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旗渠精神对当代脱贫攻坚战的引领作用

2021-03-08 07:00高锐安阳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文化产业 2021年15期
关键词:红旗渠攻坚群众

高锐 安阳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安阳 455000

一、红旗渠精神的内涵

红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为了改变家乡严重干旱缺水的状况,在修渠的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被誉为“中国精神”“中华民族魂”。这种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意蕴,一是基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二是生动地演绎了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追求[1]。当今,我国举全党全国之力发起一场类似于修建红旗渠的脱贫攻坚硬战,需要发扬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的相关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红旗渠精神的外射功能

关于红旗渠精神的内涵、时代价值与传承研究较多,王友洛把红旗渠的时代价值概括为:新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和人民风貌的展示、人的主体性张扬、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等[2]。范彬把红旗渠的红色文化价值及传承路径总结为:理论研究路径、宣传教育路径和大众传播路径[3]。毛宽海把红旗渠精神对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集中体现为: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为民造福的宗旨意识、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等[4]。

(二)红旗渠精神的引用功能

张兴华认为红旗渠精神所展现出的宗旨意识、坚定信念、群众路线和艰苦创业精神来推动“两学一做”活动,有助于解决党员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的问题。杨国平认为红旗渠精神内含廉政元素,无私奉献精神可以预防官员自私自利,艰苦奋斗精神可以预防官员贪图享乐。关于红旗渠精神在传承和弘扬过程中的遇到的困境及破解方法研究,郝淑静以“以五大发展理念”为视角,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个方面分析,为红旗渠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找到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脱贫攻坚战的时代价值

2015年11月27日,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扶贫攻坚有利于造福人民,巩固党的执政之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塑造我国的国际形象。习近平总书记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自十九大以来,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新思想,各地区因地制宜、分类策划,积极探索多种渠道的精准扶贫路径。

三、脱贫攻坚战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上认识不够到位

一是部分村干部难以适应扶贫攻坚的工作需求,以至于在重视程度、精力投入、工作人手上存在短板。二是贫困群众思想上认识不足,接受教育程度偏低,观念陈旧等一些基础素质情况不乐观,直接导致贫困人口缺乏致富能力和发展门路,“等、靠、要”等各种消极情绪比较多。

(二)部分帮扶措施不彻底

有部分帮扶人员没有彻底分析贫困户致贫的根本原因,“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贫困只是暂时得到缓解。

(三)帮扶区的特殊导致成本负担加重

不同程度的贫困人口分布呈现出“大集中,小分散”的特点,这种分布情况直接造成以下问题:难以通过集中资金、集中力量、集中扶持的方式进行帮扶。脱贫攻坚在教育脱贫、留守老人、农村危房改造和人居环境治理上得到有效改善,但部分偏远地区、山区等地仍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

四、打赢脱贫攻坚战需发扬红旗渠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扶贫大格局,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一)了解红旗渠精神形成的特定背景

红旗渠修建之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资金、设备、粮食都不足,在“三不足”的情况下,不畏艰难险阻,自力更生,誓叫林州山河换新妆。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不仅值得人们敬畏,更值得人们思考并自立践行。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战胜贫困的懦弱。相比较之下,如今脱贫攻坚战背后是强大的国家,举全党全国之力,一对一精准扶贫,没有设备的提供设备,没有奋进之心的进行思想上的改造。

(二)红旗渠精神展示出的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正是脱贫攻坚所需

青年洞是总干渠的一个咽喉工程,石头坚硬如铁,一锤下去只能打个白点,研制的风钻机不能满足工程需要,全靠人工抡捶打钎,一锤一钎,强攻硬打。发扬蚂蚁啃骨头精神,用饱满的革命热情,提高大家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种开天辟地百折不挠的首创精神值得借鉴,目前,扶贫攻坚任务繁重,需要的就是这种“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每户致贫原因、家庭状况各不相同,一对一精准扶贫,每个党员干部所承担的脱贫责任、任务难度各不相同。这时就需要党员干部敢为人先的精神。

(三)红旗渠精神中展现的无私奉献的干部精神是实现脱贫攻坚的动力

在修渠过程中,县委书记杨贵身先士卒,“干部能搬砖头,群众就能搬山头;干部能流一滴汗,群众的汗水流成河”。干部党员只有把握时代脉搏,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熔炉里不畏艰辛,带头拼搏创造,才能不辱使命。习近平总书记说:“致富的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掉队。”这就更需要党员干部牢记初心,不忘使命,勇于献身。

(四)红旗渠精神展现出的艰苦奋斗精神是解决脱贫问题的内在动力

漳河水顺着红旗渠总干渠流到林县边境的河口村,又泄入漳河,不能发挥效益。林县县委认为,条件是可以边干边创造,如同果子长在树上,伸手摘不着,就不摘了。这并不是实事求是,而是不敢革命、不敢斗争。只要跳一跳能摘到,就要跳起来摘。脱贫攻坚战是一项艰难持久的工程,需要干部带头“摘桃”,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充分发挥“不等、不靠、不要”的精神,迎难而上,勇往直前,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事业。

五、红旗渠精神在脱贫攻坚战中的运用策略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攻坚战提出三项基本原则:一是必须把握好脱贫攻坚的正确方向,杜绝形式主义,做到真扶贫、扶真贫;二是扶贫过程必须扎实,扶贫结果必须真实;三是扶贫成效要以群众认可的标准为准,要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群众,有坚决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决心。

(一)用红旗渠精神展现出的“领导表率和群众自觉相统一”教育基层党组织

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关键。帮助他们深入改进作风,提高发展经济能力、改革创新能力、依法办事能力、化解矛盾能力、带领群众能力,引导他们扎根基层、爱岗敬业、争创一流。

(二)红旗渠精神展现出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是脱贫攻坚战实效性的重要保障

扶贫攻坚战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教育扶贫、生态建设、医疗卫生条件建设等,每一项政策的实行都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走村入户,精心调查贫困人口,建档立案,分析贫困原因,精准施策,确保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资金不足、劳力不足,可以学习红旗渠精神,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扶贫过程中结合每村、镇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三)红旗渠精神展现出的一系列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教育贫困子女

“战太行”时,林州人民展示出摆脱贫困的决心与信心,那时他们就有脱贫致富的想法。“出太行”时期,十万大军奋战在四面八方,他们坚定了信念“一定要让家乡早日致富”。为解决家乡致富问题,“富太行”的号角已经吹响。凭借修建红旗渠时过硬的技术本领,包揽建筑行业,挣钱后,或投资慈善公益事业,或大办乡镇企业、市属工业,一时间出现“产业发展如雨后春笋,创新创业千帆竞发”的壮观局面。后来建筑行业快速发展,技术力量不足、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接连出现。林县人民并没有因此气馁,自筹资金创办了林州建筑工程技术学校,做好建筑人才培训的同时,整顿完善建筑队伍。

人类历史发展进程表明,强大的精神力量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具有民族凝聚力的红旗渠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带给我们许多思考和反思,当代脱贫攻坚战所面对的主要任务与修渠时代有所不同,但是同样面临诸多的困难和考验,弘扬红旗渠精神,保持党的先进性和革命精神,坚守理想信念、矢志不移。教育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战中继续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和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动摇。红旗渠精神体现的是一种情系民众的情怀,只要党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员干部为百姓干实事,想人民之所想,就会继续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猜你喜欢
红旗渠攻坚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弘扬红旗渠精神 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
红旗渠水为何会“自流”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