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音乐殿堂的无价之宝
——影片《海上钢琴师》的剧情与音乐

2021-03-08 07:00刘瑾铭江苏省扬州大学音乐学院江苏扬州225000
文化产业 2021年15期
关键词:莫顿杰里钢琴师

刘瑾铭 江苏省扬州大学音乐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0

一、引言

《海上钢琴师》讲述了一位名为“1900”的天赋异禀的弃婴在远洋客轮“弗吉尼亚号”与钢琴结缘,最终成为钢琴大师的传奇故事。影片是由亚历山卓·巴黎可根据1994年的剧场文本《1900:独白》改编而成。影片中的大部分实际钢琴音响是出自钢琴家迪尤特·布塔。

配乐是来自配乐大师埃尼奥·莫里康内。这部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的影片完全是以音乐为故事背景的,影片中的音乐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声源音乐,也就是由“1900”和其他人演奏钢琴及其他乐器的音乐;第二种是电影配乐,莫里康内在配乐中大量使用了交响性的表现手法,管弦乐与钢琴交织演奏,充分利用音乐塑造了不同的角色,也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的叙事性[1]。

“1900”是一个很特殊的数字,1900年后这一个世纪中,两次世界大战使大地硝烟弥漫,也是在这个世纪,被称为“第七艺术”的电影也在艰难前行,在挫折中逐渐羽翼丰满,日渐完善。笔者认为《海上钢琴师》正是最能代表这一时期意大利电影水平的一部影片。同时,以爵士乐为代表的大众性娱乐音乐也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抚慰着人们布满伤痕的心灵。

二、开篇

竖琴演奏出了绵延不断的思念之情,伴随着竖琴演奏的主题序奏,小号手马克斯开始了一段有些神秘的独白,他独自坐在台阶上,在夜色中尽显孤独,台词在一段小号的吹奏中结束。而后镜头透过一双蓝色的眼眸悄然转场。镜头再转向马克斯时,他念着独白,走进了那家让回忆泛起波澜的乐器店。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他决定卖掉珍爱的康恩小号,精明的老板却只愿给出六英镑十先令,在一番纠结后,马克斯请求再最后吹奏一次自己的小号。

三、成长

“1900”被人遗弃在弗吉尼亚号头等舱的钢琴旁(这里就已经在暗示“1900”会与钢琴有着不解之缘),后而被锅炉工丹尼发现,丹尼认为自己在新世纪第一年的第一个月发现了这个小家伙,便称他为“1900”。而这个没有身份的孩子就像是一个包含了无限戏剧源动力的视觉符号,正因为他没有身份,所以他超然世外,对各类形形色色的人可以用冷静的目光去看待他们。影片的背景音乐《Child》中长笛在乐队的伴奏下吹出温馨欢快的音符,乐曲在一次转调后,圆号独奏的主题序奏动机在钢琴律动的节奏中,引出了由长笛演奏的“孩子”主题,单纯,幽默,无忧无虑。而后电影配乐风格突转,变为莫里康内的《I Can And Then》,以提琴、管风琴、竖琴等乐器交织演奏,曲调悲伤,哀怨,神秘。在这段乐曲中串联起了丹尼受伤——“1900”读报—丹尼葬礼这三个故事段落,用音乐带动剧情,变换电影叙事节奏[2]。

四、自由

影片第二个经典片段,是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主人公来到因晕船而呕吐不止的小号手马克斯身边。随着船身的摆动,这架三角钢琴也在沉稳的琴声中开始自如的滑动。一首《Magic Walts》搭配四处游走的钢琴,托纳托雷对电影声画关系的把握是十分精准的,镜头在主客观之间转换的同时,也时而顺时针时而逆时针的运动着,这样的镜头运动与旋转性音乐相结合,给人一种奇妙的体验,此时“1900”的演奏与之前相比已有很大不同,他的技巧更加娴熟,即兴感更加强烈,爵士韵味更加浓厚,优美的旋律,多变的节奏都在他的手中不知疲倦地翻滚着。

