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实际的视角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措施分析

2021-03-03 14:33杜金真
考试周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生活

摘 要: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言简意赅的话语无不透露出教育离不开生活。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如何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科学,又将科学回归于生活,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提高认识,探索方法,消除障碍,拔掉瓶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激发探究欲,从小培养他们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的习惯,成了我们教学工作中必须积极思考和应对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生活

伴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科学,人人学科学、用科学、分享科学已成为生活中的新时尚。如何让孩子尽早融入科学与信息生活中,从小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和实践能力呢?对我们提出了新要求,也迎来了新的挑战。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学生生活实践这个主线,开展适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科学探究活动,以探究促教学,以活动激兴趣。什么是“科学探究”呢?所谓科学探究就是人们在研究各种科学问题时所采取的方法。这方法包括:提出问题——做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可见,提出问题是开始,作出猜测和寻找证据是过程,也是探究过程重要一环。教学中只有不断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才能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实践实现有效探究呢?笔者认为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准探究点、摸索探究方法、评估探究结果,从而实现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引导学生科学探究中应该要做到:

1. 重视问题意识培养,做到问题设置(发现)——问题探究——结论整理等层次清晰,避免只注重开头忽视过程的引导;

2. 做到动手动脑相结合,避免只顾动手忽视动脑;

3. 探究教学要有计划性,做到文本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避免盲目性、随意性。

4. 从学生已有认知、生活实际出发,避免探究问题过于简单或复杂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下面就“学生生活实践聚焦科学探究”以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预测》一课为例,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 巧设预测问题 激发探究欲望

有问题才有预测,预测就是探究过程,因此问题的提出成了预测的基础和探究的方向。问题的提出起了导向性的作用,所以提出预测问题应该注意:1. 要有科学性,防止占卜式;2. 围绕生活实际,防止凭空猜想;3. 问题提出要言简易懂,在“巧”字上下功夫;4. 要易操作,防止过于繁杂;5. 紧扣学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培养科学探究思维。教学中,必须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产生疑问、提出问题,明确探究方向;也可以通过巧设问题,引导学会提出问题并根据所提问题进行自主性预测、探究、评估。同时,学生已用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是科学探究的有利条件,在巧设问题时必须作为重要因素加以利用,达到挖掘学生潜能,促进科学探究。

例如,在《预测》一课的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其中将“巧设问题”作为引导的切入口,只有新颖、有趣,才能唤起学生好奇心,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起师生的共鸣。

周六学校刚好要开展假日小分队活动,野外活动是孩子们的真爱。可以抓住这一时机,把假日小分队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引入课堂,通过巧设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与活动最有直接关系的“天气状况”,从探究中学会“预测”方法,了解天氣变化规律。

师:同学们,周六我们就要到野外开展“假日小分队”活动了,老师想问问大家,活动之前,你天天最关心的是什么?或者因为什么事让你觉得放心不下?

生:老师,变化无常的天气让我最放心不下(了解天气情况)。

师:为什么天气会让你放心不下呢?说说你的理由。

生:如果下大雨,就去不成了,如果是小雨,去了也不好玩。

师:嗯!看来天气对我们的活动确实挺重要的。那么,我们能不能事先知道周六的天气呢?有什么方法?

生1:看电视天气预报(手机截屏和第二张新闻联播的播报)。

生2:观察小动物。

生3:蜻蜓低飞。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信不信天气预报?说说理由。

生:不完全相信。因为有时根本不准,有一次放学突然下大雨害得我差点回不了家。

师:有了天气预报了,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生:老师,我知道,那是预报,不是百分百准确的?

师:哦!原来这样啊!那能不能把“预”改成“准”呢?为什么?

生:不行,因为周六还没到,这只是气象台通过预测让我们知道的。

师:老师发现小妍同学“预测”这个词用得挺好的,那么什么是预测呢?

