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派职教”的文化特征研究
——以SISO的学校文化建设为例

2021-03-08 06:13张海燕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25期
关键词:苏派职教职业

张海燕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 学术研究中心,江苏苏州 215123)

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在实现跨越式成长的过程中,文化引领的作用极其重要。如何使得高职学校形成自身的文化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立足区域经济提高服务社会的水平是非常迫切的课题。 而江苏高职学校特色办学除了要从高校内部紧跟时代,改革创新之外,还要重视历史传承,扎根区域文化,探求江苏地区职业教育的生长基质和发展动力。 作为现代职业教育发源地之一的江苏, 在新的时代实现了飞跃式发展, 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在全国来看都是高职教育的一块高地。到目前为止,是拥有高职院校最多的省份,彰显了“苏派教育”的实力,并在中小学教育发展和创新中自然地形成了“苏派职教”。 苏派高职院校的学校文化是具有江苏特色的高职院校的学校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 学校是文化聚集和积累及文化育人的主要场所, 在人的生命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苏派职教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影响和作用方式进行总结和深入研究, 有利于探索更适合现在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路径, 丰富苏派职教理论。

1 “苏派职教”的文化意蕴

苏派职教发端于长三角地区, 成熟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江苏地区职业教育实践与探索时期, 经过长期孕育而形成的具有现代特征、 国际特色和本地特点的区域性职业教育样态的总称, 是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河流中一个重要的分支[1]。苏派职教精耕细作,面向当地:本地招生,本地就业、促进本地发展。力使江苏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人人成材,建设本土。形成系统学说后以研究江苏职教、服务江苏职教、引领江苏职教为己任, 继续强化在职教师培训和职教研究等方面的优势, 为推进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苏派职教的内涵很多,包括不限于理论体系、实践模式、话语内核等。 江苏省在“十一五”期间,开始对其内涵、特征、目标等方面的研究;“十二五”期间,成立了“苏派教育研究中心”,在学前和中小学教育领域取得一定的成果,而“苏派职教”的名词是2011年由江苏教育界同仁提出, 旨在梳理历史脉络和现实状况, 为江苏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创新理论和实践经验。 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届以“苏派职教”为主题的年度高层次学术活动, 该研究基于教育文化相关理论,研究“苏派职教”学校,以“文化特征”来探索学校的文化建设,以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为研究对象,进而探究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文化特征。[2]

2 “苏派职教”的文化特征

苏派教育具有吴文化的所有动因和特点。 这异于其他地域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个性, 这些文化软实力可以转变成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苏派教育、苏派职教把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基础。 成尚荣曾经说过:教学流派的出现,将犹如一次美丽的日出。 而对“苏派”教育及苏派职教的不断探索和研究, 无疑是与那美丽日出进行一次又一次的亲密接触。 苏派教育继承陶行知、黄炎培、张謇等教育家、实业家的职业教育思想,它脉承苏派教育,具有地域性、行业性、校本性等特点,很多当地实业教育大家的思想,如叶圣陶“顺进化之理以备应付将来”的自我革新、爱国实业家张謇“国非富不强、富非实业不张”、范旭东“相信科学、发展实业”的理论等,成为“苏派职教”的重要文化资源[3]。 这些主张和思想在本土形成标杆,历经百年发展与践行,形成敢为人先,创新发展;崇尚科学,文化深厚,活实兼重;笃行务实,精而不拘等文化特征,同时具有水文化的刚柔并济,丝绸文化的细腻性。

2.1 敢为人先,创新发展,灵动如水

叶圣陶提出“顺进化之理,以备应付将来”。苏派职教从专业设置、课程构建,到创新创业、产教融合,从服务社会到教育输出,一路发展,一路沿革,奋勇争行,与时俱进。如位于职教之乡的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设立了“立足交通、服务地方,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定位,在全国航海类高职院校处于领先位置。水是灵动的,灵动不拘,灵活激荡,丰富着本土职业教育的内涵。

2.2 笃行务实,精而不拘,细腻如丝

高职院校的文化包含着教育学范畴和文化学范畴。 以范旭东“相信科学、发展实业”的产教融合论、侯德榜的技术创新精神, 苏派职教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 以苏派为特色, 具高度文化自信的教育流派。例如,弘扬传统工艺“香山营造”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研究所)的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集中对桃花坞木刻年画、苏绣等非物质遗产进行发掘、传承与研发。秉持苏州前职业教育大家颜文梁的教育思想, 在教育学生过程中,使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在课程设置上得到细致的体现。

