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希祖先生的家国情怀

2021-03-10 03:47郭建荣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朱先生

朱希祖,历史学家、教育家、藏书家。1913年被聘为北京大学预科教授,1915年改为本科教授,直至1931年。在北京大学首开“史学史”课,为“史学史学科创立者”。朱希祖治学一生,笔耕不辍,在国语运动、构建史学教育体系、历史档案整理、历史遗迹调查、南明史研究等方面贡献多多。有《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史学通论》《汲冢书考》《史馆论议》《六朝陵墓调查报告》《伪楚录辑补》《伪齐录校补》《明季史籍题跋》《朱希祖日记》《朱希祖书信集》《郦亭诗稿》等著述传世,另有大批未刊手稿。其诸多贡献根于其家国情怀,每当时事变故更能显示一位历史学家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文史大家朱希祖(1879年—1944年),字逖先,浙江海盐人。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史学系主任、国学门导师。并曾任教于中山大学、中央大学等处。一生勤奋治学,严谨著述,家国情深。我们学习朱先生的著作,认识朱先生需以朱先生的方法:“知人之术,首观其志,次观其学”。[1]那么,朱先生的志趣、志向是什么?他说:“我志在春秋。”[2]“希祖生平亦最嗜史学,与先师平日谈论亦以史学为多。”[3]朱先生志在史学,如何观其学呢?朱先生说:“摘其言论以表其学。”[4]本文即以朱先生的言论为主线以展其学,朱先生之学是求真致用之学,其源在“吾魂魄犹思故乡”。

昭明二伪之逆迹以警醒国人

1934年7月20日,朱先生读《宋史·高宗本纪》,见有关济南知府刘豫降金,金人立刘豫为帝,国号大齐的记载。[5]立刻将此等伪政权与日本侵略者策划“东北行政委员会”、建立“伪满洲国”等现实联系起来,感到“事有与今相似者。”[6]“近年日本侵我往往袭金故智以和为饵,而使我失其防御,彼则以兵继其后。”[7]日本帝国主义者,在蓄谋经营多年之后,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于1932年2月成立以溥仪为首的傀儡政权“东北行政委员会”,宣布脱离中国、完全独立,并改名“满洲国”,年号“大同”。在朱先生看来,金人册立张邦昌为帝,僭号“大楚”与册立刘豫为帝,国号“大齐”一样,“皆承辽之旧策,无非以中国人杀中国人而已。”[8]由《伪齐录》等史籍所记史事,朱先生看到“伪国之责,不在保守已得之旧境,而在开辟未得之新疆……吾为此惧,故既考证《伪齐录》,又辑补此《伪楚录》,以昭操纵伪国者处心积虑之险,而同国之自相屠戮者,愿各鉴此前车焉。”[9]

历时半年,《伪齐录校补》《伪楚录辑补》等完成。其间,朱先生查阅了《宋史》《建炎以来袭年要录》《三朝北盟会编》《金史》《金史详校》《大金国志》《金文最》《金史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大金吊伐录》《金佗粹编》《中兴小纪》《金源纪事诗注》等大量史料,相互参核、辨别,纠正讹误。不仅参考广博,而且仔细校勘,甚至對读:“以《刘豫事迹》与《伪齐录》对读,……所见之本不同,故互有脱略,正可藉以互校”[10]。有时读书摘记到深夜,“夜略睡即起,又摘记。”[11]张邦昌的伪楚只存在了三十三天,刘豫的伪齐也只有八年时光,朱先生下此大力校证、辑补,是因为“此虽小史,所以不惮劳瘁,为之考订者,良以伪齐之事,今世可资借鉴,强邻狼吞于外……吾愿读此书者,潜神默会焉可也。”[12]朱希祖认为,自日寇建立伪政权以来,内则摇动民心,外则迷惑国际。正如北宋之时,金寇侵宋,封建张邦昌伪楚国、刘豫伪齐国一样,日寇建立伪满伪汪政权。朱希祖愤而撰成《伪楚录辑补》《伪齐录校补》,藉以揭露日寇之奸心,昭明二伪之逆迹,以警醒国人。一位有良心的历史学家的社会责任、历史担当呈现眼前。

