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育德作品二题

2021-03-08 02:57靳育德
群文天地 2021年1期
关键词:西宁香水古城

靳育德

历尽沧桑香水园

七一路南侧原来有个香水园,那可是数百年来西宁的一处名胜之地,由于近城垣,风景好,作为西宁士民郊游的最佳去处,近郊老百姓农闲时候邀请亲友野餐聚会场所,一直备受大众青睐。就连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也常抽空来此散心,并留下了不少歌咏香水园的诗词。如清代驻西宁办事大臣阔普通武曾以《香水园》为题,作有一首七绝诗:“五步香水十步渠,碧波澄澈见游鱼;行人至此忘炎暑,萬壑千岩画不如。”清末西宁名士基生兰也以《春日游香水园即景》为题,作有一首七言律诗:“同人携酒到林间,忙里欣偷半日闲;碧草含情石生径,青杨带翠锁城关;几重画阁近环水,数里烟村远接山;况值春晴风景丽,却疑此境即仙寰。”不过几十年过去,这里居民楼林立,再也难以寻觅当年“柳外青帘堪问酒,水旁红雨白成泉”的幽境了。

几百年来,曾经被人们亲切地称作“香水”的泉,你在哪里啊?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如果你有兴趣,可寻至省中医院对面、七一路南侧的轻纺厅家属楼后,那里不大的一块院子里,尚留有一处砖砌的小池。池的南壁上有一直径约三寸的水管,哗哗清水涌管而出,直泄池中,而且昼夜不歇,清流下渗,不知流向何方?据院中人讲,这就是渐渐被人们所忘记的香水泉。香水泉冬夏不涸,水量不减,院中人们洗衣拖地,常用此泉。偶逢楼上停水,因有此泉,无甚妨碍。默默无语的泉水,竟玉断香销数十年后,仍在这里以汩汩的泉水声,向世人告诉着它的存在。独立泉边,听管口下泄水声,真是倍生感慨。在这水资源日趋短缺的情况下,让日夜不竭的清流白白浪费,实在令人万分可惜。

十二世纪时,这里原是庞大的元西宁州州城北城墙外的郊外野地,崖边砂崖缝中有两处清泉流出,涓涓细流,顺坡下流,汇积成池。由于有泉水滋润,池畔芳草如茵,杨柳似染,常有牧童驱犊光顾其地。明初修西宁卫卫城时,“弃南占北”,北墙仍以崖为限,筑墙垒堞,耸立湟水南岸。两泉因紧靠城廓,每当夏秋日暖、风和日丽之际,这里常有游人流连,三五成群,或席地猜拳,或垒石野炊,直至红日西坠,方尽欢而散。

据史料记载,明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在佛教徒的请求下,重视地方文化的抚治西宁兵备道柯忠在修建南山文峰碑的同时,同意在此修建了一座小小寺院,定名“香水寺”。香水寺因近城垣,尽管规模小,但环境幽静,所以香火还算旺盛。后经隆庆、万历年间数十年战乱,河湟谷地田园荒芜,士民饱经离乱之苦,西宁卫地方官员也无暇顾及泉区修整,造成香水寺殿宇倒塌,四周荒草丛生,泉流不畅。乱平后的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刚刚升任抚治西宁兵备道的湖广武陵人龙膺在巡查香水寺时,对眼前颓败景象深为惋惜,但盛赞这里的“泉水清香,寒冽且甘”。于是在他的亲自主持下,组织民工在园内疏浚泉水,构建池塘,栽植树木,并将泉水定名为“蒙惠泉”。并在已成残垣的香水寺基础上,依势造型,修建了亭台楼阁。经过一番整治后,这里杨柳成荫,廊榭相连,又成为当时西宁近郊士民游览之地。

