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程思政文化体系建设的研究综述

2021-03-08 06:13戴欢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25期
关键词:立德育人思政

戴欢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自2017年初以来,学界对课程思政的研究从无到有、从整体到局部、从顶层到基础,一步步深化,一步步具体,一步步落地,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课程思政的重要讲话,尤其是“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进行了理论和实践并行或者交互研究,形成了全面广泛、层次分明、各有侧重的研究成果。

课程思政这一概念首次提出源于2014年,上海市委、 市政府推进德育综合改革时在区域实践的基础上,把课程思政作为一种理念融入实际工作之中,形成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新格局。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的重要讲话指出,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树立“大思政”理念,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形成协同效应。 学者在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之后开始进行课程思政的研究, 自2017年初至今,研究直接呈现井喷式发展。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后, 学者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方面的研究增多。 总体上我国学者对课程思政的研究遵循什么是课程思政、 为什么要推动高校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如何理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怎样构建课程思政的逻辑关系逐步深入地开展。

1 课程思政文化体系的科学内涵

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精髓, 使学生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地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高校应因地制宜,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之中,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发自内心地喜爱、弘扬。 大学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要融入中国文化特色,积极促进文化、学术、趣味相结合的德育氛围形成。 高德毅、宗爱东(2017)高屋建瓴,从上至下总体把握课程思政,抓住其内在实质,点明课程思政本质上不是增开的一门课程[2],也不是增设的一项活动,是将高校的思政教育全员、全程、全过程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个不同的环节, 于润物无声之中真正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3]。 巩茹敏、林铁松(2019)将这一观点具体化,阐释课程与思政的相互关系,既在课程承担知识传授过程呈现出价值引领,思政与课程应该形成良性互动[4];提出应发挥课堂在课程思政中的主体作用, 使课程这一高校育人主渠道能切实承担起立德树人的功能与职责, 使学生于润物无声中通过教学和活动接受思政教育。 认为课程思政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将所接受的思政教育寓于思想和行动之中。 有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课程思政是一种理念。伍醒、顾建民(2019)认为课程思政提出的“课程建构精神”是立德树人育人理念在课程理论中的具体化[5],同时,它也是当代振兴高校本科教育与人才培养能力提高的重要着力点。敖祖辉、王瑶(2019)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新型思政工作理念,也是一种新型课程观,高等教育要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必将选择课程思政[6]。 张鲲从理念上解读课程思政, 认为课程思政以培养“整合的人”为主旨,改变课程教学轨迹,以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为落脚点,在教育教学之中融入思政教育[7]。

课程思政是一种文化理念, 课程思政是我国高校办学的基础理念, 承载社会主义高校立德树人育人目标贯彻落地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 引领课程教学的方向,统筹课程设计的总体规划,贯穿整个大学课程学习过程。

2 推动课程思政文化建设的动因

从新时代新形势的客观要求、 教育改革的时代价值、 课堂育人的必然选择等不同角度提出推动高校进行课程思政文化建设的原因。

董翠翠(2019)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然要求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新的历史方位要求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要求推动高校课程思政文化建设, 培养当代大学生使命担当意识要求推动高校思政建设[8]。

杨建超(2019)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求、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落实以及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需要要求进一步促进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推进[9]。

高德毅、宗爱东(2019)提出立体化育人概念,认为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化是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要先实现学科资源、学术资源向育人资源的转化、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才能切实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

目前, 思政课程主渠道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新形势的要求, 也无法满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育人要求。要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必须要讲好中国故事,立足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国情,深究每一门课程中的中国渊源、中国元素、中国精神,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坚定文化自信, 坚信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在他们这一代实现并付诸实践。

3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文化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 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围绕这一指导思想, 学者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辩证关系、相互作用、协同育人等方面阐述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着眼于形成协同育人的体系构架。许硕、葛舒阳(2019)认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辩证统一于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之下,两者的协同性在于价值指向,差异性在于实现方式[10]。要不断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质量, 必须不断提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

