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建构

2021-03-08 06:13袁莹莹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25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劳动育人

袁莹莹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团委,浙江宁波 315000)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1]。同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对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三类劳动教育的具体落实做了明确要求。由此可见,加强劳动教育是职业院校的重要使命, 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催化剂和助推器。高职院校开展“全员参与、全程渗透、全方位推进”的劳动教育,是贯彻落实“三全育人”[2]的重要举措,也是催化新时代劳动教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复合肥料”。

1 应有之义:“三全育人” 理念融入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剖析

《纲要》指出,劳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 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教育、 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3 个方面。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劳动大军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阵地, 其职业属性决定了开展劳动教育的“高”要求和“新”使命。 如何在高职院校中培养出一批大国工匠、能工巧匠?这需要多方协同,全员发力,将劳动教育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各环节、全过程,大力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3],是高等院校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 全员育人是指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全员参与、分工协作,积极投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领学生思想成长。全过程育人则注重时间维度上的阶段性、衔接性和贯穿性, 将教育和培养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成长成才全过程。 全方位育人立足于空间维度上的育人功效全覆盖,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实习实训等各环节,打造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多维融会贯通的格局。 劳动教育是一项需要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共同参与实施的系统工程, 劳动素养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常化影响、常态化推进,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只有各方形成合力,才能营造良好的劳动氛围,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由此可见,在劳动教育中融入“三全育人”理念恰如其分地满足了其内在需求,是实现育人大计、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助推器。

2 现状审视: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学生思想认识偏差,劳动素养培育缺位

当前高职院校的大学生都是“95 后”“00 后”,他们告别了父辈们依靠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中成长, 对劳动的思想认识存在较大的偏差。有的学生轻视甚至不认可体力劳动,内心抵触,行为抗拒;有的嘴上谈理想,手上玩游戏,课上不认真,考前转锦鲤;有的不尊重劳动成果,存在攀比享乐的不良消费观。究其原因,一方面和家庭教育中劳动教育缺位有关,父母过度呵护,给予孩子衣食无忧的生活,使孩子缺乏劳动观念。另一方面很多高职院校未将劳动教育和劳动素养培育提升到学校人才培养高度并渗透到学生培养全过程,“重智育,轻德育”“重技能,轻素质”,教师缺乏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引导、劳动精神的培养,劳动流于浅层,忽视了劳动给学生带来的快乐、价值和收获。

2.2 学生劳动能力不足,劳动育人过程衔接错位

虽然高职院校重在学生技术技能培育, 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存在动手能力差,“不会劳动”的现象。学生没有主动内化并提升自己的劳动能力, 甚至存在“等、靠、要”的慵懒情绪,待到就业时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期待值,导致就业率不乐观。其中一部分原因是高职院校未有效落实高中到大学的衔接过渡,没有在一开始将学校对于劳动教育更高起点、更严标准的定位与要求传达给学生, 甚至将高职劳动课程简单化、实践流程化,导致学生课上“听劳动”,课后“玩劳动”,长此以往,劳动能力未得到提升甚至退化。

2.3 学生劳动创造受限,劳动平台建设薄弱

当前很多学校日常性劳动局限于打扫寝室卫生,服务性劳动集中在周边社区的志愿服务,生产性劳动受制于最后一年甚至半年的企业顶岗实习,导致学生创造力发挥不足,劳动过程流程化,育人效果甚微。 很多学校尚未配备丰富的劳动平台和实践基地,缺乏校内校外联动和主动对接合作,限制了学生的劳动创造力。

2.4 劳动教育内容片面,劳动教育体系缺损

当前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形式基本都涉及了校内勤工助学、校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实习实训,但在内容上存在窄化、片面化、随意化等问题,通常是时间短、阶段性、轻考核。 很多高职院校尚未设计和建立健全劳动教育体系, 未将劳动教育与课程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和校园文化等融会贯通。

3 外化于行: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劳动教育体系建构

推进劳动教育有如培育一棵大树, 需要全员精心参与,用心浇灌,才能让根系深广,汲取丰富的营养;需要全程渗透,明确方向,衔接到位,贯穿始终,才能让树干傲然挺立,扶摇直上;需要全方位推进,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实习实训等环节相融合,建设劳动基地,完善评价机制,落实保障措施,才能让枝叶繁茂,生机勃勃。“三全育人”理念下建构多元多层次多通道的劳动教育体系,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勇于砥砺奋斗,锤炼高尚品德,练就过硬本领,担当时代大任,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3.1 扎好根系:强化劳动教育育人队伍,形成全员参与的教育格局

一个人只有在内心对劳动带来的价值产生认同,将其与自己的能力提升、成长成才、职业发展结合起来, 才能积极主动投入劳动, 努力创造劳动成果。 因此要以学生为主体,构建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全员参与的育人队伍,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增强职业荣誉感,培育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满足归属、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要,让他们的根深深扎进劳动者的土壤里,不断吸收成长成才的养分。

