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问题及策略

2021-03-07 22:17白帅敏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文化产业 2021年22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中华

白帅敏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作为文化通识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中逐渐开设。目前该课程在高职院校建设及研究中尚处于初步阶段。高职院校受师资、资源、教学方法等限制,在课程建设中面临一定挑战,为此,高职院校可与地方文化资源相结合,本着共建共享的理念,着眼高职院校培养人才培养特点开发课程。

近年来,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重视,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逐渐走入高职院校课堂。

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现状及问题

(一)课程普及度不够

作为文化通识类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普及程度并不高。多数高职院校并未全面开设传统文化课。目前,该课程主要在个别专业开设,如在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传统文化只针对海外留学生开设。2019年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也只有酒店、软件、文秘等专业开设该课程。2019年后,该校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设为公共必修课,并在全院开设。

(二)课程建设尚处于初步阶段

目前,高职院校大多沿用本科体系来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并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科学的、完整的、适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的课程体系尚在构建中。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更加注重练“强技之才”,高职院校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接受度较低,而动手意愿则相对较强。目前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尚不完全相符。

(三)对课程研究不足

大多数院校传统文化课程研究都集中在如何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养教育提升方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进行研究的较少。如高竞男和张鹏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探索》、舒维霖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等,都致力于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及人文素养方面的价值及路径。

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面临的挑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十分广泛,时间跨度长,这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带来挑战,主要如下:

(一)课程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在高职院校,全面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的专任教师并不多。近年来,高职院校引进了更多的技术技能性人才,对文化通识性教育人才的引入则相对较少。这就造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力量相对短缺的现状。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院开课,每学期有大约1500名学生同时上课,而教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师仅有5人,且这5位老师还担任其他专业课的主讲老师。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授课方式的改革就显得非常关键。

(二)课程授课方式急需变革

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授课方式难以应对全院学生的需求。如果要为全校学生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急需探索新的授课方式。最初,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采用专题讲座的授课方式,将课程分为五大专题:中华传统思想精髓、中华传统礼仪、苏州园林、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茶文化,分别由5位老师就自己擅长的领域开设讲座。课程安排在学院最大的会议中心融合堂(800座)及另外两间阶梯教室(300座)。在这种情况下,考勤、学生的安全及授课效果都面临巨大挑战。后来,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开设为网络课,依托智慧树学堂为全校师生在线授课。如此一来,授课难度相对变低,管理起来也更加容易,但学生自主性及资源体系问题更加凸显。

(三)课程资源体系驳杂

目前,各平台网站已经开设了不少中国传统文化相关慕课课程,如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著名学府都开发了相应慕课资源。其中不乏国家精品课程,但并不太适用于高职院校。以《智圆行方的世界——中国传统文化概说》为例,其课程体系包括对文化的概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民族背景、《易经》、儒家精神、道家精神、传统思维方式等,其理论深度足够,但难以引起高职院校学生的兴趣。

高职院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的解决策略

(一)构建适用于地方高职院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在课程方面,以“立德树人”为目的,推进课程思政,利用地方区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优势,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地方高校对此要有所取舍。在课程体系上,要敢于舍弃过于深刻的理论阐述,如对易经、宗教思想等的讲解,同时可以引入有关家国情怀、工匠精神及对学生职业发展有所裨益的工艺技艺、文化遗产等内容。

同时与地方文化遗产相结合。以苏州为例,可以融入苏州园林、苏州缂丝刺绣等,将地方文化遗产融入到课程体系中。有效融入地方优秀资源的立体化校本教材,开发建设适合高职院校学生人才培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线开放课程。

(二)本着 “共建共享”理念解决课程资源及师资问题

结合线上线下两种资源优势,共建共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及师资,来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高职院校一般下设二级学院,如人文、旅游、纺织、艺术、体育等,二级学院本身可能也开发过相关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同时,如苏州也有大量开源性资源,如果能够打破学院围墙,实现资源共享、师资共享,就可以有效解决高职院校资源及师资不足的问题。

高职院校还可以发挥校企合作优势,依据各专业特点,拓展课程广度。有效利用职业院校与当地档案馆、方志馆、文创企业等进行校企合作。通过合作单位,组织学生“走出去”体验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请进来”,吸纳苏州优秀民间艺人、技艺大师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助力课程建设。

(三)着眼高职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特点开发课程

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要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及特点,开发适合00后学生的文化课程。首先,在课堂组织方面,以任务驱动方式,项目化管理教学。贴近学生,设置传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任务,引导各专业学生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社会实践和校企合作,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增加课程挑战性。

其次,本着“产教融合”目的,根据专业特点,设计多样化的实践作业,提升课程的挑战性。比如,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导游、戏剧表演、服装设计、室内室外环境设计等产业融合,多样化角度进行学生评价,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加课程挑战性。

再次,采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的方式组织课堂,科学整合线上线下优秀教学资源。知识识记、理解类课程可以在线上完成,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创新应用训练及评价则可以放在线下,根据各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和专业特点,科学分配线上线下学习时间及比例。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中华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假”师资培训之平台,析专业发展之成效——论参与体育师资培训的体会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