呼唤民众觉悟,奋起保家卫国

在抗日战争的残酷岁月,朱希祖心系民族存亡国家安危,希冀通过保存史料,编纂国史激发民众的保种卫国的士气,强调国可亡,史不可亡。1939年1月,朱希祖拟撰由张继、吴稚晖等十三人联署提交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的《建立总档案库筹设国史馆议》中指出:“民族之所以悠久,国家之所以绵延,全赖国史为之魂魄。……盖吾族自有其历史,决不甘屈服于他族之下。是故亡史之罪,甚于亡国。亡国而国史不亡,则自有复国之日。……自古以来,灭人之国,必以其历史为先务,端由于此。……欲续历史,不可不设国史馆;欲保存史料,不可不设档案总库。”[13]表现了一位历史学家的敏锐和历史担当。

朱先生读到1943年1月7日重庆《大公报》社评《中国必收复台湾》时,感到“实足以代表全国人心,至为钦佩。”面对美国人主张将中国领土台湾划为托管地的谬论,该报认为应归还中国,可惜该文“历史部分材料太少,深恐不足以杜外人之争执,”一位历史学家的社会担当驱使他即刻动笔撰写了《中国最初经营台湾事略》一文,急送报社。《大公报》1月9日即为刊出,可见作者和报社态度之积极及朱先生史学积累之丰厚。但朱先生并未放下此事,于是又撰写了《补充中国最早经营台湾事略》长文刊于2月2日《大公报》上,文中列举郑和、林道乾、郑芝龙、颜思齐、郑成功等人发现、经营台湾之不易,称赞他们“实为吾中国立不朽之大业者也。”[14]中国人是最早发现、经营、治理台湾的,无可辩驳地论证了台湾是中国领土。值得指出的是朱先生此时身体常出状况,不断住院出院,病体虚弱、病情缠绵的境况下顽强为文的。这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

朱希祖一贯关心国家领土问题,早在1922年,有鉴于“葡萄牙人自清光绪十三年与吾国缔结条约以来,常不遵守约章,侵略我国土,杀戮我国民,剥夺我主权,蔑视我人种,横暴无道,至今日而尤烈。”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朱先生愤而撰《葡萄牙人背约侵略我国土杀戮我国民拟废约收回澳门意见书》,历数葡人割据澳门之略史,葡人种种恶行;列举废约收回澳门之理由等,认为我国人宜群起向政府请愿。同时,呼吁:“我国民宜群起驱除,以完我疆土,保我民命。……”朱先生看到政府的无能,寄希望于人民“吾国民宜速奋起,以为外交当局之后盾。”[15]

此外,朱希祖有关祖国边疆史地的研究,如《后金国汗姓氏考》《大金国志跋》《西夏史籍考》《云南濮族考》等,涉及祖国的东北、西北、西南各地。他从民族源流、姓氏演变、政治、经济、语言、风俗、地理、国防等方面,以充分的史料说明这些地方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为巩固边防、保卫家园提供依据。

家国永在心中

朱希祖自小熟读经典,传统文化修养深厚,“家”“国”“祖宗”“乡里”等概念根植于心。幼年时长辈赐其诗:“努力诗书正少年,愿伊早着祖生鞭。勉为大器成松柏,期望深心画里传。”希望他能像晋人祖逖,幼有报国大志,闻鸡起舞,常欲光复中原一样,努力诗书,奋发有为。朱希祖,字逖先,名字谨遵此意,一生爱家、爱乡、爱国。所以,只要他不与家人同住,即以书信关照,来往家信编有号码,其他信件则无。几天接不到家信他会焦躁恍惚:“下午因家信及各处信不来,心甚忧念,不能读书,用心恍惚,迷离半日。”

