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花儿”与江南民歌口头程式研究(四)

2021-03-08 16:28杨生顺
群文天地 2021年1期
关键词:民间文艺程式高山

(六)高高山上+++

“高高山上+++”也是江南民歌中常见的一种程式。

金坛民歌:

高高山上一棵松,

松树头上九条龙;

龙要翻身天要落,

黃花女发身要老公。

(林宗礼、钱佐元《江苏歌谣集成(第一辑)金陵区》P140 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出版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

南京栖霞区民歌:

高高山上有一家,

一家养着三个丫。

大丫给个开布店,

二丫给个钱庄家,

三丫一处不愿去,

剃了头发去出家。

大丫说:

“你出家没有我出嫁好,

冬穿绫罗夏穿沙。”

二丫说:

“你出家没有我出嫁好,

金银钱财由我花。”

三丫说:

“你们出嫁没有我出家好,

我一来不受公婆气;

二来不受丈夫掐;

三不怀身带肚子;

四来不抱尿娃娃。”

她们谁也不让谁,

气坏了旁边的爹和妈。

(姚鸣凤、陈秉坤《南京歌谣谚语》P116-117 南京古籍出版社 1990)

此类程式的江南民歌,也进入到了河湟地区,《目莲宝卷》中载有两处:

和尚上说:

和尚本是化缘僧,

化了东京化西京。

化者铜来铸成佛,

化者铁来铸成钟。

化的金银无去处,

高高山上修庙门。

虽然“高高山上修庙门”是最后一句,却是一种具有稳定结构的语言程式。这种程式也出现在《目莲宝卷》唱词的起兴句中。如:

高高山上一庙堂,

几个众人来献羊,

不说他们打平伙,

名声背者我身上。

此类江南民歌,在河湟地区比比皆是,如下:

高高山上日头早,

琉璃瓦上晒花椒,

花椒原要日头晒,

缠花原要两家爱。

(《青海民族民间文学资料:传统花儿专集》P107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 1979)

高高山上一头牛,

牛吃青草不抬头,

牛儿抬头望草场,

贤妹天天盼小郎。

(《青海民族民间文学资料:传统花儿专集》P109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 1979)

高高山上莺飞了,

你把姐的心亏了,

清油添在灯盏里,

没有捻子怎点哩。

(《青海民族民间文学资料:传统花儿专集》P134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1979)

高高山上下黑霜,

有是有非我承当,

打成官司告成状,

不能叫郎受难肠。

(《青海民族民间文学资料:传统花儿专集》P139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 1979)

前两首作品是直接移植在河湟地区的江南民歌。江南民歌虽然五花八门,但四句式民歌也有自身的一些规律。很多时候,第三句往往顺承第二句的最后一个关键词或主要内容,如江南民歌“高高山上一棵松,松树头上九条龙;龙要翻身天要落,黄花女发身要老公。”第三句就是顺承第二句的最后一个字“龙”来唱的。这首作品与遗留在河湟地区的“牛儿抬头望草场,贤妹天天盼小郎”不仅起兴程式相同,而且结构程式也相同。也有很多时候,吴歌的第三句与第四句的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如“龙要翻身天要落,黄花女发身要老公。”而遗留在河湟地区的“高高山上日头早,琉璃瓦上晒花椒,花椒原要日头晒,缠花原要两家爱”就具有与江南民歌同样的结构或程式,更重要的是,和吴歌一样后两个句子都用“要”支撑。

江南民歌对河湟民间文学的影响是直接的、多样的,“高高山上+++”起兴程式在河湟小调、“花儿”中颇为常见。

小调如:

高高山上一棵槐,

青丝柳叶长上来。

一面要长十样锦,

一面要长吊金盆。

吊金盆上枯枝多,

凤凰过来要垒窝。

凤凰头上一笼油,

姊妹三人梳油头。

大姐要梳平良转,

二姐要梳凤凰头。

丢下三姐不会梳,

梳子仍了滚绣球。

绣球滚在长城里,

打的长城开了花。

绣球滚在黄河里,

打的黄河水倒流。

我的扁担软羞羞,

担的白米上京州。

京州爱我的好白米,

我爱京州的大丫头。

有钱拴攀她两三个,

无钱坑的眼泪流。

眼泪滴在石板上,

打得石板仓啷啷。

眼泪打在长城里,

打的长城开了花。

(搜集整理)

“高高山上一棵槐”一语在南京和南方的民歌中颇为常见。江苏有“姐家门前一棵槐”“姐家门前有棵槐”等起兴句,只是“高高山上”变成了“姐家门前”。

“花儿”如:

高高山上的五雷阵,

四周儿扎下的草人;

家儿里来了我照应,

路儿上你个家小心。

(《青海民族民间文学资料:传统花儿专集》P88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 1979)

高高山上修榨哩,

有水了修一盘磨哩;

脸红耳扎的羞啥哩,

人人从年轻处过哩。

(《青海民族民间文学资料:传统花儿专集》P116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 1979)

高高山上扬尘灰,

尕牛儿架给了五队;

端起饭碗想起你,

大门上跑给了五回。

(《青海花儿选》P70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58)

这些“花儿”与吴歌一样,都用“高高山上+++”起兴。其中“高高山上修榨哩”之“榨”,就是明代军队在河湟四周的高山上修筑的防卫设施。

(七)++(上去)高山+++

“++(上去)高山+++”亦为江南民歌常见程式,如:

武义县民歌:

住在高山种山场,

种起苞萝当口粮,

种起番薯养猪娘,

种起棉花做衣裳,

种起靛青落富阳,

种起杉树起屋做梁栋。

住在高山上,

风吹歙歙凉。

(《中国歌谣集成·浙江卷》P43中国ISBN中心出版 1995)

浙江省衢州市民歌:

郎在高山放一枪,

妹在屋里哭一场。

劝郎莫打山中鸟,

打了一只不成双。

(王士均《江南民间情歌八百首》P131 学林出版社 2011)

江西省修水县民歌:

郎在高山打唤工,

姐在房中绣芙蓉,

百般花朵都不绣,

单绣牡丹花一丛,

把郎绣在花当中。

(王士均《江南民间情歌八百首》P130 学林出版社 2011)

起兴句“住在高山种山场”“郎在高山放一枪”“郎在高山打唤工”的基本结构程式是“++高山+++”。此程式亦存于河湟“花儿”中,如:

上去高山射一箭,

箭落在庄子里了;

我把哥哥见一面,

心放在腔子里了。

(《青海民族民间文学资料:传统花儿专集》P66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 1979)

河湟的“++高山射一箭”与浙江的“++高山放一枪”起兴程式非常接近。再如:

上去高山九龙殿,

十二个叶叶的牡丹;

从前煨你心牵烂,

冇知道后来的闪惨。

(《中国民间歌谣集成青海省大通县卷:大通花儿集》P149 青海大通县文化馆 1986)

这是一首保留在青海大通的“花儿”。其中的“九龙殿”乃江南古刹。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有一座创建于明万历八年的法雨禅寺(又称后寺)。该地泉石幽胜,结茅为庵,取“法海潮音”义,故名“海潮庵”。万历二十二年改名“海潮寺”,三十四年又名“护国镇海禅寺”。后毁于战火。该寺依山取势,分列六层台基上,入山门依次升级,中轴线上先有天王殿,后有玉佛殿,两殿之间有钟鼓楼,后依次为观音殿、御碑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与方丈殿。观音殿又称九龙殿,是法雨寺的主殿。康熙三十八年,拆金陵城内琉璃瓦12万张,仿金陵明故宫九龙殿盖成,大殿内无一梁一钉,堪称一绝。同治、光绪年间,成为名动江南的一代名刹。九龙殿是目前国内寺院建筑中规格最大、建筑艺术水平最高的佛殿,大殿台前三面石栏板上刻着二十四行孝图,内容取自元代郭居敬的古今二十四孝子故事,这些浮雕是明代石刻浮雕中的精品。九龙殿内最有名的是普陀三宝之一的“九龙藻井”,一条龙盘顶,八条龙环八根垂柱翘首飞舞而下,八根金柱柱基是精致的雕龙砖,正中悬吊一盏琉璃灯,组成了一幅九龙戏珠的立体图案。该图案成于明初,造型优美,刀法粗犷,九龙殿因此而得名。

