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侗竹编工艺创新开发与研究

2021-03-04 23:22余欢杨丽珍杨贵飞谢玉先肖逸呜
科学与财富 2021年26期
关键词:文化旅游发展

余欢 杨丽珍 杨贵飞 谢玉先 肖逸呜

关键词:黔东南苗侗族;创新与传承;文化旅游;发展

一、黔东南苗侗竹编工艺介绍

黔东南传统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形态各异,仪态美观,采用粗丝编制的称之为粗丝工艺品;采用细丝编制的称之为细丝工艺品。在三穗县,由于气候温和,有着丰富的竹林资源,根据竹林的特性竹编工艺品层出不穷。在三穗县,竹编工艺品主要产自瓦寨,这是传承悠久的大品牌。其工序细腻,工艺复杂,竹器制作精良,因经久耐用而文明,此外,瓦寨还被称为“斗笠之乡”。三穗县的竹器没有统一标准,都是根据生产生活所需制作,各具特色,外表美观,实用性强,比如说,斗笠放在头顶,可以遮风挡雨;背篓可以背东西,饭盒可以盛饭。在三穗县世居的人民还经常制作箩筐、簸箕等用具,用来装东西或者晒粮筛米。近些年,产品已远销国外,其被誉为“竹器之乡”。

随着社会进程不断加快,很多传统手工业收到强烈冲击,三穗的竹编工艺也无法幸免。如今,三穗竹编工艺品面临着“继承难”“发展难”“创新难”等问题,本文对三穗县竹编工艺的发展历史、传承方式、工资手法、地方特色等进行简单阐述,找出其存在的困境,并从开发的角度提出可行的建议。

二、贵州黔东南苗竹编工艺进一步开发存在的困境

(一)从市场和其工艺本身角度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苗侗竹编工艺跟众多传统工艺一样遭遇了困境和挑战。这些困境表现在方方面面。第一,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到来,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具体而言,三穗县从事竹编艺术的人员逐年减少,传统竹编工艺品需求减少,从业者无法养家糊口,只能选择改行。除此以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三穗县留守家乡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一代中熟知竹编技艺的人甚是无几,而年长一代正逐渐老去,致使竹编艺人出现断层困局。第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塑料制品以及金属制品的盛行代替了竹编制品,日常的生活用具不但丰富多样且价格便宜,制作方便快捷,而竹编工艺制作复杂耗时,就直接导致了手工的竹编市场受到遭受强大冲击。第三,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物质生活丰富程度的推进,人们的兴趣爱好和生活态度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学习竹编技艺。第四,产品定位不明确,容易导致竹编工艺品和市场上现有产品“撞车”,大量雷同产品涌入市场,满足不了人们的正常需求;产品定位不符合人们的生活理念,容易将竹编工艺品的两大特性(竹材、手工)带来的价值优势冲击减弱。

致使三穗竹编陷入困境的除了外在的因素以外,还有竹编工艺自身的内在因素。第一,“竹编”顾名思义编制的原材料只能是竹子,而竹子的生长环境对于温度和湿度都有一定的要求,竹编原材料的局限性导致竹编工艺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第二,竹编材料和竹编工艺品内在的缺陷也会影响竹编的销售和发展。例如,纯手工竹编的使用寿命、适用范围及做工精致程度与现代的工业制品比较起来确实存在不足。第三,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的竹编产品有待于被挖掘和开发。编织技法和产品样式大多是世代流传下来的,是竹编传承人对最初祖传技法的原样沿袭、模仿和再现,并没有做多少形式内容的改进创新,即使有创新的产品也为数不多。第四,竹编工艺品的制作流程复杂、工序繁琐、生产效率低和利润微薄,严重打击了竹编手艺人的制作积极性。第五,竹编工艺品的制作主要以个体户为主,很多竹编工艺品都不对外出售,自编自用;产品类型较少,多以农耕用具(簸箕、斗笠、背篓、筛子等)为主。

(二)从设计角度分析分析

第一,缺少团体,分工不明确;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瓦寨就凭借斗笠一跃成为知名的竹器生产地,人们当时就在探索集体化生产的道路,后来,团体协作出现问题,分工不明确,集体生产走向破产。

第二,技术革新不彻底;竹编工艺品以个体户为主,最多也就是作坊经营,曾尝试过技术革新,却由于资金、技术、无法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等因素而被迫停止,导致竹编工艺品品种单一、样式单调、花色受限,产品质量不够高,没有足够的品牌影响力。

第三,竹编工艺品的竹原料质量参差不齐;在三穗县,用来制作竹編工艺品的毛竹有着突出的竹节,处理不当,要么毛竹原料直接作废。要么竹编工艺品使用寿命较短,有着产品有碍观瞻。

三、困境下如何实现竹编工艺品的设计与创新

(一)做好市场经济下竹工艺品的定位

随着时代在不断变化发展。人类的思维方式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对现代人而言,简单的竹编工艺品无法满足其需求,他们需要个性化、差异化明显的竹编产品。所以,在设计竹编工艺品过程中,应当结合各类消费者的需求,细化消费人群,定位竹编工艺品的市场方向和客户群体,具体而言如下:根据年龄划分用户范围;按照一定的年龄标准,把竹编工艺品的客户群体划分为青少年、中老年、老年人等群体;其中,青少年追求个性与时尚,应当在竹编工艺品的类型、颜色、形状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利用现代科技改变竹子颜色,按照青少年群体钟爱的颜色来编制产品。此外,还可以创新竹编工艺品的产品类型,生产竹编魔方、拼图等特色产品,吸引青少年消费群体。中老年消费群体所需的竹编产品应当体现细心稳重等特点,确保色彩符合需要的基础上,开发特色产品,比如说办公用品。针对老年群体所需产品特点来看,应当将竹材碳化,成为深褐色产品,给人历史变迁和温暖之感。

