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的词汇化及意义演变

2021-03-08 05:36陈家兴
文教资料 2021年19期
关键词:感冒

陈家兴

(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一、“感冒”其词的词汇化过程

“感冒”在《汉语大词典》中的义项有三个:

(1)犹感受。《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那老妈又是高年,船上早晚感冒些风露,一病不起。”《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股部》“寒热往来不焮红”注:“初觉寒热往来,如同感冒风邪。”

(2)一种传染病。多因气候变化,人体抵抗力减弱时为病毒感染所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九回:“我今日有点感冒,不便出去,明后天好了再来罢。”

(3)清代官员请假的托辞。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害肚感风》:“按今制官员请假辄以感冒为辞,当即宋时‘感风簿’之遗意。”参见“感风簿”。

其实“感冒”表示病症出现的时间很早,在南宋王硕《易简方》中就已经有感冒连用的情况出现,“(生料)五积散:治感冒发热、寒湿相搏、头项强痛、麻痹、腰痛”。这时的“感冒”已经出现在医学类著作中,连用表达一种病症。宋代太学诸生请假外宿,也以“感风”为辞,表达身体不适。“冒”在古代含有遭受义,如司马迁《报任安书》“张空拳,冒白刃”。“感冒”在《中华大字典》里有一义项为“痛恙也。《吕览·圜道》:为其感而必知也。按医家感冒外感等云,即此义”。可知“感冒”经常在医书中连用表病症,在CCL语料库中以“感冒”为关键词检索,共111条语料,无论是用作动词与“风寒”等宾语成分连用,还是单用表达“得病”这样的意思,“感冒”都是在特定的“得病”这样的语境中出现的。

《初刻拍案惊奇》是明末时期的拟话本,口语词非常丰富。可见在明清时期,感冒在日常生活中已大量出现。不过“感冒”在当时语境中的意思和用法与现在的“感冒”大不相同。例子中“感冒些风露”,“感冒”用作动词,表达“遭受”义。“感”和“冒”都可分别用作动词,表达“感受”“遭受”的意思,意思相近,所以复合而成的“感冒”应当是近义或同义词并列连用,随着汉语双音化的趋势,“感”“冒”二字被“感冒”这一合成词所替代。

“感冒”一词的词汇化与语音也有关系,“感”字在《广韵》中是古禫(dàn)切,上声咸摄开口一等见母字,“冒”字在《广韵》中是莫报切,去声效摄开口一等明母字。也有韵书,如《洪武正韵》中,“冒”字是密北切,入声。这个不难理解,“明”是次浊声母,根据古音音变的规律,古次浊入声字今变去声,所以“冒”字会产生入声到去声的音变。平上去入这样的语音顺序符合人们日常说话时自然的声调顺序,所以无论“冒”字是去声还是入声,“感冒”这样的顺序都是最符合人们说话习惯的。并且刘合柱(2008)还针对“感冒”提出了MN原则,即“凡是韵尾或声母带/m/和/n/的并列双音词在排序时要考虑将/m/和/n/进行首尾相接,以利于发音”[5](25)。“感”的韵尾拟音是/m/,冒的声母是/m/,两个字正好前后相连,组合成一种特殊的联绵词,现代汉语中“感”字没有/m/韵尾是因为/m/和/n/两个音发音部位相近,并且/n/发音比/m/更轻松,不需要有合口的动作,所以/m/韵并入/n/中,“感”字在现代汉语中就以/n/结尾。类似遵循MN原则的词语还有很多,如“安谧”“沉闷”“廉明”等。董秀芳(2002)提出双音词三种主要的衍生方式所应遵循的基本条件:语音条件限制、原有的两个分立成分必须在线性顺序上贴近、语义上要有一定改造、使用频率高。[1]“感冒”一词的词汇化过程符合这个规律,语音上是一种特殊的联绵词,“感”和“冒”在特定的语义环境中高频出现,并且动词的用法逐渐消失,“感冒”代指宾语,承担起“一种疾病”的语义。

