应为病情报告卡的顺序性分诊条目及强化对主要急症病情的发现和解决有重要的关系。在临床分诊中,观察组患者或家属、医生对分诊工作及医院管理者对分诊工作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考虑与分诊工作的条理性、高效性、有限性有关。其在提高患者满意同时,患者对医护分诊工作的肯定又反向推动了医护人员及管理人员对自身工作的自信和满意。

急诊病情报告卡的分诊工具可提高危重患者病情分级的准确率和效率,符合危重患者的分诊时间期望,并提高了急诊分诊的满意度。随着“互联网+”、人脸或二维码识别系统、手机医疗端APP 等信息化医院管理平台的发展,将进一步尝试将急诊分诊病情报告卡与基于人脸或二维码图像识别系统的信息化分诊平台相结合,以期探索适合国内国情的快速、高效的急诊分诊系统。

猜你喜欢
误诊率急诊科医护人员
急诊科床旁超声的教育和培训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乌鲁木齐市医疗机构丙型肝炎病例诊断及报告质量分析
以胸痛为首发的带状疱疹误诊为心绞痛35例分析
X线平片和CT检查诊断肋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和对比分析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护理绩效考核在急诊科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