王景云(2019)提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交相呼应、相得益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互作用,思政课程引领政治方向、思想价值和教学方法,课程思政拓展师资力量、课程载体和教育资源[11]。

郑佳然(2019)提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推进,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坚定理想信念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实践与课程相结合共同育人,将“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化为现实[12]。

由此可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一致,教学理念相同,教学方法以课程为基点呈现多样性。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以思政课程为主线, 通过课程思政覆盖到高等教育的全方位、全过程。

4 高校课程思政文化建设的策略

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 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 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

4.1 课程思政文化要融入思政元素

从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课程思政应用模式3 个方面论述高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及发展研究。 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研究涵盖了语文、英语、体育、经济学、医学、地球概论、建筑工程测量等各学科。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融入立德树人、人文素质培育、工匠精神培养等课程思政机制的理念性研究。 课程思政的应用模式结合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现代职业人培养等实践性研究[13]。

高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研究在课程思政研究中占到一半以上,以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为主,主要针对整体性地建设课程思政体系、 学科性地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性地研究课程思政、实践性地形成应用模式等角度进行阐释,而对课程这个主渠道对课程思政的教学进行实践性研究不全面、不深入、不专业[14]。

4.2 课程文化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课程思政文化

课程思政文化一般模式的构建不仅可以使课程和思政相融,使思政元素与课程更紧密地结合,也可以从课程文化层面开展更广泛更全面的课程思政教学。

(1)讲好中国故事,夯实课程文化基础。

讲好中国故事, 是构建课程思政文化一般模式的基础。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搞清楚谁来讲、讲什么、怎么讲3 个问题。一是谁来讲,教师讲与学生讲同步进行,教师是课堂的主体责任人,掌控课堂、抛砖引玉,是引路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参与课堂、身在此中,是主讲人。 二是讲什么,教师可梳理课程中蕴含的中国故事,包括中国道路故事、中国梦的故事、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融合成课程中国故事体系, 按一定规律引导学生讲好中国故事。 三是怎么讲,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预习准备、课中主讲、课后补充结合课程内容,运用主题演讲、课堂讨论、情景展现等手段讲好中国故事。

(2)贯穿四史理论,传承课程红色基因。

贯穿四史理论, 是构建课程思政文化一般模式的传承路径。 将四史教育及中国共产党史、 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史贯穿在课程思政文化之中,教师可基于四史深入研究课程发展史,提取、整理课程起源、发展中的思政元素,传承红色基因。 其一,以四史为时代背景,深入探寻该课程发展历史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包括在该课程发展历程中经历的人和事、科学的理念、开展的实践等。其二,以时间为轴线,梳理课程起源、发展、后续发展等关系,根据该课程特点形成红色基因传承路径。

(3)弘扬中国精神,铸就课程思政灵魂。

弘扬中国精神, 铸就课程思政文化一般模式的灵魂。课程思政中的中国精神,一是课程内容中所体现的中国精神,由教师讲述、剖析、总结,把中国精神的种子撒入学生的心灵。 二是教师本身所内含的中国精神即教师的精气神,由教师在课堂中、平时与学生接触联系中展现。三是课堂中所呈现的中国精神,即课堂教学中所展现的中国精神, 由教师引领、言传、身教,形成风格各异的课程氛围,充分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的风貌。

5 结语

综上所述, 对课程思政的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既有党和政府的指导性意见,也有学者对这些意见的充分解读和诠释, 还有学者在基层实践基础上提出的实施课程思政的具体途径和方法。针对什么是课程思政、为什么要推动高校进行课程思政建设、 如何理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这3 个问题的理论性研究已经比较成熟, 而对如何构建高校课程思政这一实践性问题的研究仍需得到持续关注和逐步深入。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全面指导高校如何进行课程思政建设, 提出专业课程推进课程思政的意义、目标、内容、要求、原则、途径等,《纲要》提出可以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有机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根据《纲要》指示, 可基于思政理论构建润物无声的高校课程思政文化一般模式,实现高校课程思政常态化。

猜你喜欢
立德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