明末崇祯年间,李自成起义军鲁文彬、贺锦部先后进入青海后,两度围攻西宁城,城墙下喊声震天,炮声不绝,擂石如雨,箭羽横飞,处于危墙下的亭台楼阁全部被毁,蒙惠泉也狼藉一片。直到清乾隆年间,经百年修养生息,国力鼎盛,西宁兵备道佥事杨应琚、西宁县县令陈铦在修建惠民桥、小峡握桥、黑古(城)巴燕戎等九城堡等公共或军事设施的同时,也在此重新“浚池构亭”,正式定名为“香水园”。整修后的香水园园门正对北门坡,园南是苍苔染遍、垛堞罗列的古城墙,崖坡依次建有老虎洞、四望亭、万德巷、药王阁诸景点,其间以石阶相连。登坡远望,只见青杨如戟,耸立于湟水两岸;林木间湟水蜿蜒,明灭可见;北山如画,村舍时现,北郊风光,尽收眼底。200余年来,由于士民的维护,地方官吏的关心,香水园一直秀色不减。如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西宁县县令萧承恩离任时曾捐银200两,作为维修香水园的基金。香水园作为临城名胜,“一川古木含秋白,几片残霞带夕岚”,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尤其每年四月初八日人们纷纷出城踏青的时候,这里更加热闹非凡。正如古人《北门外四月初八日会即事》一诗,就描绘了当时的盛况:“巫人竞效婆娑舞,士女半为汗漫游。柳色城阴浓古寺,欢声笑语满平畴。”

1932年,植树造林作为当局“六大工作”之一,强令老百姓自备“树栽子”(杨树、柳树的幼株)按指定地段自栽、保活,当时湟水两岸绿树成荫,“万木萧森”,就连当时的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在《西北行吟》中也说:“新种白杨千万株,绿荫深处见西宁。”也就是这时,不但对香水园进行了一次大的整修,改名为“青海省第一森林公园”,而且从李家墩(今省党校附近)引出南川河水,经北古城下渠(北灌渠)沿西宁北城墙根,会合从池中流出的香水泉水,穿园而过,经关厢水城门北,流向曹家寨。青海省第一森林公园也许是青海历史上,第一次以“公园”名称命名的一处景点。次年,当局又在园东征地八亩多,修建马公祠,马公祠建成后并入香水园。马公祠前临碧水,后靠城堞,建筑华丽,除正楼外,还有东西配楼及亭庑等,雕梁画栋,色彩绚丽,使香水园更为壮观。抗战爆发后,内地许多知名人士相继来青宣传抗日,有的也曾寄寓香水园中,像著名音乐家王云阶夫妇就曾在这里小住一年之久。

2017年,政府为了保护西宁历史遗迹,提升古城文化品位,增加市民游览休闲场所,拨出巨款拆迁整地,修复一段弥足珍贵的旧城墙,建成一组亭台楼榭的古典屋宇。尽管有点狭小,但在布满沧桑的古城墙衬托下,与现代高楼大厦一起,集中显示了新与旧、历史与当前的和谐组合,使人深深地感到,今天的西宁,就是在一代代西宁人的不懈努力下,一步步从过去走到今天的。

亲访贵德三古城

贵德地处黄河两峡(龙羊峡、松巴峡)之间,气候温暖,土地肥沃,作为边陲要地,历史上统治者为了争夺这块土地战争不断,所以城堡、营寨星罗棋布,据窦建德先生所著《贵德古城堡》介绍,竟达110处之多。几十年间,我因各种原因,曾多次去过贵德,低吟过唐代诗人高适《登积石军多福七级浮图》诗;凭吊过那尚留有东、北、西三面残垣的贵德古城;路过尕让时,隔岸仰望过那险峻的古城危墙;后又慕名与陈元魁、罗紫云先生寻访了亦杂石古城。总觉得贵德有那么多古城,只去了其中两处,仍留有一些遗憾。人生时光有限,要想都去看看,那是不可能的。“江山留胜迹,我辈独登临。”去年夏天,先后在罗紫云、张君奇、王卫华、轩锡明等先生的陪同下,亲访了新街乡的藏盖(祈安)古城、瓦家黑古城和尕让乡的归义古城,感慨万千。作为以防御守卫为主的军事城堡,尤其藏盖(祈安)古城、归义古城选址谋略的高超,工程的浩大艰苦,确实令人惊叹!

