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三维理论视域下高校师生关系建构的内在逻辑

2021-03-07 20:12
梧州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生关系建构

林 力

(莆田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 福建 莆田 351100)

师生关系是高校教学活动的核心,师生关系的优劣直接影响高校教育活动的效率与质量。高等教育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高校教学活动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两大主体,高校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的沟通与交流中形成了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高校最核心、最基础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是高校教学秩序的基础,是重视高校师生本身价值的表现,对于高校充分发挥教书育人作用至关重要[1]。可见,构建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人际关系三维理论视域下高校师生关系的内在逻辑

高校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率。高校师生关系是高校教师与大学生在大学校园内,通过学习、生活等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大学生自身发展、高校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人际关系三维理论视域下高校师生关系建构的内在逻辑主要表现在高校师生关系建构的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1.1 以人际关系三维理论分析高校师生关系建构的适切性

大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大学生活中都不可避免地要与高校教师打交道,高校师生关系网络交织在一起。高校师生关系是社会人际关系中较为特殊的一种,基于1958年社会心理学家舒茨(William Schutz)提出的人际关系三维理论[2],分析高校师生关系建构的内在逻辑,对于促进高校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与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舒茨认为,每个个体都有进行人际交往的愿望和需要,并且不同个体的交往需要不同。根据不同个体对他人的基本反应倾向、需求方式的不同,舒茨将人际关系的需要分为3种: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情感需要,每一种需要具有主动和被动两种不同取向的表现形式。

首先,从高校师生关系外延而言,高校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特殊关系。师生双方主要通过教学活动这一中介发生作用,满足在大学校园的人际交往的需要。高校教师有教授知识、教书育人的价值追求与需要,大学生有学习专业知识和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双方基于自身需要,进行人际交往。因此,通过人际关系三维理论来对师生关系进行分析是合理的。

其次,从高校师生关系建构内涵而言,高校师生在教学活动或者日常生活中进行人际交往时,双方均有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符合人际关系三维理论分析框架。

最后,舒茨认为这3种基本的人际需求是人类成长的关键,它们必须同时被满足,任何一种需要不能得到满足都会造成个体心理创伤。从高校师生关系建构的现状而言,如果高校师生单向沟通、学习科研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高校师生浅层交流等,这些问题会导致高校师生关系出现裂痕。人际关系三维理论为高校师生关系建构现状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1.2 以人际关系三维理论分析高校师生关系建构的内在逻辑

师生关系,顾名思义,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人际关系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是教师和学生作为人而存在和发展的独特方式。人际关系三维理论视域下,高校师生关系建构的内在逻辑主要体现在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3个方面。

1.2.1 高校师生关系建构的包容需要

高校师生交往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知识、经验、思想和情感全方位、深层次的互动交流,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就是师生互相包容的关系。高校师生关系建构的包容需要包括两2方面:一是大学生的包容需求;二是高校教师的包容需求。一方面,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迫切地想要与同学、教师建立联系,尤其渴望引起教师的注意。具体表现在学生积极参加活动、在课堂上积极与教师沟通、在课下利用网络等方式与教师联系,寻求与同学、教师的接触。大学生包容需求的目的一般有两个,即通过师生关系建构获取更多学科专业知识的需要和价值观建立的需要。另一方面,高校教师是高校教学活动的主要设计者与组织者,希望建立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具体表现在教师针对学生的知识需求设计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内容、开展课下实践活动,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联系。高校教师包容需求的目的主要包括,教书育人价值实现的需求与“教学相长”终身学习的发展需求。师生之间的包容互动是一个循环连续的过程,高校教师通过专业性、创造性的学术活动,展现自己的学识、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在与大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实现自己的事业理想与人生价值;同时,大学生在师生之间的包容互动中,接受并掌握新的知识,培养自己的个性与价值观,提升自我认知,不断促进自身专业化、职业化、个性化发展。

1.2.2 高校师生关系建构的支配需要

师生之间的相互影响通常是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有目的、有意识进行的行为。高校师生关系的支配需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高校教师在课堂上控制课堂进度的需要和控制学生注意力的需要;二是大学生需要被教师引导学习的需要以及个性发展的需要。以课堂为例,在高校课堂内,课堂氛围自由民主,学生就会出现乐于接受知识、愿意被教师指引完成课堂任务的民主型行为,而高校教师能够顺利满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支配需要,能够根据课堂活动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调整自己的角色、权限或者管理范围;在高校课堂外,师生沟通自由愉快,学生就会乐于接受教师的价值观引导,而高校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育人的榜样作用,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满足学生的支配需要。支配需要是高校师生关系建构形成的结合点。