二、“感冒”新的语用法

近年来,经常能听到有人说“对……不太感冒”,并且这种用法以否定式为多,且存在正反义同词的现象。医学或其他领域的专业词汇进入日常生活的口语中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并且我们在使用一些词语时还会带有戏谑的口吻,例如“神经病”或“发疯”之类的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用这些词来戏说某人的某些行为,这些词在这种语境中的意思和它们作为医学术语的意思相比有所不同,“感冒”也是如此。“感冒”本身就带有“感受”的含义,并且在清朝时官员就开始用“感冒”称病,借口请假。“感冒”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和用法更为丰富,在《当代汉语新词词典》中收录了一些与感冒有关的词条,例如文明感冒,指由于过度的娇惯和不正当的保护防范而使幼儿抵抗力降低,反复患染的感冒。还有心理感冒,指一种都市流行病,即抑郁症。主要症状是精神上不振作,闷闷不乐,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心情烦躁,时时叹息,忧虑重重,悲观厌世等。这些新出现词语都是感冒与其他词语复合而成的,人患感冒时会感到内心忧郁、没有精神,这些新出现的词结合了感冒的这种含义,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些新的“感冒症状”。这些复合词的生命力并不旺盛,因为它们的适用范围相对狭窄,并且有很多更常用的词可以对这些词进行替换。不过这些新词却反映了感冒的基本用法和基本含义,反映了“感冒”这个词强大的组词能力。

“对……不太感冒”这个短语表达的意思是对某事不太感兴趣,使用BCC 语料库,以“不太感冒”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在报刊内容中找到《人民日报》2016年6月22日的一条语料:正因为如此,奉行“文化多元”的法国人对网上购书不太感冒,他们更愿意钻进街角的书店逛悠,去寻找那些未必有名却能感动自己的作品。还可以表达对某事无所谓、可以接受的态度,以同样的条件在BCC语料库中检索,有一条微博语料是“还好我对鸡鸭血不太感冒!吃火锅我必点的!”刘合柱(2008)对“感冒”新意的使用地域进行了考察,以当地报刊为主要语料来源,“感兴趣”和“感到恼火”作为“感冒”的新的语用法,在报刊中已经有较多的出现次数,并且一些新语辞典都对“感冒”这一词条进行了收录,有些辞书收录的词条则是“不感冒”。由此可见,无论“感冒”表示的是对某事感兴趣还是对某事感到恼火或不感兴趣,都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用法出现在日常交际的语言当中,并且初步认定“感冒”的新意应该于1977—1999年产生。

“感冒”产生了这种新的语用,它的词性也因此发生了变化。从上文提到的古代汉语中的例子来看,“感冒”在古代汉语中可以用作动词带宾语,表示“遭受某些病症”,也可以用作名词表示一种传染性疾病,感冒应是动词和名词的兼类。而新意“感兴趣”或“感到恼火”则不太符合这种词性的定义,在语用过程中表现出形容词的特征,形容人对某事的态度,并且新意的感冒可以和程度副词共现,名词没有这个特点。“感冒”的词性演变应当遵循从动词到名词再到形容词这样一种顺序。以“感冒”为关键词,在CCL语料库中查询,发现以下两条语料:

(1)咳,相公脉息尺脉较沉,伤着冷物的样子,感冒风寒。(元《朴通事》)

(2)我昨日在途路上,感冒了些风寒暑湿,多得你们这一场修养,我的感冒好了一半。(明·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

两条语料中都出现了“感冒”与“风寒”连用的现象,并且在第二条语料中还出现了“感冒好了一半”这样的用法。风寒是一种病症,是医学术语名词。感冒与风寒并用,可以理解为“感染风寒”,也可以理解为“感冒”与“风寒”并列。“感染风寒”中的感冒是动词,“感冒”与“风寒”并列就属于两个词性相同的名词并举。在第二条语料中“感冒”后加表示程度或状态的“了些”,此时感冒是不能作名词来理解的,名词不能受此类词修饰,也不能和此类词连用表示一定的状态。“感冒了些风寒”应当看作一个动宾短语。“感冒好了一半”中的感冒是名词,指一种病症。因为“感冒”出现的语境较为固定,并且独立运用能力很强,所以本身都是动词复合而成的词也具有一定的专名或类名的性质。就像“裁缝”,“裁”和“缝”本身都是动词,经常在一个语境中共现,就结合而成一个表职业的专名。“感”和“冒”也因本身具有“遭受”的含义,并且在疾病的语境中共现,于是从动词变成了表示疾病含义的专名。形容词性的“感冒”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可以在句中充当谓语、定语和状语。

