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视阈下高校教师身份建构:内涵、困局和突围

2021-03-08 05:18潘梅森聂方彦
武陵学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师德师工科高校教师

潘梅森,聂方彦

(1.湖南文理学院 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湖南常德415000;2.湖南文理学院 计算机与电气工程学院,湖南常德415000)

一、新工科视阈下教师发展的时代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心广大教师的成长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调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一支宏大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1],要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的重要论述,为推进教师发展、培养新时代教师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为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为党和人民培养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3],规划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顶层模块,擘画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宏伟蓝图,指明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向。

2017年,教育部先后于复旦大学、天津大学和北京市召开了研讨会,形成了新工科建设的“复旦共识”[4]“天大行动”[5-7]和“北京指南”[8][9]。特别是“北京指南”明确了我国下一步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方向,形成了涵盖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的5个部分24个选题方向。至此,“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构成了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奏响了人才培养主旋律,开创了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新路径[10][11]。

因此,新工科建设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与焦点,笔者围绕新工科内涵特征、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改造升级、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研究与探讨。然而,关于新工科建设中高校教师身份建构问题,学界关注不多,缺少必要的研究[12]。一流教师队伍是新工科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新工科建设为高校教师身份建构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那么,新工科建设中高校教师身份建构究竟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有效推进高校教师健康有序合理发展,为新工科建设培植内生性动力,诸如此类困惑是高校新工科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与高校内涵式发展关系重大。

二、新工科建设为教师身份建构指明了方向

米德于1934年首次用“角色”这一概念揭示个体在社会上的身份及其行为特征,后来在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研究中广泛使用这一概念。角色是“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13-16]。每种社会身份都伴随有特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当个体产生为自己的社会身份所规定的行为时便充当了角色[13-16]。作为高校教师,到底扮演什么角色和身份,长期以来,不同专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有学者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出发探讨高校教师的角色和身份,高校教师是学生事务的管理者,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也有学者从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出发探讨高校教师的角色和身份,高校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学术研究的领航者,人生发展的示范者。新工科建设的提出,为新时代高校教师身份转型与重塑提供了现实的依据、指明了方向[12],高校教师应切实扮演好道德身份、学术身份、职业身份、文化身份等多重角色,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科学研究的引领者,服务社会的先行者,文化传承的开拓者。

(一)道德身份重构

“北京指南”提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学兼修、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工程人才”“坚持立德树人、德学兼修”等要求,这实际上对教师道德示范者身份重构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要求、规划了新目标。2019年11月15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2],在该《意见》中要求“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师德师风建设全过程”[2][3],“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这也是新工科背景下教师发展师德师风建设的总体要求。首先,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有强烈的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其次,要求教师涵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严格遵循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者。第三,要求教师锤炼崇高的师德师风,坚守教师职业道德,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因此,高校教师肩负着道德示范的重要任务,教师道德情操、处世方式、行为准则和人格魅力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学生人格塑造、健康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自觉用理想信念导航,用道德情操强基,用师德师风铸魂,不断引领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学术身份重塑

高校教师以知识增进与知识应用增值为目标,以知识发现与创新为原则,是其学术身份的基本内涵与特征[17]。高校教师以学术身份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在研究领域进行知识传承、发现、创新、归纳,并形成新的知识服务社会、造福社会,推动社会前进。高校教师的学术水平,决定了高校教师队伍的层次、结构和水平,而教师队伍更是保障培养高素质人才质量和提升学术水平的先决条件和生态支撑。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应具备与之相匹配的学术身份,积极凝练研究方向,凝心聚力融入学术团队,瞄准前沿领域,拓宽学术视野,加强学术交流[18]。具体说来,高校教师应具备以下四种学术素养:科研意识素养、学科领域素养、科研能力素养、学术道德素养[18]。科研意识素养,指对科研敏锐的感受力与持久的关注度、学术前沿的判断力与洞察力。学科领域素养,指掌握学科领域知识和获取学科领域知识的来源、工具等方面的知识。科研能力素养,指对获取学科领域知识的工具和来源适当选择,并有效地对学科领域知识进行挖掘、加工、处理、生成和发布学科领域知识的能力。学术道德素养,指在学科领域知识获取、使用、创造和传播过程中应遵循的学术道德规范。科研意识素养旨在强调教师对科研的认识和理解,对学术前沿发展的认知程度,着重体现教师对科研的专注程度。学科领域素养旨在强调教师对学科领域知识的掌握,获取学科领域知识方式方法,着重体现教师学习学科领域知识的能力。科研能力素养旨在强调教师传播学科领域知识的技能,即撰写和发表科研论文、从事学术交流活动等,着重体现教师科学研究的能力。学术道德素养旨在强调教师在获取学科领域知识、传播学科领域知识的过程中应遵守的学术道德规范,着重体现教师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总的说来,在新工科建设中,重新塑造教师学术身份,就是要积极培育教师具备敏锐的科研意识、厚实的学科知识、娴熟的科研能力、高尚的学术道德[18]。