由家及乡,朱希祖对故乡文献及先贤敬爱有加,他收藏有海盐文献三百余种,但担心其散佚,致信张元济:“希祖久蓄此意,以为吾二家所藏邑先哲遗著,凡未刻稿本及已刻少见之本,均当互相借抄,俾多留一分,或可不致散佚。”张元济积极响应:“借书互抄,昔人尝行之,况为保全故乡文献之事,弟极愿遵办。……乡贤遗著,断不可交臂失之也。”于是大量的互借、互抄、互相赠送持续多年。朱希祖崇敬家乡先贤彭孙贻,欲将其著述刊刻,惠及后人,并自担其责,在1921年10月2日致同乡张元济函称:“彭茗斋先生著述宏富,学问高出于羡门先生之上,宜将其全集汇齐集资刊刻,亦邑后学之责任无可旁贷者也。……”朱张二人不谋而合,积极进行,互通有无,相互赠书、借抄,甚至不惜高价购求相关资料。1924年2月,朱希祖以十五块大洋从北京文英阁购得《茗斋诗初集》,颇为感慨“文英阁每逢海盐人著作,价必特别高,亦无办法也。”[16]他们辛苦搜求、整理十几年,终于在1934年12月《茗斋集》得以面世,为故乡的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朱希祖浏览文献、报刊,看到有关家乡海盐的消息,就会抄录下来,“且有海盐故事一条,录于下。”“本日海盐为敌机轰炸,毁屋二百余间。” ……《朱希祖日记》中在在可见。

1931年9月,蓄谋已久的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在蒋介石不抵抗政策下,很快东北三省沦于敌手,国破山河在,到处为家不是家。一个有良知的历史学家,其历史责任与担当永在心间。1932年暑假后,朱希祖就任广州中山大学史学系主任,一路之上所过之处,无不引起他的感慨:“过明太祖孝陵,……太祖破纳哈出,平定东北,丰功伟烈,实可钦佩。今则不战而将东北三省之地拱手纳于异族,诚对明祖有愧矣。”“过吴淞口,遥望炮台及附近吴淞镇,败瓦颓垣,凄惨满目,此间与日本战事最烈,炮台多平毁,吴淞全镇战时无人烟,死者在颓墙破壁间臭腐,无人收拾,可谓残惨矣。”赋诗四首以记:《过吴淞口》:悲歌兵燹动牢愁,大沽吴淞竟等俦。击楫乘风起壮舞,一声汽笛浦江秋。《过舟山群岛》:觥觥监国建行朝,水殿君臣蹟未遥。不谓胜朝夸舵手,竟将脔禁替人标。《过台湾海峡》:延平从此辟天荒,杀尽红毛志未央。二百年来陈迹渺,台澎何惜属他邦。《过香港》:和约未成先割土,弹丸小岛不须论。岂知地险倾天下,锁钥南洋竟莫论。

时时处处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忧国忧民,无时或忘。朱希祖到了广州之后,时常阅报,关心时事,而看到的多是坏消息:“九时阅报,知冷口又失,长城及滦东均危,平津又受警,心甚忧之。”“阅报知滦东危急,喜峰口似亦不守,北平颇不能保,心甚忧之。”“阅报知秦皇岛不守,滦东将全失,心甚忧惶。”[17]

1934年2月,朱希祖离广州赴南京出任中央大学史学系主任,兼任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委员,考察古迹。面对六朝陵墓,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总离不开一个历史学家的本分。到玄武湖朱希祖写下七律:“习战昆明得胜谋,江山半壁不须愁。金陵王气绵千载,玄武余威压五洲。夕照台城萦蔓草,晚烟钟阜锁灵楸。渔歌亦识兴亡恨,横海楼船与共仇。”游莫愁湖,他写下七律:“美人名将两茫茫,渺渺愁余水一方。有限江山思猛士,无多岁月惜芳芗。天留故国心猶壮,月照高楼夜未央。珍重流光寻盛事,莫教空对郁金堂。”

当朱希祖看到1934年11月28日《中国日报》上载有关于“我国官僚在汇丰存款者:二千万元以上者五人,一千五百万元以上者二十人,一千万元以上者一百三十人,连百万数十万各户一并计算,则其数字实可惊人”的消息时,惊呼“此皆吾国民脂民膏,搜刮敲剥,以致农村破产,聚而存之外国银行,……吾国官僚富翁之可杀如是。”当晚,即与在财政部任职的大儿子朱偰谈论吾国现在财政状况,得知“前年政府收入约九万一千八百万,而盐税占一万八千万;军费、债费支出占百分之九十八,而政费占百分之二,教育费不及百分之一,此中央财政之大略也。……”[18]此后,连日查阅《中国当前的财政问题》《中国经济问题》《岁计年鉴》《世界年鉴》《日本年鉴》《国际政治经济一览》等,研究中国与他国的经济状况,这不是一个历史学家的研究范围,但是一个历史学家关心国家命运的具体表现。