家庭是劳动教育的摇篮。家长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无疑是孩子最好的劳育示范。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巩固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那段时光“下厨房”“做手工”的劳动获得感,让劳动教育之根越长越深。 学校是劳动教育的主战场。 要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范畴,引导学科专业教师、思政理论课教师、学生工作者、职能部门行政人员乃至后勤服务人员积极参与,在劳动教育研究、教学、管理上齐下功夫。教师要“下得去”“走得深”“做得实”,要亲身下企业实践锻炼,体验新岗位、难岗位、硬岗位,不断强化和创新自身劳动观念和意识, 才能提高劳动教育教学质量。此外,还要聘请劳动模范、大国工匠、技能大师、创业能手等担任学校实践指导教师,提高劳动课程的生动性和感染力。社会是劳动教育的大熔炉。媒体要发挥正向引导作用,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浓厚氛围,批评否定“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等不良价值倾向,促进形成“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尚[4]。 学生同辈群体是劳动教育的催化剂。 要选树学生优秀典型,传递勤奋刻苦、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励志故事,以身边榜样的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3.2 挺拔树干:设计劳动教育衔接模块,促成全程渗透的教育常态

劳动育人的目标达成不是一蹴而就, 劳动教育犹如涓涓细流,贯穿于学生从入校到毕业全过程,渗透学习、生活和工作各方面。高职院校应把握学生的成长特点和“00 后”的价值取向,分层分类设计大学期间不同阶段的教学模块, 并与学生职业素质养成计划相结合,循序渐进,有效衔接,持之以恒,形成劳动教育常态化机制,让劳动教育的树干愈发粗壮挺拔。

在入学初期, 应做好与高中阶段劳动教育的衔接,可以通过开展“我与工匠面对面”“身边的劳动模范”等活动,以浸润式的参与让劳动思想观念深入人心,同时帮助学生树立德技并修、技能宝贵的意识,明确自己的未来职业定位。在学业中期,主要以开展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模块为主,要注重劳动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 校内外各类实践活动、勤工俭学、技能竞赛等紧密结合,鼓励学生身心投入,“学中做、做中学”,在过程中不断提升劳动素养[5]。在学业后期,以生产性劳动教育模块为主,要结合专业特色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 将劳动教育融入实习实训环节,培养创新创造能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如园林专业的学生可以奔赴乡村, 利用专业知识协助乡村景观设计和改造;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在酒店服务员、前厅礼宾员、管理员等岗位上历练,学习酒店管理运作等。通过深入劳动一线, 培养学生应对困难的承受力和适应性,锻炼品格,提升技能,丰富社会阅历,深刻领会“劳动不分贵贱,职业不分高低”“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成就人生”的道理,进一步提升职业技能,打通未来就业的“最后一公里”。

3.3 繁茂枝叶:建立劳动教育联动机制,构建全方位推进的教育体系

建构劳动教育体系需要整合多方资源和载体,全方位推进, 让劳动教育的枝叶日渐茂密, 树荫宽广。 高职院校要以思想政治为引领, 培育劳动价值观;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提升劳动素养;以校园文化为依托,营造劳动氛围;以创新创业为手段,焕发劳动活力;以新媒体为媒介,打造线上劳动平台。

一是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劳动育人格局,做到家庭劳育日常化、学校劳育规范化、社会劳育多样化。学校要统筹协调校内外资源,搭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活动基地、实践基地等,建立劳动资源共享机制,让学生“真刀真枪”真实体验生产流程和运营管理过程。 二是要形成课程、活动、科研三位一体劳动教育中心网络。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要以实习实训课为主,注重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要和校内外实践活动、志愿公益活动、创新创业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相融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设计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劳动体验中有所为、有所得;要借助大数据等分析技术对劳动教育进行研究,结合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不断更新改进完善劳动教育的课程设计。 三是完善评价、考核、保障三位一体劳动教育支撑体系。 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评价制度,建立“硬指标”,将其纳入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 全面客观地记录和评价劳动实践全过程,重点评价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过程和劳动技能习得状况;建立考核反馈机制,探索学生劳动素质养成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 及时激励表彰优秀典型,让学生劳有所得,劳有所获;落实劳动教育保障制度,包括实践基地保障、师资队伍保障、经费和安全保障等,满足学生劳动需求,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做到“眼里有光,心中有爱,脚下有力量”。四是搭建文化、实践、网络三位一体劳动教育空间。 学生在哪里,教育就在哪里,劳动教育要集文化的隐性作用、实践的显性作用和网络的渗透作用,浸染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全空间。校园文化犹如和煦春风,在熏陶浸润中帮助学生端正劳动观念,增强劳动情感。实践出真知,鼓励学生投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建设”“中国制造2025”,发挥专业特长,勇于创新创造, 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贡献青春力量[6]。 积极促进劳动教育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探索新时代特征下运用信息化手段、 互联网技术促进劳动教育创新转型发展的新模式, 开发劳动与技术相结合的人工智能平台和教材, 让劳动教育 “趣起来”“活起来”“实起来”,奏响时代主旋律,唱响时代最强音。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劳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