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

2021-03-05 13:49莫彤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产时丁三醇宫素

莫彤

产后出血是指经阴道分娩者产后24 h内出血量≥500 ml或剖宫产分娩者出血量≥1 000 ml的异常出血[1],是妇产科最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多因羊水过多、子痫前期、多胎妊娠及巨大儿等导致产妇的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张而诱发宫缩乏力或产妇自身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所致,会引发产妇出现阴道流血、继发性贫血及失血性休克等症状,出血严重时易导致死亡,因此,临床需积极预防产后出血事件,才能保障产妇分娩的安全[2]。缩宫素是以往临床预防产后出血的首选方案,但单一使用的防治效果并不突出,且存在较多的不良反应[3]。基于此,本研究采用缩宫素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预防产后出血,不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且治疗期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8年6月-2019年8月广东省信宜市人民医院妇产科收治的产妇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研究组产妇年龄23~38(27.37±2.26)岁;孕周38~41(39.28±1.05)周;初产妇57例,经产妇43例。对照组产妇年龄21~39(27.39±2.25)岁;孕周38~41(39.26±1.07)周;初产妇58例,经产妇42例。2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产妇或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产妇均为单胎、头位妊娠,且均行阴道分娩;(2)产妇均无妊娠合并症;(3)产妇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1)存在严重心、肺系统疾病、肝肾功能障碍性疾病者;(2)存在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3)存在缩宫素及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药物过敏史者[4]。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胎儿娩出后,先给予产妇缩宫素注射液(南京新百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2025280)10 U宫体肌内注射,再将缩宫素注射液10 U与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混合均匀后静脉滴注。研究组采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胎儿娩出后,先给予产妇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94183)250 mg宫体肌内注射,再将缩宫素注射液10 U与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混合均匀后静脉滴注。用药后,需密切监测产妇宫缩变化情况,发现出血量加重情况,需及时采取填塞宫腔、子宫动脉结扎等紧急措施处理,以免危及产妇的生命安全。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对比2组产妇产时、产后2 h、产后24 h出血量,产后出血率及不良反应。分娩过程中使用干纱布蘸吸出血,再对纱布重量进行称量,称取的重量即为产时出血量[5];产后使用会阴垫称取会阴垫质量,胎儿娩出2 h后,再称取使用后的会阴垫质量,使用后的会阴垫质量-使用前会阴垫质量即为产后2 h出血量[6],胎儿娩出24 h后,再称取使用后的会阴垫质量,使用后的会阴垫质量-使用前会阴垫质量即为产后24 h出血量。产后出血的判定标准为产后24 h内的出血量>500 ml。

2 结 果

2.1 产时、产后2 h及产后24 h出血量比较 研究组产妇产时、产后2 h、产后24 h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2组产妇产时、产后2 h及产后24 h出血量比较

2.2 产后出血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14.198,P=0.000),产后出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22.588,P=0.000)。见表2。

表2 2组产妇产后出血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例(%)]

3 讨 论

产后出血是指经阴道分娩者产后24 h内出血量≥500 ml或剖宫产分娩者出血量≥1 000 ml的异常出血,多发生在产后2 h[7]。引发该病症的原因有多种,如子宫收缩乏力、外阴弹性差、宫颈或阴道穹窿裂伤、软产道裂伤、胎儿巨大、胎盘因素(包含胎盘植入、胎盘粘连、胎盘滞留及胎盘胎膜残留等)、羊水栓塞、妊娠期高血压病及产妇患有凝血功能障碍的血液疾病等,不仅是产妇分娩期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相关数据表明,产后出血导致的产妇病死率高达45%。在实际分娩过程中,由于产妇个人体质、产后出血量、出血持续时间及出血速度等诱发的预后结局各不相同,一般来说,在短时间内出血量较大可导致产妇出现休克症状,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方案对产妇进行处理,将会导致其死亡。因此,临床需积极探寻有效措施预防产后出血,以保障产妇分娩安全[8-9]。

临床常用药物预防产妇产后出血,最常用的药物为缩宫剂类药物,缩宫素是一种由氨基酸构成的肽链,可有效增强血管收缩,提升子宫收缩力度,从而避免宫缩不良导致的产后出血,控制产妇产后出血量。但随着临床对该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有研究证实,缩宫素只能强化子宫上段的收缩性,对子宫下段收缩并无显著的强化效果,导致其用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缩宫素的半衰期短,用药后可快速达到饱和节点,此后再给患者用药将无显著应用效果,且用药剂量一旦超过正常标准还会引发患者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降低用药安全性[10]。我院采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获得了满意效果,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的主要药物成分为氨丁三醇,主要通过促进血液中钙离子释放,提高钙离子浓度,从而促使子宫平滑肌有效收缩,达到快速止血的目标,且该药物的生物活性较强,半衰期较长,药物作用可长久发挥,用药后无需调整用药量,一方面可减轻临床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另一方面还可降低用药剂量过大所致的不良反应,将其与缩宫素联合使用,弥补缩宫素半衰期短不足的缺陷,加快止血速率和强化止血效果,还可避免单用药物使用剂量过大对产妇机体造成的不良反应,从而提高产妇的耐受性[11]。

本研究对采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结果发现,研究组产妇产时、产后2 h、产后24 h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及产后出血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在产妇分娩过程中应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缩宫素不仅可有效降低产后出血率,减少产后出血量,还可降低用药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保障产妇分娩的安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缩宫素可达到良好的预防产后出血效果,主要是因为两者联合可显著增加子宫收缩幅度和子宫的收缩频率,从而有助于提升子宫收缩力度和增强血管收缩,还能增强产妇机体凝血反应,进而有效控制和减少产后出血量[12]。

综上所述,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产时丁三醇宫素
麦角新碱联合缩宫素在高危妊娠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治疗中的疗效评价
分娩镇痛联合微泵静注缩宫素的临床效果观察
产时整体护理对分娩正性作用的研究
综合护理干预对于产妇产时、产后出血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Foleys导尿管治疗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防治产妇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宫颈钳夹治疗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效果观察
间苯三酚联合缩宫素在产程活跃期的应用效果
责任制助产护理模式联合产时体位管理对分娩结局的影响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