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笑艺文化”项目探究如何有效对曲艺非遗传承

2021-03-08 07:00阮航周锐航杜桂萍
文化产业 2021年15期
关键词:曲种曲艺文化遗产

阮航 周锐航 杜桂萍*

1.辽宁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辽宁 鞍山 114051;2.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 辽宁 大连 116400

一、引言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五千多年历史,至今存在四百多个曲艺种类。大部分传统曲艺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这不仅体现出曲艺重要的文化历史价值,更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中体现的艺术美的现实价值;它既是民俗民风的再现,更是优秀文化的历史沉积美。对曲艺文化的非遗性如何保护传承、搭建载体、培养新人[1]是当前需要学界同仁深思和研究的课题。大学生更是该课题的主力军,“笑艺文化”项目则基于辽宁科技大学大学生创业训练平台,具有其独特的创新性、先进性,为人才培养和曲艺艺术理论和非遗传承保护,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同时辽宁科技大学的同学们借助抖音、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调动该项目推广的市场运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和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保护。

二、曲艺文化非遗性的传承意义

“说唱艺术”即今谓之者“曲艺”。它源远流长,哺育了我国戏曲、小说以及多种民族艺术的成长。曲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性之所以是非物质,在于它的精神性和文化性,它更多的是遗产本身所蕴含的精神文化价值。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才得以在它们的熏陶浸润下得以传承与创新[2]。

(一)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

曲艺历史悠久、魅力独特,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我国民间各个地方的说唱艺术,是一种将歌唱艺术和口头文学完美融合在一起的独特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门类。截止目前,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曲艺类项目占有较高的地位,据统计共计127项,2011年11月在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上,“赫哲族伊玛堪说唱”被列入世界非遗名录,按照申报地区统计共193个子项,经统计已经认定的曲艺非遗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共计207人。广为人知的曲种有相声、东北二人转、苏州评弹、山东大鼓、陕北说书、东北大鼓、胶东大鼓、数来宝、金钱板等,一些地方民族的曲种有赫哲族伊玛堪说唱、哈萨克族阿伊特斯、傣族章哈、新疆曲子、朝鲜族三老人等,种类独特,文化保护价值意义深远。

(二)正确看待曲艺非遗文化

曲艺非遗就像一眼泉水,我们可以利用这眼泉水来酿酒、沏茶、制可乐、做饮料,现在人们对文化需求的口味变了,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已经进入到进入新时代,人们对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求品味更高了,从业者需要将该项融入群众生活、扎根基层、扎根生活。不要等“泉水”已干涸,面对迷茫的时候,才发现失去的更多更可怕。

三、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中华优秀文化繁荣与发展,必须坚定新时代的使命任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才是当今艺术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多种多样的曲艺类型,多元化的曲种形式,展示了中华传统曲艺的魅力,推动了我国文化事业发展,而如今曲艺非遗事业发展举步维艰。现实流传着老话“曲艺非遗文化固然好,传承人又都是老龄人,有心无力难于支撑文创产业新业态”,没有年轻人愿意去传承。面对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只追求传统,缺乏创新试问这样的非遗如何保护,如何传承?更何况对于小众的曲艺种类来说面对问题更为艰难,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形成和存在,一方面是历史文化价值的沉淀,更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对生活的一种理解和态度。

(一)地方曲艺传承保护意识匮乏

曲艺的传承离不开传承人。然而目前这门曲种“有人传,有人承”的现状不容乐观。所谓传承其实是两个动作组成的词,一个是“传”,可以说是传承、传播、传导;另一个叫“承”,是继承、承担、秉承,可以是对学问、技艺、教义等动作,我国的地方曲艺的发展现状而言,相声、评书、大鼓、京剧等曲种受众面窄,地方曲艺传承相对比较薄弱,受众范围越来越小,演员多为年长者,“后来人”做好传承与创新问题亟待解决,体现地方民族曲种保护的力度不足,保护意识严重匮乏。

(二)曲艺传承人才流失严重

城市化建设速度加快,农村劳动力人口转移,带来农村年轻人口流失,随之而来形成地方曲艺发展的低谷,观看人数也越来越少。地方曲艺表演者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他们的表演作品内容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没有较为专业性的专业理论支撑。而业余从业者既没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也无法保障创新环境和享受创作政策,选择主动离开这一行当的人较多。所以,地方曲艺人才流失带来地方曲艺非遗保护的非良性循环更无法保护与创新。

四、创新曲艺传承保护来推广“非遗+旅游”深度融合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的地位不可替代”[3],文化市场与经济消费融为一体,因此,曲艺文化非遗保护与文化旅游业逐渐融入人们生活需求,曲艺文化与“非遗+旅游”的深度融合,既增强百姓精神文化价值体现,也为曲艺文化非遗保护“活”起来开辟新路径。

(一)破除单一文化方式来推动地方曲艺实现以文培元使命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文化非遗传承发展时代的使命。繁荣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要目标任务,意义深远,使命光荣。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网络传播渠道广泛应用使得观众的文化素养和思维方式不同,百姓文化消费的需求与过去陈旧、单一的文化表现形式显然不平衡,因此,打造供需价值融合的艺术文化产业及传承创新艺术作品尤为重要。

(二)以“非遗+旅游”的方式来推动地方曲艺文创产业繁荣发展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文旅融合独具特色,而具有非遗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业带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业态,它以独特的传承保护方式,再设计、市场化、融入到人们文化生活的需要,实现对非遗最好的传承方式。非遗先天具有市场基因,其非遗源自百姓的衣、食、住、行,本身就是常用商品。历史上非遗的大众化消费群体非常多,当下则需要在现代消费环境下创新生存空间,而曲艺非遗正式如此,且需要大力地去推广,举办曲艺非遗文化的旅游业,将曲艺非遗文化融入实景演出中,满足大众的新时代文化需求。

(三)以人才培养为推手来推动地方曲艺非遗传承迭代更新

发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优势,根据各个地方曲种的特点,制定专业的教学大纲、学习方案、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扩大地方民族曲种的影响力,吸引更多曲艺爱好者保护创作,使地方曲艺吸引更多的受众者,让大众了解到地方曲艺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并以新媒体+方式宣传和传承,实现曲艺非遗的迭代更新。“笑艺文化”项目主要面向青少年及成年人市场,力求拓宽人们的视野,增强受教育者艺术知识、实践能力等,该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以曲艺为主体,歌曲、舞蹈、乐器等艺术教育;参与项目的教师团队由高校专业教师指导及曲艺专业社团相声俱乐部、大学生春柳戏剧社、新媒体设计等专业学生参与组成,教学能力突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别具一格,注重搭建实践平台,为弘扬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加力量培养人才,实现大学生对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保护

五、结语

综上所述,借助辽宁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积极推进曲艺文化的非遗传承与推广,在加强高校人才培养理论教育与实践推广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有效实现曲艺非遗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从而实现文创产业发展新业态。简言之曲艺文化非遗所包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都值得后人不断传承和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曲种曲艺文化遗产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与文化遗产相遇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双簧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浅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曲艺传承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