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马鸡家鸡代孵及育雏技术

2021-03-13 05:49
中国畜禽种业 2021年2期
关键词:剥壳雏鸟饲养员

(太原动物园 030009)

褐马鸡是我国一类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易危”鸟类。家鸡代孵是实现褐马鸡扩大其人工种群数量的一种途径(图1、图2),是保护褐马鸡使其免于灭绝的有效措施。

1 成鸟饲养情况

褐马鸡笼舍包括内舍和外活动场,最小规格内舍为5m×2m×3m(长×宽×高),外活动场5m×3m×3m。内舍放置人工巢,巢箱80cm×40cm×60cm,中间开一个小门,供雌鸟进出。内舍和外活动场为水泥地面,外活动场中间设置2m×1m×5cm(长×宽×深)沙坑,供褐马鸡沙浴。外活动笼顶一半铺设遮阳竹片为褐马鸡遮阳避雨。褐马鸡成鸟每日上午下午各喂一次,投喂颗粒料,蔬菜,水果,熟鸡蛋,面包虫,小米、麦子、高粱等谷物饲料,自由采食。为了保证褐马鸡繁殖期间营养均衡,繁殖前期和繁殖期要加强蛋白质饲料及多种维生素的投喂,如补充熟鸡蛋、面包虫、VB1、VB2、VA、VD等。

2 繁殖

2020 年褐马鸡成鸟的首次产卵时间为4 月9 日,最后一次产卵时间是6 月30 日。全年共产卵139 枚,5 月上旬达到产卵最高峰。天气温度过高可能会终止精子的生产,据统计,2020年5 月26 日以后褐马鸡产的卵都不受精。个别褐马鸡有啄卵行为,主要是雄性褐马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人为干扰、营养缺乏、雌雄不和有关。为避免啄卵,应尽量在卵被啄破前拿走,同时给人工巢放置假卵,褐马鸡仍然啄卵,效果不是很理想。将卵拿走可诱使雌鸟多产几窝卵,使产卵量达到最大,饲养员在每天清扫时检查笼舍里面是否产卵,及时捡卵,以免卵破裂。

收卵后用软布将卵表面的污物粪便擦掉,不好去除的污物用刷子轻擦,注意不要破坏卵壳。然后将所有种卵进行详细编号,记录产蛋时间、蛋径、蛋重、笼舍编号等信息,以避免近亲繁殖,或进行有目的的杂交和近交,便于试验用褐马鸡遗传谱系的建立与分析。鸡胚的发育温度是21℃,超过此温度胚胎就会发育,容易导致胚胎早期死亡。褐马鸡卵建议保存温度在15~20℃,保存湿度在70%~80%,入孵前卵应该大头朝上或者横放保存。卵越新鲜,孵化率越高,一般以保存7d 以内为好,超过7d 孵化率会下降。

笼养褐马鸡卵受精率低有很多原因:有的配对褐马鸡一两年内没有产受精卵,这种情况要进行重新配对;有的褐马鸡两雌一雄同笼饲养也会使受精率降低,褐马鸡雌雄比最优为1∶1,这样不但能保证受精率,还能保证后期物种谱系的真实性和孵化育种研究的可靠性;其他因素如环境,应激,营养,疾病,近亲繁殖及其他遗传缺陷等,也会使褐马鸡产生无精卵。

3 孵化

禽类的繁殖有自然孵化法(亲鸟孵化)、代孵法(家禽代孵)和人工孵化法(人工机器孵化)。最简单的方式是让褐马鸡亲鸟孵化,这种方式出雏率也高,也不用另行购买孵化设备和育雏设施,亲鸟孵化随后进行的育雏有利于增进配对的雌雄鸟之间的亲和力,并可能提高未来的繁殖率。但是太原动物园的褐马鸡产卵不孵卵,究其原因可能是人为干扰因素过多,饲养密度过大。饲养员的日常工作给褐马鸡孵化造成高频率的干扰,为了减少对褐马鸡的干扰,要求由同一个饲养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饲养工作。2019 年尝试在褐马鸡相邻的笼舍之间设置视觉遮挡,用竹帘挡住,让相邻笼舍的褐马鸡互相看不见,褐马鸡仍没有孵卵行为。在以后的工作中饲养人员会不断研究解决雌性褐马鸡亲鸟孵卵的难题,继续改进褐马鸡的饲养环境,让褐马鸡有正常的繁殖行为。

亲鸟不孵化,电力供应不稳定,用家鸡代孵是最合适的方法。太原动物园的褐马鸡采用家鸡代孵的方式。为了避免引入疾病,太原动物园每年繁殖50 只左右的家鸡为褐马鸡繁殖做准备,选育出具有优良孵化品质的鸡,以便褐马鸡每产一窝卵时至少有一只母鸡能抱窝。但今年褐马鸡产了很多卵之后,家鸡仍然没有抱窝行为,只能从附近的村民购买抱窝鸡。明年采取用设备来控制家鸡的光照时间,给家鸡多建几个巢等方式为家鸡创造良好的环境,促使其产卵和孵化行为与褐马鸡同步。家鸡的孵化期为21d,褐马鸡的孵化期为26~27d,可以将家鸡的孵化期延长,但要密切注意家鸡的行为和身体状况,防止弃巢,以及孵化时间过长影响家鸡健康。