去年6月6日清晨,随友人罗紫云、王卫华、轩锡明赴贵德,8时许车过河阴镇,沿河西路进麻吾峡,依次过瓦家、陆切、鱼儿山,直奔藏盖古城。时至盛夏,一路上菜花金黄,麦田吐穗,车过莫曲沟林场管理处,遥望远方,直亥雪山闪着一片银光。据说直亥雪山是贵德、贵南两县的界山,翻山即南通贵南。据李智信先生的《青海古城考辨》一书介绍:“藏盖古城位于贵德县新街乡藏盖村二社内,北距黄河约40km。城建于西河上源的塔哇、磨滩二河沟交汇处,南依大山。城呈不规则形,南北长约860m,东西宽300m,基宽12m,残高3m。夯土板筑,夯土层厚0.2m。城内出土有筒瓦、板瓦、陶纺轮及四系罐等陶器残片。从出土遗物分析,此城与西夏政权有关,疑是祈安城,后被元、明两代沿用。”我们沿便道车行至塔哇河边,已无路可循。只见远山青黛,色彩斑斓;二水蜿蜒,清澈见底。遥望西南方山脊似有一痕,状如城垣,遂下车,下河床急切寻路,踩石过塔哇水,直奔前方。初至僻地,人地两生,加之网围栏沿山脚围定,只得再下河滩寻路。

磨滩地宽水大,巨石遍布,岸边遍生河柳,长枝下曳,激流拍岸,难寻路径。举目四顾,只见身高腿长的紫云早已跨过山脚网围栏,渐渐消失在山梁拐弯处。事已至此,只得低头弯腰,手脚并用,硬是钻过河柳丛,打算爬上左侧山坡。陡峭的坡地上长满一种名叫猫儿刺的灌木,刺枝上挂着不少羊群钻过时被扯下的羊毛。刺枝当道,手不能攀抓,加之坡面上全是黄豆大的石粒,极易滑动。回首下瞰,河柳间磨滩水吼声轰然,一旦下滑,后果不堪设想,实在是进退两难,事已至此,只得手脚并用,费九牛二虎之力,方钻到半坡上羊群踩出的“羊路”上,多亏卫华赶到,才从铁丝网边将筋疲力尽的我扶起。正当此时,紫云来电:“(西面)山脊上状如城垣的原来是莫曲沟林场开挖的森林防火壕,而我们所寻的藏盖古城正在你们身后的山顶上!”抬头仰望,只见坡陡得令人目眩,刚才爬20多猫儿刺路,尚且费劲如此,怎能再爬上那高高的山坡?再也没了攀爬的勇气了,于是与卫华“打道回府”,沿窄而陡的“羊路”小心翼翼地返回。行至山坡半途,紫云来电,说他已从西侧山坡登顶,进入了藏盖古城。羡慕之余,回首仰望,只见陡峭的山坡上有一山湾,湾中似乎还有一条小径,在灌木丛中蜿蜒直达山顶,卫华于是让我在原地稍息,他再鼓余勇,上山去看看。

原来正如李智信先生所说:藏盖古城建于西河上源的塔哇、磨滩二河沟交汇处,南依大山。都怪我们求访心切,忘记“塔哇、磨滩二河沟交汇处”这一关键提示点,盲目直奔磨滩河右侧大山;也怪我体力不济,落得在藏盖城下望山兴叹,功亏一篑,遗憾不尽!

紫云、卫华陆续回来,兴致勃勃地给我看了藏盖古城遗址照片。从照片看,古城南靠大山,所在地山顶平阔,规模宏大,东、北、西三面临陡坡,易守难攻;北瞰莫曲沟数十里川道,东、西扼塔哇、磨滩两条交通要道,作为要塞之地,登城一望,一览无余;城东侧有小径,取水(塔哇河)极易。古人选址谋略之高超,实在令人叹服!

