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灰笼暖袖先知

2021-03-10 10:08郑学富
中国收藏 2021年2期
关键词:铜丝隋炀帝

郑学富

清雍正 黑漆描金山水楼阁图手炉故宫博物院藏

前段时间,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经历了多年未遇的寒冷天气,北京更是迎来了1966年以来的最低温。虽然北方室内供有暖气,但这样的天气还是让很多人叫苦不迭。而在古代,人们都用什么方式取暖御寒呢?

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清雍正黑漆描金山水楼阁图手炉。该手炉通高14厘米、长18.4厘米、宽12.9厘米。手炉呈不规则却十分对称的长圆形,提梁弯曲的形状与炉身的造型相协调。炉身四面开光,两两相对。开光内黑漆地,其上以金漆描绘不同的山水图景。画面构图讲究、布局疏朗,远山近石、亭台楼榭、草木飞鸟都描绘得细致入微,宛如一幅工笔画,风光旖旎的山水图虽浓缩于方寸之间,却透露出飘渺深远的意境。开光外之边饰则用描金彩漆的技法描绘缠枝花卉纹。口沿内挂铜胆。盖面为铜丝编结而成的密网,用以通风换气。底心有一圆孔用以散热。

手炉是古代宫廷和民间普遍使用的一种取暖工具,因可以捧在手上,笼进袖内,故名“手炉”或“袖炉”。我国手炉起源历史悠久,相传隋炀帝沿运河南巡,在数九寒冬时节来到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县令为讨好皇帝,与民间铜匠连夜设计制作一小铜炉,内置火炭,呈献隋炀帝取暖。隋炀帝顿觉暖意,即兴命名为“手炉”。

中唐时期,手炉已成为官宦人家的取暖之物。至北宋年间,手炉已广泛融入民间生活。明清时期,手炉制作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涌现出大批名家巧匠。晚明浙江嘉兴名匠张鸣岐制作的手炉被称为“张炉”,堪称瑰宝,驰名大江南北。尤其是清代,手炉成为皇家御用品,制作工艺多姿多彩,材质增添了漆器、珐琅等品种,精湛绝伦、格调高雅。

明清时期名家制作的手炉融雕、镂、刻、镶、磨等工艺于一身,汇诗、书、画、印于一器,既是取暖器物,又是把玩的工艺品,有着较高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收藏价值。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里多有对手炉的描写。《金瓶梅》第六十八回写道,爱月儿“一手拿着铜丝火笼儿,内烧着沉速香饼儿,将袖口笼着熏热身上”。文中的“铜丝火笼儿”即手炉。《红楼梦》第六回,写刘姥姥进大观园,历经周折见到王熙凤。王熙凤“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红楼梦》第八回也写道:“可巧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乾隆皇帝在题画诗中也曾写道:“眷信侵寻槛外梅,倚吟秉烛共徘徊。轻寒不入深庭院,女伴携炉得得来。”诗中提到的“炉”就是手炉。清代学者张劭《手炉》诗曰:“松灰笼暖袖先知,银叶香飘篆一丝。顶伴梅花平出网,展环竹节卧生枝。不愁冻玉棋难捻,且喜元霜笔易持。纵使诗家寒到骨,阳春腕底已生姿。”

民国时期,随着新式取暖工具的出现,手炉制作的形状和纹饰趋于单一化,并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

猜你喜欢
铜丝隋炀帝
唐人评价隋炀帝对后世的作用与影响
隋炀帝爱玩“假招子”
HNO3和Cu反应实验再改进
隋朝末年的“奇人”宇文化及
见证电流
隋朝“江都之变”风云
厦门破获“黄土换铜丝”诈骗案
铜在氯气中燃烧实验的创新设计
李渊起义
修复CPU折断的引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