抱窝母鸡建议选乌骨鸡,乌骨鸡孵窝过程中抗外界干扰能力强,年龄大一些的有经验的母鸡,孵化品质更好。选好抱窝母鸡后,巢要安置在不易受惊的地方,饲料和水放在巢的附近,饲养员进出操作时动作要轻微敏捷,避免母鸡受惊吓。种卵放入温水中洗干净后用1/1000 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5min,室温晾干后入孵,并在卵上标记入孵时间。开裂和破损的卵要进行修补,在破损部粘一块医用胶布,修补的范围限制在破损部分,粘的面积过大会因密封而影响气体交换,使胚胎窒息。如果破孔较大,病菌可能已经侵入卵,使卵受到污染,发生腐败,出雏率大大降低,为了防止感染其他卵,破损严重的卵不进行入孵,同时如果发现胚胎死亡,有异味等情况,应立即将其从巢中拿出。

4 出雏

褐马鸡卵孵化至26~27d 左右开始听到鸣叫声,鸣叫声由弱到强,直至出壳,破壳时先看到钝端出现裂纹,呈梅花形或具不规则形状,然后经过大约30h 左右的“休息”再沿逆时针方向(也有顺时针方向的)叨开,然后猛一使劲,头部先出,然后翅、体部,最后爪、腿、尾部出壳[1]。

胎位异常,雏鸟被蛋壳膜粘住,雏鸟体弱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引起雏鸟啄壳后仍无法出壳。声音的强弱能反映雏鸟的体力状况,如果叫声减少,活动减弱,可能是弱雏无法出壳。如果卵在啄孔后48h 雏鸟仍没有出壳,就要考虑剥壳助产。此时则要检查破口是否在正确的位置,即是否在卵较大一端,注意观察,卵壳内膜是否已经变干,粘住了雏鸟,妨碍了出壳过程。根据情况,不同程度的剥壳助产。通常情况下剥壳是在卵钝端1/3 处剥去1 小块,不要破坏壳内膜和血管,找到雏鸟喙的位置,将喙拉出来,脖子伸展,露出鼻孔进行呼吸。慢慢地剥壳,尽量让雏鸟自己出壳,不到万不得已决不可轻易剥壳,如果壳膜粘住雏鸟,用无菌水或生理盐水沾湿壳膜,将雏鸟解脱出来。

5 育雏

水:褐马鸡雏鸟出壳24h 后应饮用清洁的凉白开,前3d饮水可加入5%左右葡萄糖,3d 后改为0.01%~0.05%高锰酸钾水,高锰酸钾水每天现用现配,且浓度不能高于0.06%~0.1%,否则会刺激雏鸟消化道而降低其采食量。2 周后饲喂经过晾晒的清洁自来水,保证充足清洁饮水,防止雏鸟脱水。

温度:雏鸟14 日龄内,由于雏鸟体温调节机能较弱,故育雏期的半个月控制温度的变化是育雏的关键。前5d 温度保持在32℃左右,以后随日龄增长而下降[2]。白天打开内室的窗户通风换气,晚上关闭窗户,同时打开电暖器。两周后可将内室与外活动场的门打开,让雏鸟自由出入。如天气突然降温或阴雨天时,饲养员要将雏鸟赶回室内,关好门窗,必要时在内室打开电暖器让雏鸡免受恶劣天气的影响。2 月龄以上的雏鸟基本上能适应外界气温,只需注意夜间保温。

食物:褐马鸡为早成鸟,羽毛干燥后有啄食行为,饲喂正大雏鸡全价禽颗粒料,面包虫等。1~4 周龄雏鸟需要每日饲喂6 次,饲养1~2 月龄后转至育成阶段,随着日龄增加每日饲喂次数逐渐减少,投食量增加,16 周后每日饲喂2 次[3]。雏鸟饲料的变化要由一种到几种,由少到多,避免因饲料变更产生不良反应[4]。育雏期间食物缺乏和营养不良会造成笼养褐马鸡雏鸟成活率低。雏鸟翅膀和骨骼快速发展,对矿物质需求量很大,饲料中钙浓度太低会使雏鸟发生代谢性骨病。雏鸟和义亲一起进食,面包虫等高蛋白饲料被义亲吃掉,会造成雏鸟营养不良,使雏鸟体质太弱,引起雏鸟死亡。

护理:代孵义亲常常携带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鸡痘病毒、球虫、组织滴虫、羽虱、鸡绦虫等病原微生物[5],使雏鸟感染。褐马鸡雏鸟常见疾病主要有啄食癖,体外寄生虫,腿部疾病,霉菌病等。为提高雏鸟成活率,在育雏期间要加强防疫和疾病防治工作,严防传染病的发生。结合褐马鸡的体质和习性,本园兽医院总结出一套较为完整的褐马鸡疫病防治体系,极大程度上避免和控制了疫情的发生和扩散。严格遵守本园兽医院制定的免疫接种程序,在接种疫苗时,尽量选择在凉爽的清晨,高温捕捉雏鸟容易引起热应激。每天做好笼舍、食盆、水槽等的清洁、消毒工作以及各种预防药品的投喂工作,防病于未然。

6 小结

家鸡代孵不需要专业的育雏设备,家鸡照顾雏鸟,也降低了饲养员育雏工作的难度。今年褐马鸡出雏率没有往年高,原因有两点:(1)由于疫情的影响,抱窝鸡难找,数量有限,卵入孵前放置时间过长,造成孵化率下降。(2)抱窝母鸡干扰因素过多,受惊容易使母鸡弃卵,在进行照卵等工作时,一只抱窝母鸡受惊弃卵2d,造成12 枚卵胚胎全部死亡。家鸡代孵还有许多技术上的问题有待探讨,为提高褐马鸡家鸡代孵技术,应积极发现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孵化方案。

猜你喜欢
剥壳雏鸟饲养员
Task 1
虾类剥壳机专利技术综述
Task 1 本刊试题研究中心
龙眼柔性对辊剥壳机的设计与试验
快乐的饲养员
水中放牛
被“捧杀”的雏鸟
我和饲养员的故事
当唯一的雏鸟离巢单飞
怎样煮出易剥壳的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