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视域下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思考

2021-03-08 07:00覃晓慧河池学院广西河池546300
文化产业 2021年15期
关键词:技艺艺术设计文化遗产

覃晓慧 河池学院 广西 河池 546300

一、引言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是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则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其关键在于如何使新一代的传承人符合老一代传承人的要求、符合时代与国家的需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到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可以有效地培养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创新能力,一方面促进非物质文化的创新发扬,另一方面也壮大了文化传承人群体,对我国非物质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非遗及其在高校艺术课程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称作无形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相关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被各类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换而言之,民间传统的各类技艺、丰富的精神内涵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生活水平的提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以及精神内涵。而新时期环境的变化使得许多艺术传承都遭遇困难,一些古老的技艺面临着缺少传承人的状况。

我国桂西北地区生活着毛南、仫佬、壮、白裤瑶等多个少数民族,拥有十分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涵盖了文学、民俗、音乐等诸多领域。民间风俗则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需要,是不同地域人民生活习惯逐渐发展而约定俗成的一个地区或民族的传统习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仫佬族的依饭节、毛南族的肥套、壮族的山歌、铜鼓习俗、瑶族的服饰等。其中仫佬族的依饭节是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节日,它是仫佬族祭祖、祭祀神明、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已经有超过400年的历史[2]。最后就是民间音乐舞蹈以及手工技艺,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音乐舞蹈文化,桂西北地区各少数民族人民能歌善舞,因此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完整系统的音乐舞蹈,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包括壮族蚂拐节、壮族春榔舞、侗族大歌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美育方面的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美育方面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四大方面,一是促进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反映了一个地区和社会的发展历程,尤其是民俗文化和民间工艺品可以清晰地展现地区历史面貌[3]。将非遗引入到学校美育之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和热爱,还有助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二是强化文化认同感,在学习了解民间风俗文化和传统技艺的过程中,学生们将感受到本民族艺术的丰富情感以及文化内涵,继而形成对本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三是承载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内涵、思想观念、精神价值的综合体,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可使学生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良好的精神滋养。四是推动文化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驱动一切领域持续发展的源动力。而在文化领域,只有贯彻创新思想,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时代精神相结合发展出全新的文化内涵,使中华民族文化持续传承和发扬。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方面可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国家以及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都在持续提高,但由于专业人才的缺乏,导致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都遇到了许多困难。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员,因此将非遗文化引入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可以使其人才培养与实际工作需求形成有效衔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另一方面则可以满足学科研究的需求。人才是科研生产的基础,我国在推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想要持续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必须要加强针对该领域的研究工作。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开展和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的前提,同时也是科研工作开展的需求。因此各地方高校应基于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推动专业教学的改革。

三、弘扬非遗文化视域下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创新改革

(一)深挖文化内涵并创新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都相对薄弱,教学理念、资源、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此,各高校应对非物质文化思维进行深度挖掘,在此基础上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优化。具体来讲,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该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进行深度研究和探讨,并找寻其与艺术教学的交融点,实现教育教学与文化传承的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注重学生思维和创造力的引导开发,鼓励学生将民族文化符号融入到艺术设计作品之中,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理解。由于不同地区所具备的文化有所不同,因此各地方高校在开展课程改革之前,应对当地文化进行深度全面的调查。课程教学也应该突破课堂范围的限制,如带领学生深入民间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特色课程体系。

(二)创新教学理念并拓展教学内容

为了弘扬非遗文化,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应该改变过去单一的课程设置,基于人文通识和历史视角,强化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和互动性,将课程教学任务与民族文化想融合,促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知识建构。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应使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目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目标保持一致,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课程资源的挖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建立信息资源数据档案库,为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提供资源、平台和空间。

(三)创建教学环境并优化教学效果

教学环境的创设也在一定程度影响着非遗文化与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融合,高校人才培养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将教学应用到实践之中以服务地方,使艺术和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完美融合。这需要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实训基地的建设,具体可与当地的企业开展深入合作,以项目引导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