三、现代汉语中“感冒”的正反义同词现象

现代汉语中“对……不太感冒”可作两种理解,既可以是对某事感兴趣,也可以是对某事感到恼火,这种正反义同词的现象是有一定原因的。感冒作为一种疾病,在历史上常常作为官场中的官员请病假的托辞,得病时人们都会感觉虚弱乏力,感冒了之后就会感觉对事情提不起劲,因而“感冒”本身就带有“厌烦”“没劲”等负面含义。而“对……不太感冒”通过对感冒的否定来表达一种肯定的态度,即对某事感兴趣。而表达“对某事感到厌烦”这一含义时也可以用“对……不太感冒”来表示,就如同“好不快活=好快活”“好不热闹=好热闹”这样的用例一样,出现这种正反义同词现象正是因为汉语中存在否定的不对称现象。沈家煊(2015)在辨析“好不”修饰贬义词时提到:贬义词用“不”否定之后用“好”来加强,结果是“好”和“不”结合成一个加强副词“好不”,意思等于“好”。“不太感冒”与之类似,“不”否定了“感冒”,之后再用程度副词来修饰语气,“不太感冒”就可以表达对某事厌烦的意思。马清华(1986)提到:汉语中“不大、不太、不怎么、不恨、不十分”这样一些表示程度的词语如果修饰褒义词,往往是对不如意事情的一种委婉表达;后面如果跟的是贬义词则不是委婉表达。“感冒”本身并不带有褒贬色彩,如果把感冒的严重程度看成一个连续统,根据沈家煊否定量域的相关理论,否定一个量意味着肯定一个较小的量,使用“不太感冒”意味着肯定了“感冒”,但感冒的程度不严重。人们在日常的语用中会根据语境来确定“感冒”的程度,因此,如果“感冒”的程度严重,人们对“感冒”持有一种厌恶态度,“感冒”就趋于贬义,“不太感冒”表达的就是“感冒”本身趋向贬义的意思,即“不感兴趣”。如果“感冒”的程度很轻,贬义的程度减轻,对某事的厌恶程度也很低,使用“不太感冒”就是对“感兴趣”的一种程度较低的肯定。

刘合柱对2005年报刊中使用“感冒”表达“谑指有反感或不感兴趣”义和“谑指有好感或感兴趣”义作了统计,442条感冒新义中,“谑指有好感或感兴趣”义占了390条,其中以否定形式出现的有365条,以肯定形式出现的有25条。“谑指有反感或不感兴趣”义只占52条,其中以肯定形式出现的有52条,没有以否定形式出现的例子。这表明人们对“谑指有好感或感兴趣”义的认知度高,并且这种否定形式比直接进行否定更加委婉,符合人们交际时的礼貌原则,所以人们表达“不感兴趣”义时多用“感冒”的否定形式。否定是一种带标记的形式,“感冒”多以否定形式出现,也说明“感冒”新意和否定形式自然关联,形成一种有标记的组配,这是符合关联标记模式理论的。“谑指有反感或不感兴趣”本身带有否定义,再加否定标记则表肯定义,如果不是为了特殊修辞的需要,就会造成表达上的冗余,不符合日常交流的经济原则。

“不太感冒”虽然正反义同词,但却不影响人们的交流和理解,首先人们对“不太感冒”表“不感兴趣”义有较高程度的认知。其次,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对……不太感冒”作为一个小句,经常会与上下文语境结合,人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测出“不太感冒”所表达的含义。

四、结语

“感冒”一词在宋代就已出现,并且在古汉语中常出现在医疗、官场等相对固定的领域。“感”和“冒”两个动词意义相近,都含有“遭受”义,在特定的语境中同义共现,逐渐复合成词。并且“感”“冒”二字在韵律上也有一定的关联,这就是“感冒”词汇化的历程。进入现代汉语时期,“感冒”有了新义和新的语用法,词性也随之改变,从最初的动词复合,到后来指称疾病的专有名词,“感冒”作为一个兼类词体现出了它与不同词和句子成分结合的能力,所以随着语用法的影响,“感冒”在现代汉语中也兼有了形容词性。它的词义和词性变化都是有一定的原因和路径的。“感冒”作为一个新词,在日常语用中有不对称现象,从标记论的角度可以看出“不太感冒”的高频次出现是两个有标记项自然关联的结果,并且“不太感冒”也符合人们日常交流的经济原则和礼貌原则。

猜你喜欢
感冒
小儿氨酚烷胺颗粒和氨酚黄那敏颗粒的药理作用区别及注意事项
大学生总彻夜玩游戏常“感冒”竟患上淋巴癌
给汽车治“感冒”
“感冒”出自官场
银翘散加减治疗感冒67例临床疗效分析
高压锅“感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