(三)职业身份重构

从社会角度来看,职业是人们谋生的手段,是劳动者获得的社会角色,为社会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并获得相应的酬劳;从人力资源角度来看,职业是性质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的劳动岗位。教师作为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承者、传播者和开拓者,作为学生智力的开发者、个性的塑造者和发展的引路人,决定了其职业的特殊性。新工科建设背景为教师职业身份赋予了新的内涵。“天大行动”指出,“将产业和技术的最新发展、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引入教学过程,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成满足行业发展需要的课程和教材资源,打通‘最后一学里’。推动教师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5],这是对教师职业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应把产业与行业实际需要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及时更新课程和教材;把学术身份和教学内容相结合,积极探索课程改革。“天大行动”中还强调,“汇聚行业部门、科研院所、企业优势资源,完善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建设教育、培训、研发一体的共享型协同育人实践平台”[5],“北京指南”中进一步强调,“完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突破社会参与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入推进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8][11],这是对教师服务社会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应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积极主动深入行业企业,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把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成企业的应用,成为深化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核心力量和主要推手。

(四)文化身份凸显

“北京指南”中多次提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习成效,建设质量文化,持续提升工程人才培养水平”[8],和“推动高校形成内生的、有效的质量文化,强化生命线意识,将质量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将质量要求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11]。这是从职业层面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转变教育质量观,自觉形成正确的质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环境意识及习惯等,把提升质量意识,落实质量行为作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教育部在《意见》中也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科技创新文化,充分发挥文化涵养师德师风功能”[2]。这是从社会层面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还要继承与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在新工科建设中,高校教师不仅仅是高校质量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播者,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播者。

三、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身份建构的困局表征

在新工科背景下,教师的身份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嬗变,因此,需要教师对自身的传统身份进行解构和重塑,建构与新工科相匹配的教师身份[12]。“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等纲领性文件,从工程教育的“新体系”、学科专业的“新融合”、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立德树人的“新标准”、学术研究的“新突破”、产学合作的“新路径”、产教融合的“新渠道”、科教协同的“新范式”、文化传承的“新使命”、国际合作的“新契机”等多方面多层次全方位地对新工科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这些新要求不仅为教师多重身份重塑确立了详细目标、提供了根本遵循、昭示了前进方向,而且也对高校教师多重身份认同与建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冲击[12]。具体说来,在新工科建设过程中,高校教师面临着道德身份漠视、学术身份困惑、职业身份冲突、文化身份混沌等方面的问题,加深了教师身份认同危机。

(一)道德身份漠视

长期以来,绝大部分教师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爱岗敬业,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得到了社会、家长和学生的尊重与信任。但是,也有极少数教师放松自身修养,产生了职业倦怠和学术失范,甚至出现了严重违反师德的行为,损害教师队伍整体形象。因此,教师思想道德缺失、归属感缺位、自身修养欠缺、责任意识异化、人生价值迷茫等方面影响阻碍了教师道德身份重构。

(二)学术身份困惑

高校必须构建高水平学科团队,打造以学科带头人为领军者,以学术带头人为骨干、以优秀青年人才为支撑的学科团队是加快推进新工科建设的必经之路。但是,高校把加大引进和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人才作为学校人才工作的重心,把本校教师发展的更多资源和机会留给了这些引进人才,忽视了本校其他教师的科研能力输氧造血,无法让他们成为优秀青年人才、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而导致其在学术身份上的困惑。