1.2.3 高校师生关系建构的情感需要

师生之间的情感需要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心理基础,师生情感的深浅影响着教学氛围,优良的师生情感甚至能影响学生的长期发展。高校师生关系建构的情感需要同样体现在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一是从学生角度而言,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学生渴望与教师建立情感依托,渴望得到教师的重视;在校园生活中,学生愿意与教师建立情感联系,希望老师在生活方面给予方向性指导。学生的情感需要与其支配需要是契合的。二是从高校教师的角度而言,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上,教师渴望教授学生知识,体现教书育人的价值;同时,在与学生的思想碰撞中,希望积极创新。在校园生活中,每一个大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立人格以及文化修养。因此,教师除了要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之外,还要充当价值观引导者、家长代理人等角色,通过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与教导,同时让学生对教师的各种角色产生认同,提升自己的教师素养。

2 人际关系三维理论视域下高校师生关系建构的归因分析

高校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学术指导及成长引领十分重要。师生关系的优劣能够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效果。因此,研究分析高校师生关系建构,对于促进高校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2.1 归因分析

如何建构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迫在眉睫。根据主体不同,分别从社会、教师、学生3个角度来探讨高校师生关系的成因,为人际关系三维理论视域下高校师生关系建构的举措提供借鉴。

其一,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学校不再是学术象牙塔,高校的“小社会”生态系统已然形成。社会关系不断融入学校,高校师生便是这些社会关系的直接接收者。一方面,产学研结合的大背景下,高校教师参与的各项科研任务与社会组织的沟通交流不断深化,功利主义在个别高校有所抬头。社会关系的侵入导致高校教师无法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给高校师生关系的建构带来困扰。另一方面,社会关系的融入不仅会分散大学生专业学习的注意力,还容易引起大学生价值观偏移。社会关系融入高校分散了高校师生共同进行教学活动的注意力,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

其二,从高校教师的角度来看,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师德师风建设和教书育人功能的发挥。由于教学任务较重,为完成工作,个别教师应付教学活动,长此以往,学生会失去课堂求知兴趣,导致师生支配需要缺失。另外,师生关系包括教育关系、心理关系和伦理关系。长期以来,师生伦理关系在教育理论方面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高校师生的情感需要不够充足。

其三,从大学生的角度来看,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影响学生积极主动与教师建立联系的因素主要是信息化时代带给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以及大学生知识获取渠道的拓宽。当代的大学生生活在信息化时代,信息资源高度共享,信息来源渠道多样广泛,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到影响。这就对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增加了高校教师的工作量。此外,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不再局限于高校教师,与教师建立教育关系的愿望不再强烈,也会对师生关系建构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产生影响。

3 人际关系三维理论视域下高校师生关系建构的举措

师生关系是知识传授的重要条件,是学生人生初期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有效进行的重要保证,有利于校园人文教育的发展[3]。下面将基于人际关系三维理论分析框架,从师德师风建设、大学生价值观培养及高校一流本科建设3个方面,为高校师生关系3种人际需要的满足提出应然举措。

3.1 师德师风建设是首位,为包容需要提供基础

良好师生关系建构的基础是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其要求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以学术和人格双重魅力为师生关系建构的包容需要提供基础。首先,高校要不断加强教师的道德修养,正确处理好高校、教师及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为高校师生关系的建构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为教师实现自我价值以及学生实现自我发展提供包容需要基础。其次,高校应不断完善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相关规章制度,重中之重是制定并完善教师招聘相关制度体系。高校在引进教师人才时,应该注重引进专业知识水平高且具有较高道德素养的人才,发挥其引导与示范作用。再次,高校应定期开展教师师德师风培训,提高教师德师风修养的自觉意识。通过师德师风理论培训,促进教师的师德师风养成,从而在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最后,高校教师应主动关爱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尽可能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加强师生之间的包容需要。

3.2 大学生价值观培养是核心,为情感需要指引方向

教师与学生是高校师生关系构建的两大主体。因此,构建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仅要求师德师风建设是不够的,还需要从学生方面入手。首先,大学生要坚持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努力提高学科专业素养。大学生应积极参加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和学术讲座,加强与教师的联系,建立师生关系的情感依托,通过师生之间平等自由的相互合作,增强师生感情。其次,大学生要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在课堂内外都应该做到真正的尊重教师,珍惜教师的劳动成果,理解和支持教师的工作,建立情感依托,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再次,大学生要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工作,强化自我成长意识。我国高校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在教师尽可能考虑每一位学生需求的同时,大学生应该调整心态,努力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积极主动配合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高校教学工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情感依托,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做到真正的教学相长。最后,大学生要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自觉抵制功利主义思想,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摆正自己的思政位置,全面提升自我综合素质。

3.3 高校一流本科建设是支撑,为支配需要营造氛围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坚持“以本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4],建设一流大学必须建立一流本科[5]。一流本科教育的首要任务便是立德树人,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和学生要把工作重心放到教学上来,为良好师生关系的支配需要营造氛围。重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支配需要,有利于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的建构。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将工作的重心从科研转移到教学上,能够使教师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人才培养,为师生交流提供更多的机会,满足教师的支配需要,从而促进良好高校师生关系的建构。从大学生的角度而言,一流本科建设是培养卓越从业者和拔尖学术人才的奠基工程。一流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能够给予大学生发展自信,提升学生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与联系,提高学生的支配需要,为良好高校师生关系的建构提供支持。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师生关系建构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