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助力让学与思真实发生

2021-03-03 14:33蒋小琴宋玮鸿宋麟
考试周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思维导图

蒋小琴 宋玮鸿 宋麟

摘 要:课堂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能点燃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兴趣,变被动思考为主动探索;能突破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深入阅读、思考,发现表达规律,建立整体联系,为思维和语言的提升提供有效服务。

关键词:思维导图;学思共生;深入阅读

现在很多孩子手中都有许多现成的学习资料,如《小学教材全解》《小学教材解读》。如果能合理利用这些教辅材料对孩子的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很多孩子急于求成,把教材解读中现成的答案直接抄到书本上,直接省去自己思考的过程。课堂上提问学生,发现许多学生的发言“似曾相识”,是教材全解的“话筒”“复制品”,鲜有学生自己个性化的思考。

阅读是一种活动,学生在阅读世界里越主动,效果就越好;学生探索能力越强,收获就越多。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文本主动思考,养成读书与思考相伴相生的好习惯,笔者要求学生在常规预习的基础上给课文绘制思维导图。

一张正确的思维导图,中心突出(思维导图的中心可以是中心词也可以是图像,但最好是图像),基本分类概念(文章主要枝干)清楚,层级关系明显,重点突出,结构清晰明了,多分支多层次地连结中能体现信息的逻辑关系,让人一见就能回忆起课文的内容。

下面以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赵州桥》一课为例。

一、 课前预习,生成思维导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预习课文后交上来的思维导图呈现出以下共性问题:1. 中心图像“赵州桥”的桥面是弯的,赵州桥设计最创意的地方——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的小桥洞没有画出来。2. 基本分类概念即主干把握不准确,对文章的结构把握不够准确。如有的学生的主干是:位置、大桥介绍、外观、总结。有的学生的主干是:建设、特点、意义。有的学生的主干是:历史、美观坚固雄伟、表现。第一层级的分类没有弄清楚,后面的分支自然是糊涂的。3. 主干后面的分支只有一个层级,没法让读者了解一篇文章到底讲了什么?4. 对词语的概念没有弄清楚。比如把“石头砌成”和“大桥洞”“小桥洞”写在同一分支上。“石头砌成”这是建筑材料,“大桥洞”“小桥洞”其实是赵州桥独特的造型设计。这是不同的两个分支。5. 文章的重点内容——赵州桥雄伟美观的特点,在思维导图中没有充分体现。

分析学生的思维导图,呈现问题的原因大致如下:1. 有部分学生习惯于“饭来张口式”和“衣来伸手式”的学习,浅尝辄止,思考浮于表面。2. 有部分学生理解力有限,没有读懂每个句子和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没有读懂课文。3.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是什么”“有几个”这类只需在文本中直接提取事实性知识的问题掌握较好,而对“哪些方面”“哪几个”“为什么”等这类需在理解基础上进行分析整合概括的问题有点茫然无措。毕竟三年级八九岁的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较弱的,他们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直观形象的感性知识容易理解与接受,而抽象的理性知识却不容易理解与接受。所以大部分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归纳概括、整合诠释信息等能力都在课前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围绕课文内容制作思维导图,能更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阅读起点和学习难点,从而设计出更合理有效的导学方案。

二、 课中思考,完善思维导图

第一步:提取整合,概括段意。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要求中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就是要弄清文章主要讲的是什么,文章中心所在,这是对文章的感悟体会、归纳概括,是引导学生提取文本信息,筛选信息并进行语言重组的思维过程。“初步把握”这是训练的尺度。三年级学生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需要结合每一篇阅读课文进行扎实有序的训练,落实学段阅读目标。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每一个自然段,圈画关键词句提取信息进行串联表述。课文的第一自然概述了赵州桥的地理位置等相关情况,引导学生用小标题“基本信息”来概括。因为在思维导图中我们使用的文字是以“关键词”的形式出现的,长期坚持能让学生养成精炼记录最核心词语的好习惯,提高概括语言的能力。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都是围绕中心句来写的,在写法上的共同点是先概括后具体写。教学时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自然段中心句的位置——在段的开头;并引导学生提取关键词——雄伟坚固、图案美观。然后引导学生用“特点”这个关键词来概括。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用“历史价值”来概括。在学生提取关键词归纳段意之后再引导学生用合并段意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当然,不同体裁的文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着眼点也略有不同。

第二步:把握整体,完成“基本分类概念”。

通过读书概括段意,引导学生发现全文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布局。

接下来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基本分类概念”。即在中心词“赵州桥”或赵州桥的中心图像外生发出第一层分支(基本分类概念,主干分支),在每个分支上写下段落小标题“基本信息”“特点”“历史价值”这三个體现主要内容的关键词。中心词或中心图像与这三个基本分类概念相连接的线条要相对粗一些,与后面的分支进行区别。