据《金史·结什角传》载:“初,天会中,诏以旧积石地与夏人,夏人谓之祈安城……陕西奏:‘闻知夏国王仁孝与其臣任得敬中分其国,发兵四万,役夫三万,筑祈安城,杀乔家等族首领结什角,屡获宋谍人,言宋欲结夏国谋犯边境。诏遣大理卿李昌图、左司员外郎粘割翰特刺往按之,且止夏人毋筑祈安城及处置乔家等族别立首领。夏国报云‘祈安本积石旧城,久废,边臣请戍兵镇抚庄浪族,所以备盗,非有他也。结什角以兵入境,以是杀之,不知为乔家族首领也。李昌图等按视之,杀结什角之地本在夏境,筑祈安城已毕工,皆罢归,不得宋、夏交通之状,乃于熙秦迫近宋、夏要冲添戍兵。”由此推断,藏盖古城修筑于金太宗完颜晟天会年间(公元1123—1135年),由西夏发兵3万,役夫4万,筑了祈安城,算来迄今已有近900年的历史了。

藏盖之行有收获,也有遗憾,只得怏怏返回,途经鱼儿山、陆切,到瓦家,据说这里也有座古城,人称“黑古城”,于是沿村口小路进村去探访。丽日之下,瓦家村外麦田穗齐,菜花已谢;估计年轻人均已外出打工,空巷寂静,寥无一人,唯有路边多有古柳,大至两人合抱,长枝下垂,浓荫遮地。遥望树棵之间有黝黑的古城墙,高约八九米,芳草萋萋,极尽沧桑。于是下车沿麦田地埂,绕墙而行,至城西北角,见墙略残破,低矮处长满席笈草。鉴于藏盖城下遗憾,我遂手拽席笈草,也奋力攀上黑古城城头。古城保存基本较完好,马面完整,占地约数亩,城内住有数家村民,绿树四合,屋舍俨然,依然寂静无人。徘徊城头之上,惊见古墙之下,竟长有一株皂荚树,较为罕见。城西北角似有碉楼,木料早已拆去,唯有残墙耸立。修筑城墙时所置穿木早已腐朽,留下嘴巴似的空洞,似乎向我们诉说着古城久远的历史。

从贵德归来,似乎意犹未尽。回想起以前多次去贵德,每次途经尕让时,总要遥望一下龙春河西岸那高高耸立的古城残垣,何不趁此机会,去探访一下心仪已久的尕让古城?此议得到张君奇先生的赞同。

7月11日凌晨,与君奇相约再赴贵德,车至尕让乡,已是9点多时分。尕让古城高高矗立在河涧西岸,在朝阳的映照下,临崖而立,更显得高不可攀。我们下车急寻赴城垣路径,几费周折,终于找到高架桥下的小路,过龙春河,沿“之”字形山路,跨西岸山坡上的水渠,来到尕让城东北角下。城下草莽中树有贵德县级文物保护碑,称此城为“尕次古城”,碑为贵德县人民政府所立。

“尕次古城”建于尕让河谷高地平台上,东墙临崖而筑,壁立百仞。苔藓虽遍布墻体,杂草丛生于墙头,但雄风不减。

晚清诗人李焕章曾作有《宿尕让即景》一诗:“艳树错罗依山麓,涧水潆回傍户庭,积雪未消遥岭白,晓云初敛众峰青。”尕让向来以地貌奇特、色彩斑斓、村桥烟树、山环水复而闻名,数十里间时有村落出现。过去,我以为尕让峡中两山夹峙,罕有耕地,不知此间村民以何为生?“穷乡僻壤”一词,常常萦绕于心。今到尕让城下,环顾四周,惊见南北近七八里平畴,田亩相连;麦田菜地,浅绿深翠,一片田园风光,“深山藏珠”,真不愧是拉脊山下一块洞天福地!