(三)职业身份冲突

新工科建设要求“建立符合工程教育特点的人事考核评聘制度和内部激励机制,探索高校教师与行业人才双向交流的机制”[5]“制订符合工程教育特点的师资评价标准与教师发展机制,探索与新工科相匹配的师资队伍建设路径,强化教师工程背景,对教师的产业经历提出明确要求并积极创造条件”,这实际上是对高校教师职业身份提出了新要求,即教师不仅要接受系统的、严格的学术训练,还要有行业、企业工程背景经历,换句话说,教师既是学校人也是企业人。为了推进新工科建设,高校应有一支应用型、复合型的师资队伍,既传授给学生必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又培养他们成为具有进行学术研究、社会实践能力[25]的“双师双能型”教师。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教师参加工作后,一直在学校从事教学工作,培养人才工作和产业发展脱节,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脱钩,专业技能与企业需求脱轨。为了补上行业、企业工程背景,缩短本科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要求教师深入行业企业实践,从专业型教师到”双师双能型”身份的转变,如此一来,导致教师产生了职业身份的冲突。

(四)文化身份混沌

教师“教书育人”“关爱学生”的职业特性决定了其文化身份的核心价值——对学生成长的负责。同时,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净化灵魂、感悟人生、洗濯身心、凝铸自信,全面正确认识自我,实现教师应有的文化价值,这也意味着教师职业价值与文化身份不可须臾剥离,诠释了教师通过自身的教育教学、道德示范和文化人格成就教师身份的文化特性。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要求教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铸造“质量文化”、推动“高校形成内生的、有效的质量文化”。但是要求专业教师在履行这些职责时自觉地把先进文化融贯于工程教育、把传统文化融冶于人才培养、把质量文化融溶于教育质量,因受到学科专业、教育教学水平等方面限制,容易产生文化身份混沌。

四、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多重身份困扰的突围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教师身份认同旨在使处于教师群体中的教师主动建立一个认知和表达体系,在“我是谁”“我是做什么的”“扮演什么社会角色”、遵循什么规范等问题上形成清晰的主体意识并表现出相应的主体行为。高校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受其独特的职业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教师在其职业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产生自我身份认同的困惑。因此,很有必要探究建构教师正确职业认知、培养教师身份认同的有效策略。

(一)内化师德师魂,培养道德身份认同

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是从事教师职业的前提保证,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强化教师师德师风,提高教师道德修养,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爱岗敬业、奉献乐学的教师队伍,这是新工科师德师风建设的总要求,也是教师发展的重要使命。

一是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首先,组织机构上的保障。建立由高校党委统揽全局[26]统筹协调师德师风建设的机构——“师德师风建设委员会”,做好师德师风建设顶层设计和规划,协调人事、教务、科研、学工、宣传、工会等部门,明确师德师风建设目标,相互协调;院级教学单位建立“师德师风建设分委员会”,着力推动落实师德师风建设。其次,政策制度的保障。在制定教师招聘引进、培训培养、考评考核、职称评聘、奖励处罚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中,严格师德考察,将师德考核摆在教师考核的首要位置,落实师德第一标准,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最后,教师全方位履职尽责。教师在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职责时,积极主动构建课程思政、端正学术态度、推进成果转化、传播师德文化,自觉彰显教师的道德身份。

二是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贯穿教师发展全周期。突出教师发展全周期师德养成,教师在入职培训时,以《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基本遵循,培训教师职业道德,通过道德典范言传身教,引导教师培育立德树人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在职业锻炼期,在内化《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同时,以《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基本遵循,结合《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和《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加强教师学术规范培训,整饬教师学术道德,厚植教师学术根基。在职业成熟期,形成教师职业道德自觉。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师德师魂提出了更高标准和要求,《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已成为新时代、新工科师德师风建设的根本遵循。应将师德师风培养贯穿教师发展全周期,不断提高教师师德水平,凸显教师的道德身份,使之成为道德行为的示范者,道德基因的转接者。

