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林西模式”

2021-03-13 06:49林西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调研组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服务队志愿志愿者

林西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调研组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创新之举、战略之举。作为自治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首批试点之一,林西县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创新方式方法,广泛开展系列主题文明实践活动,全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提升。为全面总结我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中的具体做法及经验启示,林西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成调研组以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参加志愿服务等方式方法,对林西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林西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具体做法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林西县始终坚持见微知著,直面问题,不断整改完善,持续推动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向纵深发展、在基层开花结果。

(一)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体系,实现提质增效

林西县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已有一定基础,但由于隶属不同部门,一方面出现了可利用资源空置的问题,一方面产生了使用上不兼容的现象。如果简单通过量上的增加来解决这一问题,又会造成建设上的重复。林西县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中,以科学统筹的方式对现有资源进行了整合盘活,让既有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提质增效的同时,也对需要加强的建设内容进行了强化。横向上,通过统筹整合、优化配置、盘活资源,林西县打通现有场所之间的使用壁垒,形成了全域性覆盖、多功能并存的文明实践阵地体系。纵向上,制定阵地建设“六有”标准(有阵地、有牌匾、有机构、有制度、有队伍、有内容),设立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体系。2018 年12 月19 日林西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全县9 个乡镇、2 个街道办事处共计11 个实践所、22 个示范站先后挂牌成立;到2019 年,全县114 个村(社区)全部挂牌成立实践站,县镇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格局初步形成。通过对各公共服务部门、基层组织、社会团体等进行功能整合,推动资源共享共建,促进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与深化改革、乡村振兴、基层党建、文明创建、文化惠民等工作充分融合,充分释放了文明实践“最大化效应”。同时,为加强爱党爱国教育,全县集中力量打造精品党建展馆8 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 个,作为全县干部群众提升党性修养、厚植爱党爱国情怀的思想阵地;对村级文化活动室、草原书屋等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着力建设“文化大院”“爱心驿站”,作为农区党员群众学习党的政策理论、志愿队伍开展服务的坚强阵地。

(二)强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队伍建设,推进志愿服务群众化

2020 年7 月,林西县大营子乡科技志愿服务队邀请北京航天恒丰科技有限公司刘森教授到和平村现场指导辣椒种植。

受限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林西县绝大部分地区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目前并不完善,县直志愿服务队既要兼顾本职工作又要从事志愿服务,无论人员力量还是精力时间都无法有效满足群众需求;乡镇村志愿服务队无论志愿者队伍的组织化程度还是志愿者数量都非常有限。究其原因,是农民参与志愿服务的动力不足,缺乏“人”的基础。通过认真调研,林西县在使用好“8+N”专业志愿服务队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协调更多部门和社会力量,发挥各自职能优势,与文明城市创建、文明单位创建等工作结合起来,拓宽志愿者选用渠道,有效增强了志愿服务组织力量。林西县各涉农部门、窗口服务行业、群团组织、文明单位主动对接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窗口服务单位均设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台”,在做好服务群众的规定动作的同时,结合实际设计并做好自选动作,组建志愿服务队,将服务项目延伸到农村、社区,服务群众更加精细化、人性化。为解决农村地区志愿服务基础薄弱的问题,林西县鼓励镇村党员干部带头组建本级志愿服务队和特色志愿服务组织,树立贴近农村基层实际的先进典型,对优秀志愿者、模范集体和个人进行宣传表彰,努力激活社会志愿者的内生动力,使群众成为文明实践的主体。

(三)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培训,提高志愿服务水平

现有“8+N”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尽管具备一定的从事志愿服务的专长和技能,却缺乏从事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必要素养。由于志愿者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人员,基本不了解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目标、内容和要求,难以分清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和传统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区别。特别是农村基层内生型志愿者,由于知识文化水平有限,系统化、专业化开展志愿服务能力严重不足。

林西县高度注重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的培养和锻造,结合群众性文明内蒙古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展、“六大创建”开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年度培训方案。一方面,依托精神文明教育基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等阵地资源,对志愿服务队伍开展政治素养、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知识、志愿服务技能内容“三位一体”培训,保障志愿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另一方面,针对志愿者的服务内容和服务需求,开展精准化的理论、政策、科技等技能培训,增强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积极协调县直专业志愿服务队与所、站服务队进行对接、交流,在业务技能方面进行培训指导,实现资源共用共享。通过以上带下,林西县志愿服务的总体水平得到全面提升,确保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化、规范化、常态化开展。