五、娴熟

在一次演出中,“1900”又一次脱离了乐队的乐谱,开始即兴发挥,这时马克斯坐到他的旁边,问他灵感从何而来,主人公便用钢琴为他展现了视野中出现的四个外表和性格完全不同的四个人,第一位是杀死丈夫后,带着珠宝与情夫私奔的妇人,音乐中带着丝丝神秘和局促;第二位是一位陷在回忆里的绅士,音乐悠长深远;第三位是一位哭花了妆在与人跳舞的女人,她的衣着和出身都被音乐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在这一片段中,导演向观众展示了“1900”观察人物的出色眼力,以及他将各色人物表现的惟妙惟肖的精湛技艺,可以看出他的琴技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电影到这里迎来了高潮片段,杰里·莫顿听说了这位从未离开陆地的钢琴师,向他发出挑战,莫顿在上船前接受记者采访时,他那高傲自大的语气和神情与背景音乐的节奏和速度几乎同步。

比试分为三个回合:第一回合,杰里·莫顿演奏了一首《Big Fat Ham》,杰里·莫顿的演奏华丽流畅,所有的人都被他吸引过来,一曲弹罢,放在钢琴上的香烟烟灰丝毫未掉,可以看出这位爵士乐的开创者的确功力了得。第二回合二人演奏的同为《The Crave》,莫顿的演奏十分出色,这首曲子的难度明显高于上一首,而且他对这首曲子的情感处理也更为精巧,在莫顿演奏时,“1900”流着泪跟马克斯说“他是最棒的”,这一细节也可以解释了为何“1900”接下来要演奏同一首曲子,他并没有输赢的概念,脑海里只有钢琴。他的琴技不在杰里莫顿之下,但因为是模仿,所以这一回合莫顿仍占了上风;第三回合:莫顿演奏了一首《The Finger Breaker》,而“1900”在听完后意识到有必要来真的了,他向马克斯要了一支烟,对莫顿说:“是你自找的。”随后他演奏了一首令人瞠目结舌的钢琴曲,导演利用360度旋转拍摄,景深镜头的变形等手法,显示出这首曲子的超高难度,后期制作时又使用了叠化效果,形成了一种夸张的艺术效果[3]。

六、爱情

比试胜出后,“1900”名声远扬,有人来为他录制唱片,在这一片段里,起初他弹奏的曲调兴意阑珊。在他扭头看到窗外的她时,曲调变了,乐曲开头像是一位在丛林中迷路的人,他拨开重叠的枝叶,遇到了他心爱的姑娘。那一刻,曲调和心中的爱意一起变得温暖柔软,他的心同音乐一起追逐着窗外的姑娘,窗外的帕多安仿佛是一幅会动的油画,影片中这一片段和音乐是最令笔者动容的,“1900”是一位内心很纯净的人,他不会受世俗的干扰,这时他心中的爱意也定是最为单纯的,他能够演奏出如此天籁,无关名誉,无关利益,只是“心动”二字便足矣。过了一段时间,“1900”告诉马克斯,他打算下船,当马克斯向他讲述他想象中“1900”与帕多安的生活时,“1900”的眼中充满了向往和幸福。然而,当“1900”面向那片陆地时,他将帽子抛在水中,放弃了下船。他最终选择了留在船上。

七、曲终

将回忆讲述完的马克斯拿着那张唱片,回到了这艘已经破烂不堪的“弗吉尼亚号”上,他抱着唱片机走遍了整艘船,最终找到了“1900”。“1900”拒绝了马克斯的下船邀请,当二人对面而站时,先是用了仰拍,再拉近镜头拍摄了二人拥抱的镜头,这段片段所配的音乐就叫作《The Goodbye Between Nineteen Hundred And Max》。

影片在快结尾处,又一次出现了那双手的特写,这一次,没有钢琴,只有跳动的手指,像是“1900”在回顾自己的一生,从孩童到青年再到现在的自己,一首曲毕,“弗吉尼亚号”爆炸了。那位钢琴天才从这个世界彻底消失了,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痕迹。

八、结语

“1900”的世界本就不似他人,他话语不多,更擅长用钢琴来表达他自己,不论是悲伤,还是喜悦,你都能从他的音乐中感受到。音乐对于这部电影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配乐,它伴随着整部电影,是影片的灵魂和生命。莫里康内为这部电影所写的音乐与电影情节主题完美结合,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一部好的音乐电影,就应该如这般浑然天成,感动人心。

猜你喜欢
莫顿杰里钢琴师
月下钢琴师
莫顿·费尔德曼20世纪70年代后的纵向和音音高研究——以室内乐《我生命里的中提琴Ⅰ》为例
隐含暗示
我养了一头狼
搭车疑云
莫顿盐业:“减少食物浪费”让生活更加有滋有味
钢琴师的歌
论《海上钢琴师》的场所意识
非法闯入
Good Ange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