进入全面抗战时期情况更糟,据朱希祖1938年11月10日的日记记载:“上午倞儿军事训练完毕,由巴县永兴乡回寓,畅谈军训情形,有名无实,军界贪污,凡百设备皆事虚报克扣。如此治军,焉得而不败,所谓上下相蒙,无道揆法,守贼民兴,丧无日矣。……学校腐败,百孔千疮,无可疗治,国家用人行政若此,亦焉得而不败?”[19]于是,朱希祖将现实与古训相对比,“搜辑《论语》孔子论政二十余条,而以‘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一条为纲领。孔子以‘民信之矣为政治根本条件,诚为扼要之谈。孔子言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大学》言‘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正心,皆为万世不可易之理。今最高当局宠任其妻管理航空事务,所购飞机千架中不过二百五六十架可用,皆购旧而且坏之廉价飞机,漆新充数而以重价报,空战失败皆由于此。历年来航空奖券、航空捐为数甚巨,蒋氏五十寿辰,各省各界所献飞机约百架左右,大都将原有飞机漆成所献省名,字型大小,轮流替换,款多中饱(口碑载道,说者甚多,航空人员言之尤凿凿有据,最后闻褚慧僧、吴祥麟亦言此。)孔祥熙贪污尤甚,其僚婿也,而拔为财政总长、行政院长……战前受外商贿赂,如纸烟捐外商捐轻而中国商捐反重(二儿在山东烟草改良场聆烟商所言确实有据)。上海战事起,则又留难各商所进外货,任意勒索乃得放行。有若干商人因措资不及不能提货,往往数十万金之货沦于敌手,盖勒索必须现款,而银行限制提款,五六七万,十余万巨款一时不能集齐,则货全部不准提出,而终归敌手(褚慧僧在上海身受且目击)。各省农民搜刮一空,农村破产,四川尤甚,赋税预征至八九十年。重庆大都会商业为全省之冠,而街衢日有饿毙者,乡间尤多,十岁左右儿童即荷重物谋生,而战事节节失利,强牵壮丁当兵,长绳连系数十人如驱重囚过乡市者,日有数起。平日逼民不能聊生,临难责民以爱国。吾所书者不过千百中之一例,如此而欲民信任政府,舍身卫国,何可得哉?《左传》云:‘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最高当局不能正以齐家治国,使民不信,民与汝偕亡,何爱乎国?……古旧亲戚满朝,国欲治可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其此之谓乎?……”[20]

朱希祖先生认为,“古者立言,皆出于不得已,所以救生民,非以求闻达;所以抒悲悯,非以供娱乐;所以明学术,非以矜技艺;故观其文,即可以知其学。”[21]我们读来岂不是朱先生自己的写照?

注释:

①本文整理自郭建荣在2019年11月3日《纪念朱希祖先生诞辰14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报告.

参考文献:

[1][3][4][6][9][12][13][15][21]朱希祖. 朱希祖文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40,406,347,132,353,370,366,173-174,24,36.

[2]海盐县政协学习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文史大家朱希祖[M]. 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2:136.

[5][7][8][10][11][17]朱希祖.朱希祖日记·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2:353,375,408,376,378,383,150,154,251.

[14]朱希祖.中国最初经营台湾事略[N].大公报(重庆版),1943-01-09.

[16]朱元春,朱元智,朱元曙. 朱希祖朱偰父子与故乡海盐[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 2013:299,300,287,288.

[18][19][20]朱希祖.朱希祖日记·中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2:521,947,950.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校史馆)

[责任编辑:于洋]

猜你喜欢
朱先生
“白鹿精魂”的人格化形象及时代意义
“码字”的朱先生
追忆朱端钧先生最后的岁月
千年的回归:孔子人物形象的再现
白鹿原人物形象塑造及意义分析
朱家的故事
悼朱光潜先生
传统文化的守望者
老先生扮演病人为哪般
伟大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