除此之外,笔者还找到了一首用“上去高山”起兴的河湟古“花儿”,这首作品是这样的:

上去高山拔鞭麻,

鞭麻刺儿把手扎,

妹妹两手捂住嘴,

哥哥痛烂心肝花。

(许英国《青海藏族情歌三百首(附汉族近代歌謠)》P140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编,1984)

“鞭麻”是河湟地区的一种植物的称谓。作品的第一、二、三句押韵方式、整体的赋体结构以及后两句“妹妹+++++,哥哥+++++”的艺术架构,与河湟“花儿”不同,与江南山歌更为吻合。可以断定这是一首江南山歌向河湟“花儿”嬗变之作。

上面的这两首作品都是用“上去高山+++”起兴的。笔者推测,在元明之际的江南山歌中,或有“++高山+++”“上去高山+++”程式的作品。

河湟地区山川众多,人们经常上山从事农牧业劳作,所以用“上去高山+++”程式创作的作品极为丰厚,如下:

上去高山有高山,

一弯一弯的草山;

冇见花儿将三天,

活像三年么五年。

(《中国民间歌谣集成青海省大通县卷:大通花儿集》P67 青海大通县文化馆 1986)

上去高山有高山,

松柏树长下的青山;

多人伙里要数尕妹鲜,

好像才开的牡丹。

(纪叶《青海民歌选》P47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4)

上去高山折青柏,

青柏枝上水汪着哩;

我唱个“少年”你明白,

你明白了就是装着哩。

(纪叶《青海民歌选》P53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4)

上去高山往下看,

清水河里漂着朵牡丹;

琵琶三弦冇心肠弹,

一心儿跟上个你转。

(纪叶《青海民歌选》P87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4)

朱仲禄先生按此程式及相关作品,创编了《上去高山望平川》:

上去高山望平川,

平川里有一朵牡丹;

看去容易折去是难,

摘不到手里是枉然。

(《河湟“花儿·少年”专辑》P25河湟文学社 2001)

该作品成为西北“花儿”的典范之作,与朱仲禄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刘凯在《朱仲禄与<上去高山望平川>》一文中说:“1950年在北京天坛举行的庆祝国庆民族联欢会上,朱仲禄作为青海‘花儿歌手,第一次将这支歌带进了首都。1953年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在北京举行时,他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技法,去处理跌宕起伏的旋律,传达着真挚的爱的心声,粗犷、遒劲而又舒展的歌声,表现着西北高原人民豪放、爽朗的性格,受到听众欢迎。……当年,中国唱片社将朱仲禄唱的这首歌灌制成唱片,这也是我国第一张记录‘花儿的唱片。”这首作品也由此成为朱仲禄的代表作。

这首“花儿”的曲令和文本,经过了朱仲禄先生的改编。曲令方面,主要结合了甘肃流传的曲令,并作了一些创作,最终朱先生将此令命名为〔河州大令〕,由于演出成功,〔河州大令〕便闻名全国了。文本方面,是根据青海地区流传的“花儿”整合改编的。

1958年,甘肃人季家成到青海采风,一个月就收集了800多首“花儿”作品,取名《青海山歌》在甘肃出版。其中有两首五句式“花儿”:

上去高山了平川,

平川里一朵牡丹,

下来平川折牡丹,

心牵了你,

手拔了两把马兰。

(季家成《青海山歌》P85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58)

另外一首作品,只是把“马兰”改为了“马莲”。青海亦有如下作品:

上去高山瞭平川,

平川里长的牡丹;

想起尕妹折牡丹,

心牵你者折了马莲。

(《青海民族民间文学资料:传统花儿专集》P51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 1979)

上面两首作品,其第一、二句已经与朱仲禄的《上去高山望平川》的前两句相差无几了。除此之外,青海还有一首传统“花儿”:

上去高山有高山,

山尖上开一朵牡丹;

看时容易折时难,

眼望着整哭了九天。

(《青海民族民间文学资料:传统花儿专集》P66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 1979)

这首“花儿”的前三句与朱仲禄演唱的作品也非常相似。总体来看,朱仲禄把“了平川”“瞭平川”改成了“望平川”,使“花儿”的语言更加贴近大众;“摘不到手里是枉然”来自另外的作品,譬如有一首传统“花儿”是这样的——

西藏的雪山顶天岭,

高得很,

走不到山顶上枉然;

尕妹好比海底的花,

深得很,

折不到手中哈枉然。

(《中国民间歌谣集成青海省大通县卷:大通花儿集》P110 青海大通县文化馆 1986)

“花儿”的这种移植很常见。通过朱仲禄先生的妙手改编与深情演唱,《上去高山望平川》唱响西北,走向全国,问鼎维也纳,成为了西北“花儿”王冠上一颗璀璨闪耀的明珠。

(八)++好++难+

江南民歌有“++好++难+”程式,如下:

江苏金陵区民歌:

山歌好唱口难开,

樱桃好吃树难栽,

白米好吃田难种,

巴巴好吃磨难推。

(林宗礼、钱佐元《江苏歌谣集成(第一辑)金陵区》P232 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出版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

浙江江山市民歌:

山歌好唱口难开,

白米饭好吃稻难栽

鲜鱼好吃网难张,

姐家好嬉门难推。

(王士均《江南民间情歌八百首》P253 学林出版社 2011)

上面两首江南民歌,每一首每一句均为“++好++难+”程式。

这种程式有时出现在四句式江南民歌的前两句中,如:

上海市青浦县民歌:

山歌好唱口难开,

杨蜜桃好吃手难栽,

要吃黄瓜早搭棚,

要走私情路不怕面陌生。

(王士均《江南民间情歌八百首》P21 学林出版社 2011)

这首吴歌与前面的三首江南民歌的前两句有相似之处,后两句则改为“要+++++++”。

江南民歌中的“樱桃好吃樹难栽”,在河湟“花儿”中也比比皆是,有些作品还是“花儿”中的经典:

樱桃儿好吃者树难栽,

白葡萄搭上个架来;

我心里早有者口难开,

“少年”俩搭一句话来。

(《中国民间歌谣集成青海省大通县卷:大通花儿集》P10 青海大通县文化馆 1986)

樱桃儿好吃者树难栽,

树根里渗出个水来;

我心里有你着口难开,

“少年”俩问候个你来。

(采录于民间)

樱桃好吃树难栽,

树根上要浇个水来;

不知道心思口难开,

恐怕把尕妹恼来。

(季家成:《青海山歌》P39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58)

前两首作品是河湟人民经久不息的歌咏之作。在河湟“花儿”中,也有人把“樱桃儿”改为“葡萄”,如:

葡萄好吃树难栽,

花盆儿里水干了。

心儿里有话口难开,

婚姻哈两耽了。

(《青海民族民间文学资料:传统花儿专集》P36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 1979)(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青海民歌探宝(内部资料),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 1987年,第152页.

[2]杨生顺.从《上去高山望平川》谈起.青海日报[N].2015-1-30(11).

猜你喜欢
民间文艺程式高山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太阳、高山
学术写作程式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民间文艺,活起来必须有传人
破解民间文艺版权立法困局
李琪,历奇(11)
广汽传祺增程式电动车型首发
戏曲音乐的“程式”再思考
高山海岛踏歌行(一组)
《飞过高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