(引导学生作深入的探究)

师:嗯!大家通过讨论交流,对“预测”有了新的了解。“预测”就是预先、事前的推测或测定。有科学依据,不是凭空想象的。

那气象员是如何预报天气的呢?他的依据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通过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探究世界,才能激发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到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通过自己的探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科学问题,从而更好地让科学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二、 精准设计问题,引导深入探究

联系生活实际,开展科学探究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精准设计符合学生实践需要的问题,关系到探究活动的成败。笔者认为在设计探究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教师要有创新意识;2. 问题针对性要强;3. 问题表述要清晰简单;4. 多提问题应该形成一串,做到有层次由易到难;5. 问题要有重点字词,便于引导学生关注。

例如,在教学《预测》这课的预测天气片段,为了便于学生对预报图的理解,综合考虑了学生探究过程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对问题做了精心的设计。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四五月份的气温曲线图。从图中你找到了哪些信息?(小组讨论)

生: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

师:今天是6月7日,大家预测一下六月份的气温可能维持在几度和几度之间?看谁的预测最有说服力?(注意依据)

生:……

师:为什么用可能呢?

生:因为还没有发生。

师:做预测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有依据,已有的经验)

生:分享结果

生1:六月份会比五月份热,觉得六月份的温度会比五月份高一点。

生2:一年中1月到8月气温都是渐渐升高的,因此我们也觉得六月份的气温都在32摄氏度以上

师:是的,预测是还没有发生的事预先做出的推测。我们推测要有依据,依据什么来做预测呢?

生:依据已有的数据。

(总结)根据现有数据和已有经验,对事物或现象未来变化做出推论,这就叫“预测”。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积极探索科学,不断学做预测。

在这一环节的探究活动中,起到了与导入相衔接的作用,通过预测六月份的气温来加深对预测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通过他们的生活经历,结合生活的现象进行科学探究,能够更加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让学生感到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通过自己的探究能证实结论,最终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三、 乔迁知识技能,重燃探究欲望

学是为了更好地用,探究科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认识科学规律,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在生活中能用好科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学习到的知识去用于生活中,从而提升学生去自主探究的欲望。“学以致用”很好地折射出了这个道理,不仅体现在“用”,更体现在对已学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再次探究,对科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几年的教学探索,笔者发现“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实践探讨——总结提炼——生活应用”对乔迁已学知识,重燃探究欲望有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预测》中为了检测孩子对于预测的概念了解情况,设计了学生熟悉的量筒内放玻璃珠的片段。通过这一实验探究,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于预测这一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激发了他们探究的乐趣。

在量筒中先装一些水,提问学生如果我将玻璃珠放到量筒中,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进行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聚焦到水位的上升,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积极动脑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 依次放五个玻璃珠,水位在哪?

2. 假如放五十个,预测一下水位会在哪?

3. 小组讨论分享,说出你的理由?并形成统一的意见,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上。

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再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试验进行验证,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我们在作预测时,要有一定的依据,不可随意猜想,要有根据去推论。所以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是很重要的,缺乏积累就会给预测带来障碍。

通过将学习到的内容应用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笔者发现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他们的思考范围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能够积极主动地延伸探究的范围,创造性地解决了一些实际的问题。

四、 重视延伸拓展,拓宽探究之域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科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应当注重课内外相结合的学习探究模式。重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展,极大化地扩宽学生的学习探究之域,做到学习——实践——学习——应用。

例如,在《预测》一课的课后扩展中,笔者是这么设计了的:

师:接下来,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做一个课外实践调查与探究活动,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兴趣?

生:有,老师快告诉大家做什么。

师:好,我们的任务有两点:一是查一查近三个月家里的水费和电费;二是预测一下下个月家里的水费和电费。

提醒注意事项:1. 水电费清单找爸妈要;2. 自己观察水电费的变化;3. 考虑的因素,如季节、气温、用水电人数天数变化、特殊日子用水电量;4. 预测的依据。

水电是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最为熟悉的,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来探究,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过的问题,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探究范围,有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开放的过程,也是学生丰富多彩生活的一部分。巧妙地将发生在学生亲身经历或者耳闻目睹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的场景引入到科学课堂中。把抽象转化成具体的生活化情境,将科学知识生活化,诱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能让学生明确自然界中处处有科学,生活中到处是科学。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S].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杜金真,福建省厦门市,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锦园小学。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探究生活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