据史料记载:“尕让古城在尕让乡查曲昂村西侧的高台上。城西临尕让河,呈正方形,南北长220米,东西宽102米,基厚10米,残高7米,夯土筑,夯土层厚9-12厘米。东、西墙各有马面4座,南北墙各有马面3座。该城东墙被严重破坏,南墙也略有残缺,估计城门开在东墙正中,城内布局不详,遗物较少。此城应是宋代怀和寨。”实际上,尕让古城不是“西临尕让河”,而是东临尕让河;不是“呈正方形”,而是东西窄,南北长,呈长方形;不是“城门开在东墙正中”,而是开在西墙正中。尕让古城东临龙春河深涧,悬崖高耸,无法开门。西墙面临开阔平地,守兵进出方便,正中且有瓮城遗迹,城开西门,绝对无疑。北宋收复河湟故地后,固守时间虽短,但在重要的险关要隘曾派兵卒守卫,并以“寨”名其地,如改溪兰宗堡(今湟中上新庄黑古城)为清平寨,所以尕讓古城为宋代怀和寨是有可能的。另据专家考证:“尕让古城即汉代归义城,在今青海贵德县东北黄河北岸。”《方舆纪要》卷64:“汉筑城以招徕诸羌,因名归义。”《后汉书·西羌传》:“东汉元和三年(公元86年),烧当迷吾顺命,退居河(黄河)北归义城”。又永元(东汉和帝刘肇年号)中,“金城长史上官鸿上开置归义、建威屯田二十七部”。历史上,黄河为天堑,中原王朝用兵偏僻的青海黄河以南地区,颇费周折。如汉护羌校尉邓训曾派长史任尚率部制革船(皮筏),渡过黄河,再击迷唐羌于大、小榆谷,迫使迷唐率部西迁千余里。所以大多时间里,前沿守军多背依湟水谷地,驻守黄河北岸要害之地。尕让地处湟水谷地进入贵德黄河谷地的主要通道上,北扼拉脊山垭口和群加要道,西守亦杂石通道,南瞰阿什贡,城址开阔,供给较方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选址于此,足见古人谋略的高明。也有专家说,尕让地名的由来,也与此城名有关。当地老百姓至今仍称尕让为“尕义”,尕让、尕次、尕义与归义,读音相近,千百年时光流逝,音转和音译之故,尕让终于成为地名。

尕让城内已成为一片麦田,加之今年雨水充沛,丰收在望。我与君奇沿城内田埂分草前行,至城东北角,因东墙临崖而筑,近20m城墙在滑坡中已坍塌,成为缺口,缺口处长满白棘等灌木。我们沿崖顶残垣攀爬,登上北墙。墙头宽约半米,遍生蒿草和野葱,行至西北角,也许是耕田人挖开缺口,断垣处墙体上有村民开挖的窑洞,藏有当燃料的干牛粪块。站在这短头墙上,遥望远处拉脊山风云,近处滚滚麦浪,顿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黍离之感。

还有一处缺口在西墙正中,残垣断壁,不在城墙同一直线上,似乎为瓮城。瓮城西侧约五六十米处,麦田里耸立一土墩,高约七八米,似乎是瞭望台。台呈方形,边宽约五六米,从这里四顾,尕让峡南北两侧山谷沟壑,尽收眼底。

唐代诗人罗邺在《河湟》一诗中说:“河湟何计绝烽烟?免使征人更戍边。尽放农桑无一事,遣教知有太平年。”千百年来,人们祈求和平,销剑为犁是人们共同的愿望。贵德三城是战乱岁月里的产物,我们凭吊古迹,除了缅怀为维护国家完整、守卫疆土的先辈外,还要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太平年”,更加珍惜各民族之间的团结,进一步培养爱家乡、爱青海、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回顾两次探访点滴经历,真是不虚此行。

猜你喜欢
西宁香水古城
古城西南两座桥
兴城古城:明朝最后的关外孤城
平遥古城旅游纪念品设计
平遥古城旅游纪念品设计
选香水的秘密
香水省着用小贴士
香水省着用小贴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