(四)广泛开展群众需求收集,实现供需精准对接

从林西县目前开展的各项志愿服务来看,由于各志愿服务队绝大部分是一种行政化的志愿服务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大多需要自上而下、自内而外地进行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容易产生供需错位、群众主动参与率低、受众面小等问题,其最后的结果往往直接表现为基层群众用脚投票,致使志愿服务无法持久。

为此,林西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常态化精准收集群众需求的工作机制。一是强化线上需求收集渠道。通过微信群、电子邮箱、县文明实践志愿活动平台、各级公众号和智慧林西APP 等方式进行收集。二是持续强化线下收集渠道。一方面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人流密集区设立需求征集信箱;另一方面通过制作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清单,交派驻村工作队、网格员、村干部发放收集。三是不断完善需求处理机制。由专人负责该项工作,明确流程,逐级调度解决。四是对接需求建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库。围绕群众需求收集情况,结合实际持续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活动项目库建设。目前,已入库项目达100 余个,其中,“玉米皮手工艺品制作”“王麻子广播站”项目在自治区、赤峰市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获奖。

二、做好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经验启示

(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进群众,让党的创新理论和方针政策走进基层,是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内容建设,不断强化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内涵。要把志愿服务与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创新理论结合起来,不能简单停留在“学雷锋、演节目、搞卫生”的层面。要把“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渗透到惠民服务、文化生活、情景体验、情感交流中去,让党的创新理论敲开群众的思想之“门”。要教育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引导群众辩证地看问题,增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做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凝聚起最广泛的共识,调动起最深层的力量,形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磅礴动力。要加强政策宣传,通过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提高农民懂政策的水平,把农村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纠纷消灭在萌芽时、化解在服务中。要注重优秀文化传承,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农民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理念,弘扬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推动移风易俗,将主流价值观融入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过程,营造文明和谐、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做到“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要与其他工作协调推进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实质,是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人的政治素养和思想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如果抛开这些,单纯做思想政治工作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作为一项战略之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应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大工程、大战略协调推进,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同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提供载体和平台,两者互为依托,相辅相成,互促共进。

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大背景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要与当地党委政府的主要工作和重点任务有机结合,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纳入发展、改革、稳定的总盘子,在党政部门形成自上而下的纵向合力,在社会形成各行各业全覆盖的横向合力。要最大限度地整合人力、物力、财力,更好地优化各类资源,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中,要将驻村工作队职能从单纯的经济扶贫向结合精神扶贫转变,用好驻村干部这支队伍,真正落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中,要将乡风文明作为乡村建设的灵魂,以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生产生活为载体实施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为乡村振兴铸魂。只有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才能有“形”有“神”,神形兼备,才能受到群众欢迎。

(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要注重群众参与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既是为了群众,也要依靠群众。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关于扎实推进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通知》强调,要着力吸引群众积极参与。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激活广大基层群众的内生动力,使基层农民群众成为文明实践的主体。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当地“五老”人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军人、老党员、老劳模)作用,深入挖掘“百姓名嘴”、“乡土名人”、致富能手、产业带头人等乡土人才,培育本土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培树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先进典型,努力让群众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体。另一方面,要研究常态化联系群众的方式方法,拓宽与群众的联系沟通渠道,有针对性地回应群众诉求,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想群众之所想、忧群众之所忧、应群众之所盼。要及时总结群众邻里互助、守望相助等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创新做法,推而广之。

(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要完善工作机制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好,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归纳总结,持续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实践的规范性。一要建立项目推进机制,坚持资源下沉,强化系统思维,将“群众要什么”与“我们有什么”有机结合起来,灵活设计服务项目,让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勤于参与,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对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清单实行动态管理,对效果不佳、群众不认可的项目,进行整改或撤销。二要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对新时代文明实践重点工作加强财力投入,保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基础设施充足、宣传阵地充分、服务人才充沛;各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的同时,还要拓宽财力支持路径,鼓励和支持更多的民间机构、企业及个人等积极参与捐赠,确保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三要建立关怀激励机制。制定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关怀礼遇志愿者,打造“保障+ 激励”型的志愿服务体系;加强人文关怀,开展志愿者论坛等活动,充分调动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四要建立长效跟踪机制。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进行规范、管理、引导和监督,保证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分析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把握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开展情况以及群众的反响,研究解决有关问题;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督查考核机制,将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对推进落实情况进行督查指导。

猜你喜欢
服务队志愿志愿者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江苏省射阳县的“书法拥军志愿服务队”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自愿服务队忙到点上了!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