(二)净化学术氛围,培养学术身份认同

在新工科建设下,高校教师应有独立的学术能力、有自己的学术风格、有坚实的研究基础、有宽松的研究环境、有高效的研究团队,在研究中展现教师的学术身份。

1.提高教师学术素养。首先要培养教师学术志趣,即科研意识,将志趣和研究方向相结合,明确研究方向。第二,深入学术前沿,掌握研究领域知识,开拓新视野。第三,研读学术文献,挖掘创新点,寻找突破口。最后,恪守学术道德,养成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

2.加强教师团队意识。新工科建设是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涵盖某个团队某个教师,而且还需要高校全体教师共同携手积极参与。教师要以提升学术素养、促进学术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秉承交叉思维,跨学科、跨平台选择互相信任、兴趣相通、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的合作科研团队,达到提升团队品质、凝聚团队精神、树立命运共同体的教师发展理念。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科研团队是提升教师学术素养、培养教师团队意识的有效途径。

3.培养教师学术自觉。在新工科建设下,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优秀青年人才、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等学术人才标准,为高校教师判断自己当前的学术发展状态提供依据。除了高校要给教师创造脱颖而出的条件和环境外,教师本身也要积极主动寻找学术成长机会,明确规划自己的学术梯队位置,制订合理的个人学术发展目标,主动谋求学术合作交流,不断增强学术自信,以更快速度成长为优秀青年人才、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

4.促进教师成果转化。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一方面,教师要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5],以科研促教学,在教学中彰显学术身份;另一方面,教师要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5],以科研促成果应用,在成果应用中彰显学术身份。

(三)深化职业意识,培养职业身份认同

从职业素养角度来看,职业意识指人们对职业的感染力、关注度和对职业的判断力与洞察力。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要素的综合表征。职业意识的形成经历一个由幻想到现实、由模糊到清晰、由摇摆到稳定、由远及近的演进过程。在新时代,应以全周期发展思维来培养教师的职业意识。教师在入职培训的拔节孕穗期,高校可以通过先进典型宣传、先进事迹报告等形式,让教师全方位多层次地了解教师职业,从而培养入职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之情;在入职培训中让入职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起源、发展情况有一个清晰的、全面的、系统的认知,加强教师职业认同,提升他们的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对“我是谁”形成初步的“职业浅意识”。在职业锻炼的抽穗扬花期,在继续教育中不断强化“职业意识”,避免职业倦怠,为教师卓越成长提供强劲的内生动力,对“我是谁”形成清晰的认识。在深度培养的灌浆成熟期,使教师对教师职业充满热爱,工作中、行为上、言语间形成”职业潜意识”和教师职业自觉。但是即使这样,在新工科建设中,新的教育理念、新的交叉学科专业的出现、新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仍然需要教师自觉学习、终身学习,升华职业意识,进一步提升职业身份认同。

(四)强化文化担当,培养文化身份认同

高校是传承、弘扬、创造文化的制高点和核心基地,承载着向学生传递先进文化和阐释优秀文化的重任。教师要强化文化担当,培养文化身份认同。

一是培养教师文化自觉。教师积极主动学深悟透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先进文化,坚决果断摒弃传统文化的糟粕,毫不犹豫抵御不良文化的渗透;拒绝种种浮华和庸俗,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人文气度和精神境界,主动“将质量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将质量要求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11],形成有效的质量文化。二是培养教师文化自信。在新工科建设下,教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守正确的价值观,增加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筑牢文化自信[27]。在对外合作与交流时,教师应充分展示深厚的文化底蕴,彰显民族文化魅力,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三是培养教师文化引领。高校教师应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身作则,身正为范,坚决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成为民族优秀文化和时代先进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高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教师建设和传播校园文化搭建舞台,引导青年学生加强文化道德修养,树立正确政治信仰;高校应以网络文化工作室为抓手,扎实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培养一批教师成为“文化网红”,引领校园网络文化主旋律。

猜你喜欢
师德师工科高校教师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时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路径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做好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答卷人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以“四个回归”为本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如何强化小学师德师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