2.3 崇尚科学,文化深厚,活实兼重

推进学校文化建设进一步跨越并提升的途径,使苏派职教文化深厚的底蕴、 优良的传统与国际文化得到有机融合。 2013年,苏州职业大学在原来研究的基础上成立吴文化研究院, 承担苏州城墙课题的研究。 在教育实践中将人文素质与科学理念融为一体,培养有苏州文化底蕴的职教人才。在新时代下苏派职教形成的既有敢为人先, 创新发展; 崇尚科学,文化深厚,活实兼重; 笃行务实,精而不拘精神又有国际特色的区域性现代化职业样态。 是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有代表性的教育流派。

2.4 德育为先,重视人文

近代以来, 在江苏地区涌现出很多主张并发展职业教育的教育大学和实业家。 如陶行知、张謇、胡雨人、陈鹤琴等,这些教育家和实业家温文尔雅,鞠躬尽瘁的品性,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的情操对苏派职教教育理念的形成和当代江苏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当代苏派教育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教育特点。其中之一就是以德为先,大学阶段是重要的立德树人阶段,全方位影响着学生的三观。在教育发展中形成了明确的教育目标, 叶圣陶先生就提倡“能够做一个合格的公民”“造就健全的公民”。 教育家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须为大多数平民谋幸福……不许关了门干的, 也绝对不许在书本里讨生活的”。 苏派职教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强调踏实生活, 反对将干瘪的书本内容与有血有肉的实际生活分开,这也是我们现在的德育教育所主张的,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看、能想、能问、能做,勤于思考,勇于怀疑,善于表达,做到“知行合一”“教学做合一”, 教育就是这样一个培养人身心成长的过程。 陶行知提倡“生活教育”理论,他主张“社会即学校”“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生活之处就是教育之所;将其视作学习成长的真正价值[4-5]。

3 SISO 的学校文化建设凸显“苏派职教”文化特征

3.1 SISO 不断自我革新的教育理念

SISO 的办学理念遵循“顺进化之理,应未来之需”的原则。这也是苏派教育代表人物叶圣陶的重要教育思想。以为产业办教育为宗旨,以“笃学致用,求实创新”,坚守“奉献、创新、合作、行动”。充分发挥教育开创文化的功效,不断实现教育自身的创新。由苏派职教的历史溯源可知“贵在顺进化之理,以备应付将来”,源于苏派教育,是其重要文化符号,同时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职业学院坚持在办学模式上创新,从组织框架,到理论体系、专业设置、实践模式不断变革、创新,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改革,为实现教育优质化、高效化做诸多方面有益尝试的办学理念。

学校以“尚同于学,尚礼于人”的精神所倡导的文化理念契合了苏派职教的文化理念及对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尚同于学”源于墨子学说,可以解释为崇尚科学。“尚礼于人”源自儒家学说,是“崇尚诚信”“克己复礼”。学生的行为与情感产生、发展并走向成熟,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也从懵懂的状态逐步变得清晰,学校教育与学生能否健康发展、和谐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校虽然是新的,但“尚同于学,尚礼于人” 的校训为师生传承下来植根学生心中的传统文化,尊崇先贤、重视传统,崇尚科学。在苏派职教的浸润下,学校在为产业办教育,不断求新务实服务社会。

3.2 SISO 独具苏派特点的文化环境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坚持教学人文环境两手抓,成为形式立体的教科书,有助于陶冶师生们的品格情操。例如,学校的每一幢建筑均是一个特定的吴文化元素符号。 我们看到至德楼——泰伯奔吴由此兴起并建立了吴地文化, 即学校主楼所在处。言子楼——言子,即言偃,出生于吴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 特别擅长历史文献, 故该幢楼为图书馆所在地。所有楼宇的命名均有强烈的吴文化色彩,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除了自然环境, 还精心营造独具苏派特点的文化环境。学校组织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打造吴文化教育的大课堂,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SISO读书月、组织独具特色的宿舍文化比赛等,具体的活动中满溢着对传统文化的追求,对社会的担当。通过这些活动,启迪学生的才智和灵性,展现学生的才艺和特长,使校园充溢着浓厚的艺术氛围。

3.2.1 龙舟社团,屡获佳绩

太湖流域是吴文化的重心,苏州吴韵最浓。以苏州为代表的吴文化地区的水文化千年来一直滋养着当地的精神,并给予力量。 上善若水,位于若水湖畔的SISO 亲近水,组建龙舟社团。 在每年的端午金鸡湖举办的龙舟赛上摘金压银, 声名远播,SISO 龙舟队还出征意大利威尼斯, 架起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参加中华龙舟大赛,获得季军。