(二)整合各种材料

竹编工艺品的主要原料是毛竹,竹子的自然简约致使其工艺品具有生命力。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人们对竹编工艺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在设计竹编产品时,可以拓宽思维,不要局限于仅以竹子为主要生产材料,可以试着融合玻璃、塑料、陶瓷、金属等材料,利用材料之间的碰撞来生产更为美观的产品,在尽可能保留竹子原有自然感觉的基础上,提升产品的视觉冲击力,保留竹子的自然美,增加竹子的利用率。

(三)系列化设计

纵观工艺品界,很多产品都是以系列的形式呈现的。竹编工艺品可以借鉴这一理念,与时俱进地设计系列化产品。全面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形成自主品牌意识。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设计成套系列产品。竹编工艺品目前基本没有成套的系列产品,在设计过程中,可以根据客户要求,设计系列产品,保证成套产品的功能性统一,在造型上进行创新。比如说,设计一系列灯具,包括吊灯、台灯、装饰灯、落地灯灯。

第二,设计组合系列产品。在设计竹编工艺品产品过程中,应当根据职业收入来划分用户群体。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同收入的群体对该产品的需求也不相同。一般情况下,经济基础好的这类群体审美较高,品味也较为高压,而收入较低的群体,品味相对低一些,对产品的实用性最求较大。需要竹编工艺品的消费群体可以划分为工薪层、蓝白领、高收入群体等3个类型。例如,对于工薪层在购买竹编工艺品时,最看中产品的价格和实用功能,每次设计应该多考虑其这种需要;高收入群体特别重视生活质量,可以为其提供私人订制服务,按照其需要设计、研发、生产产品等等。

四、与当地民族风情文化旅游相结合

(一)三穗竹编特色

三穗竹器编织从农特产品向工艺美术品的转变,三穗斗笠的篾破得细且要过匀刀;凉背篼的篾要去青、刮光滑,还要染色;撮箕的篾破得粗且硬,编织也较随便;晒席的篾要破得宽而薄,总之,凡盛细东西、作装饰的,篾破得细而光滑,做工很讲究;凡盛粗东西的,篾破得粗而硬,做工比较简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科技产品已取代了斗笠和竹篮等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适用工具。然而,三穗竹器编织品却不因为现代科技产品而淘汰,反而更提升了三穗竹编制品的工艺水平和欣赏价值。通过技术提炼、产品升级后,三穗竹编制品以全新的手工艺和更高的欣赏价值走上了省内外电商市场。如三穗县黔森源竹器公司生产加工的竹制草帽、花纹"福”字簸箕、饮水器具的竹制杯套以及花纹多样的竹制灯笼等等,都深得人们的青睐。侗族竹编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外观、功能等方面进行实践创新,能够让竹编工艺和本地区民族文化相结合,打造地方文化旅游,为本地区的经济提供发展思路。

(二)产品市场营销和开发

大多数竹编都是靠本地和外地市场营销,部分境外市场营销。因此,可以扩大三穗竹编的营销范围,进一步满足竹编工艺的市场需求。我们还可以利用当地的苗侗族风情旅游业发展,开展以竹编日用品制作体验为主,苗侗族风情生态旅游为辅,让它们合为一体,把传统竹编手艺品融入到民族风情生态旅游中,在传统手工艺得到传承的同时又生生不息。

竹编在生产过程中,不能盲目地利用现代生产方式批量生产,要尊重市场规律,根据市场的供需情况来生产,生产产品要略低于市场需求,适量保持市场需求“饥饿”,这样才能保证竹编工艺产品的价格。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兴起,传统手工艺成为重要的旅游产品,其中的文化价值不可估量,竹编工艺上的纹饰随着市场的需要,在传统侗族吉祥物图样的基础上增加了其它繁锁的花纹类型。正因为在市场的推动下,竹编工艺的创新正面临危机,价格又昂贵,有可能走向消亡。所以,要树立正确的开发理念,在考虑产品的商业属性的同时,也要考虑其传统优秀文化属性;既要适应市场,又不失竹编工艺的特色。

结束语

总而言之,竹编工艺品并非只是传统手工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还是历史长河中经得住考验的精神财富之一。只不过,随着时代进程的持续发展,如果传统竹编工艺品不创新技术和传承谱系,提高手工技艺,开发创新,就容易淹没在历史长河里,失去原本就有的價值。所以,竹编工艺品的创新应当是紧贴时代脉搏,精准定位市场,使用综合化材料,设计系列化和成套产品,扩大知名度,得到业界认可。

参考文献:

[1]刘榜娇 贵州三穗竹编工艺的困难与机遇 2018年第11期

[2]吴道科 关于做大做强三穗竹编业的思考

[3]竹编工艺产品的设计与创新

[4]曹洁,许懋琦 浅议竹编工艺产品的设计与创新 东华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

[5]何红兵 传统手工艺如何在现代生活中传承发展 2017年第05期

作者简介:

杨丽珍(1998.12),女,苗族,贵州黔东南人,六盘水师范学院在读本科生;

余欢(1999.09),女,汉族,贵州盘县人,六盘水师范学院在读本科生;

杨贵飞(1999.05),女,汉族,贵州六盘水人,六盘水师范学院在读本科生;

肖逸鸣(1999.10),女,土家族,贵州省铜仁人,六盘水师范学院在读本科生;

谢玉先(1999,08),女,汉族,贵州毕节人,六盘水师范学院在读本科生。

基金项目:大创省级课题:《黔东南苗侗族竹编工艺创新开发与研究》(项目编号:S202010977044)

猜你喜欢
文化旅游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战略
贵州省文化旅游创意发展态势评价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