第三步:理清脉络,绘制层级分支。

课文第一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有关赵州桥的一些基本信息,如赵州桥的所在地、别名等。笔者就指导学生在“基本信息”后面绘制下一级的并列分支,在线条上分别写上“位置”“别名”“知名度”“设计者”“建造年代”。接着带着学生进行下一级联想,分别在这一并列分支后面的下一级分支的线条上分别写上相应的关键词,如在“位置”后面的分支往下延伸的线条上,分别写上“河北”“赵县”“洨河”。课文第二段关键词“特点”,绘制时在后面设计两个并列分支,一个是“雄伟坚固”,一个是“美观”。最后一段引导学生在“历史价值”的后面绘制两条分支,分别写上关键词“智慧”“才干”与“宝贵遗产”。

第四步:聚焦重点,细致品读,学习表达。

作者怎样把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写清楚?这是教材中的重点,也是学生在课前思维导图绘制中反映出来的理解上的难点。对于在作文起步阶段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写清楚”是表达上的一个难点。而教材里藏着学生学习表达的秘诀,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现成的资源,引导学生读中学法,学习如何围绕中心句把意思写清楚。

1. 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围绕中心句或总起句,思考: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赵州桥的雄伟?边读边圈画词句,提取信息。

2. 自学结束后同桌间先互相交流,然后展开全班讨论,形成共识:课文围绕“雄伟”,从桥的长度、宽度、建筑材料、形状特点和设计的好处这几个角度展开具体描写。

3. 讨论后,指导学生继续一边默读课文一边完善思维导图:在第二层分支“雄伟坚固”下发散开第三层并列分支“长度”“宽度”“建筑材料”“形状特点”,然后在第三层分支下继续发散第四层分支、第五层分支……学生们再专注地整理思维导图。笔者发现原先在预习时思维导图绘制混乱,层次关系不明的学生,他们在老师与同学的启发下,在自己静心读书思考后也能够由表及里地发现语言文字内在的联系,思维也逐渐发散开来,不断地延伸触角,不断地对思维导图进行扩充,逐渐形成清晰的课文脉络。透过学生绘制的导图,不难看出他们对如何围绕中心词写清楚也渐渐明了。

4. 引导学生小结学习“雄伟坚固”这部分内容的方法。

5. 学法迁移,自主学习“美观”部分,完成思维导图。

第五步:认真检查,构建导图之“树”。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做完思维导图后一定要让学生养成检查的好习惯。一是对关键词的检查。看看这些关键词的连结能不能构成一个有意义的内容。如果没有,看看哪里出现了表达的问题,调整关键词之间的连结。二是对整体的检查。当我们围绕课文内容整理成一张完整的思维导图之后,检查一下在不看课文的情况下,这几个关键词是否能够把文本的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它是否能够帮助大脑检索到所有的信息,是否能进行理解和记忆。如果没问题,说明我们手中的思维导图是正确的。这样一来,多分支多层次,所有信息丰富的逻辑关系,都蕴含在各种层次的线条里。课文的思维导图之“树”就建立起来了。可谓“一图在手,课文心中有”。思维导图这座“直观形象”的桥梁把学生渡到了抽象理性的彼岸。

三、 课后延伸,再创思维导图

理想的思维导图不仅有文本传达的资讯、作者的思想,更要有自己的想法、观点或问题。通过课堂学习,学生对文本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与理解,应鼓励学生课后回到家中把当天所学的内容进行一番梳理,把自己已有的认知,遇到的问题,教师的建议,受到的启发,独特的想法,创造性的理解等都及时记录下来,鼓励学生在整理消化之后对自己的思维导图进行再创造,形成个人独特的“读书笔记”。

“温故而知新”,学生平时要养成整理复习画思维导图的习惯,对思维的逻辑性、独创性、深刻性等品质的提升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思维导图清晰、直观、一目了然。它能帮助我们的大脑通过联想对文本进行更好地理解、想象。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做思维导图,在文本里穿梭行走了几个来回,与文字进行一次次的“亲密接触”,与作者进行一次次的“对话”。在主动阅读探索中渐渐地能够从纷繁的信息中找到信息间的内在联系,分类分层向外展开,掌握了知识结构的全局,整理了知识的框架,形成整体感知文本的能力。还通过不断地添加分支,把握文章细节,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学生凭着自己的心智活动玩味字句,努力阅读,从模糊的概念到清楚地理解,从粗浅的了解到深入的体会,在读与思的过程中,学生真正实现了自主学習,课堂真成了学堂。而且在听、说、读、

写、思、议的阅读言语实践的过程中,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高阶思维能力得到了扎实的发展,阅读能力得到了扎实的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也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英]东尼·博赞.巴利·博赞.思维导图[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3]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三年级下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蒋小琴,福建省福州市,福州金山小学;

宋玮鸿,河北省保定市,河北大学;

宋麟,福建省福州市,福州永泰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思维导图
基于思维导图的PBL教学法在高职内科护理教学中的探究
思维导图在英语学习中的运用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海无涯“图”作舟
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思维可视化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
论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