四、弘扬非遗的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实践研究——以手工技艺类非遗文化为例

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手工艺技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人民群众为了满足物质需要和审美需求,在不同历史条件下,采用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进行人工造物所用技能的总称,建筑、织染、酿造、陶瓷等均属于手工技艺的范畴。现如今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我国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遭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其根源是现代化生活导致的生活需求萎缩,在脱离使其滋养土壤的条件下,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陷入传承困境,而将其引入到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中则是推动其开拓创新的有效途径。

(一)建设课程模块

应用课程模块制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到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形成独立的课程,形成理论课程与实践模块相结合、专业课程与技艺传承相结合的全新教学体系。首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理论课程与实践模块的建设,这要求各高校必须采用“走出去”的教学方法理念,对当地民俗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认知,最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面对面交流,掌握其创作历程,在此基础上完成教学设计。以毛南族的花竹帽编织技艺为例,该技艺作为民间传统手工技艺,最初只是用作雨具,后来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造型、结构、图案、纹理、色彩均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同时也融入了一些美好的寓意。花竹帽编织的选材十分考究,通常是在夏至后立秋前选取修直匀称的筋竹或墨竹,材料上佳、极具韧性。在选材完成后需要进行制篾和上模工作,用刀具破开竹材,裁成条状,之后进一步破成扁篾和薄篾,将主干篾首尾两端梳细割薄,用手环拱挤压,分出薄丝,用作交叉编织。上模时使用底部凹空的模具,其形态为锥尖木质帽形,底部为平圆形,上部呈圆锥立型。此外,花竹帽编织还使用到油彩工艺,多用黄色和黑色的竹篾,前者以蓝淀染制,后者以黄栀子榨汁染制。完成操作之后还需要进行整合定性,在其上涂抹桐油膏,以起到防腐防虫的功能。之后配合红绒球、红流苏、纱纸等辅助工具进行装饰。由此可见,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传统手工技艺的内容十分复杂,若是不能进行深度的挖掘探索以及和传承人进行交流则很难将其内容进行整合并形成独立的课程模块。

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和技艺传承模块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应基于专业课的优势,结合时代发展以及青年群体的兴趣爱好,引入手工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内容。同时还应突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特点,通过“手脑结合”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此外,高校还可以邀请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到课堂上为学生进行深度讲解,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还可以引入学徒模式,由非遗传承人以带徒弟的方式进行授课,最大限度地确保非遗技艺的原生态。

建设非遗技艺与创新工坊模块,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人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将当代人的审美和生活价值取向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对此,学校方面可以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项目开发应用之中,同时结合学生毕业创作及创新应用,以此推动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二)设计专业文化空间模式

建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文化空间的目的是为学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内容提供方便,同时也为学生和非遗传承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提供一个平台,文化空间模式的建立有两种,一是静态传承模式,即在高校中建立一个普及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提供设计创作环境的平台。如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收集展览相关的文字资料、工艺流程、材料以及传承人的作品等,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作的素材来源,同时也可以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二是动态传承模式,即通过培训、演示以及交流等方式加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了解和传承。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可以基于现有的教育资源结合静态展馆,为传承人开辟固定的交流空间,为学生与传承人的交流提供便利,激发学生群体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三)基地建设模式

高校可以针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建立传承基地,对非物质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例如,在传承基地中建设专门的创意工坊,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设计创新和实践的平台。学生可以在大三年级进入工坊开展专项研究工作。学校也可以邀请当地的非遗传承人到校进行技艺传承,学校为其提供各类资源,帮助其进行技艺创新、项目开发以及产品设计。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引入产教结合的模式,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将企业的资源优势与学校的人才优势相结合,发挥学生群体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使学生深入参与到企业文创项目开发过程中,打造出更具时代特色的非遗文化产品,推广到市场上,带动当地旅游产业和文创产业的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是培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领域,将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到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对于两者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猜你喜欢
技艺艺术设计文化遗产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星.云.海》
《花月夜》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