3.2.2 传习学堂,根植传统

传习学堂每学期都开展国学大讲堂, 传播传统文化、地方文化。传习所(图书馆特色空间)提供开放的展览区、读者沙龙、茶艺品鉴、各类讲座等服务;陶艺书法学习区可学习欣赏陶艺,练习书法等,也是学生自修、放松的好去处。它的安静与精致吸引了每学期30 余次的讲座及各类文化艺术活动。

3.2.3 书法围棋,艺术相伴

书法大赛把书法的魅力与古诗文的精神结合起来营造了充满吴韵传统文化的诗意的学习生活环境,使书香与墨香飘满校园,让学生感受到书法的无穷魅力。而江苏是中国围棋版图中分量最重的板块,围棋社积极开展校内外活动, 并与西交利物浦组成友谊队开展学习交流。

3.2.4 警示教育基地展厅,责任担当

苏州工业园区警示教育基地展厅落于SISO,包括邪教警示和毒品警示两个部分。 基地义务接受中小学参观教育学生及其他社会各届人士参观。 爱国敬业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历史积累和教育传统让我们有胸怀天下的责任意识,这是高素质、有现代科技武装的职教人才必备的牢固的思想基础。

3.3 SISO 敢为人先“拓荒精神”的文化符号表达

学校成立至今,始终坚持党的方针,不断根据社会发展、 学生和社会的需求进行自我创新, 践行了“苏派职教”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特征。

例如:(1)在产教融合方面,学校建立了校内产教园创客汇,通过引企入校的方式,让相关的企业入驻校园, 建立了以跨境电商创业孵化为中心的运营工作室和摄影美工工作室, 并获得了合作示范基地的美誉。基地内开展多项技能竞赛、实践教学、资质认证、创业教育,完成了合作企业生产性任务。

(2)在创业方面,每年新生入学都开展创业教育,成立了大学生创业中心指导创业,创立了学校的创业品牌“三思树”。该创业中心获得“苏州市校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苏州市大学生创业园”称号,2016年学院大学生创业园被江苏省人社厅认定为“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 学校还培养出了一系列成功的企业家,如“刘大猫”刘欣等,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在专业建设、课程构建方面,打破专业学科界限,重建专业研发课程模式,充分利用师资结构,开发了“分层多元跨界互选”的课程体系,成立“完全学分制”的管理模式,以跨界师资、校企联手为保障,建构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在专业授课以外,通过开设选修课、拓展课、学生社团等活动形式,加深学生的跨文化融合。苏派职教从专业到就业,从师资队伍到专业建设都体现了对学生立足本地发展的人文关怀。

(4)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教育输出,设立国际交流学院。 SISO 招收东盟等地区的海外留学生,开展职业培训与学历提升教育,并积极帮助企业与学生对接就业,开展多项面向“一带一路”的合作交流项目。共享“一带一路”教育资源,教育输出新模式, 共同开发语言互通开放课程及师资培训国际教育,效果明显。

从SISO 奋斗的历程不难看到“苏派职教”理念的身影,苏州工业园区经济昌盛、社会繁荣的发展环境建构了学校发展“苏派职教”的牢固基础;当地尊师重教、崇尚读书、真正的琴棋书画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氛围推进了“苏派职教”的发展;吴文化的血脉驱动着“苏派职教”在服务外包职业学院的接续前行;苏州古韵新风,精而不拘的人文底蕴催发了“苏派职教”的扎根生长[6]。

4 结语

在职业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得到空前重视的当下, 高职院校在文化理念引领下必将开创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文化局面,“苏派职教”仿佛一面旗帜,引领着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 我们研究苏派职教的文化特征,也是在践行“苏派职教”的教育思想。其敢为人先,创新发展,灵动如水;崇尚科学,文化深厚,活实兼重;笃行务实,精而不拘,细腻如丝;德育为先,重视人文等的文化特征, 一定会吸纳越来越多的学生投入职业教育的学习,服务地方经济。

猜你喜欢
苏派职教职业
江苏苏派教育集团 徐波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坚持立德树人促进校企合作
———“苏派职教大讲堂”活动掠影
职业写作
芳华正茂 杏坛春来
——第13届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中学组)分区赛掠影
苏派校长的文化追求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我爱的职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