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切入点,开展高效文本细读

2021-03-15 07:08刘云峰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文本细读切入点初中语文

刘云峰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文本教学。文本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如何进行有效的文本教学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已成为当下每一名语文教师研究的热点课题。为此,教师可采取文本细读的方法,即找准最佳的切入点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带领学生厘清作者的创作思路和写作意图,并通过解读文本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以使学生能够提升语文阅读水平。文章结合教学实例,从“标题切入”“结构切入”“留白切入”和“情感切入”四个方面探讨了开展高效文本细读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文本细读;切入点;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07-0014-02

文本细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挖掘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作意图,给学生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想,进而树立正确的思想态度和价值观。如今,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几乎是面面俱到。实际上这并不利于学生进行理解,也容易浪费大量的教学时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找准文本细读的切入点,并带领学生一起去探索和学习。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学有所得。

一、标题切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文章的标题犹如文本的眼睛。可以说标题是文本的点睛之笔,其中往往蕴含着十分重要的信息。所谓“题好一半文”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在进行文本细读教学时,可以以文本的标题为切入点,带领学生感知全文,并顺势对整个文本进行解读。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经过作者精心设计的标题的内涵,以迅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比如教学林海音的《窃读记》这篇散文的时候,教师就先在黑板上写下课题——窃读记。然后让学生思考:“由这一课题能够联想到什么?”学生在未看文章的情况下纷纷开始猜测其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其中有部分学生想到了“凿壁偷光”这一故事,认为这篇文章应该和它差不多,主要是要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性。接着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要‘窃读呢?作者是因为经济拮据读不起书,还是有其他不可告人的秘密?”学生又陷入了沉思,心中有一团团疑惑,想要迫切地从文章中寻找答案。最后再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从中寻找线索。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很快就被激发了。这种利用标题设置悬念的方式十分引人注意。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获知,以标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对作者的创作目的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知,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跟随着教师的引导顺利地步入文本探究当中。当然,除了可以利用标题切入之外,还可以利用关键词或关键句切入,它们都可以由点及面地培养学生统观全局的阅读观念。

二、结构切入,洞察作者的写作思路

文章结构是文章的外部组织形式,鲜明地反映了作者的创作思路。它与作者的整体构思、审美情趣等紧密相连。每一名作者在创作文章时,都要基于一个完整的框架结构去组织语言。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文本的结构入手,拨开文本复杂的外衣去探究其深层内涵。

学生在自主阅读了《窃读记》之后发现,此文主要描写了作者放学后急匆匆赶往书店,藏身于众多顾客中偷偷地读书,直到晚上才依依不舍离开的故事。“那么作者是怎样‘窃读的呢?具体的经过是怎样的?”这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去洞察作者的写作思路。于是,学生开始重点探究作者“窃读”的过程。他们发现作者当时的确是因为买不起书才去“窃读”的。作者叙述了两次“窃读”的经历。第一次是“窃读”时被老板发现。老板直接不耐烦地问:“你到底买不买?”作者只能羞愧地低声说:“看看都不行吗?”这换来了老板的一句:“不是一回了!”作者感到无地自容,又十分委屈,因为当时的她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作者所写的第二次“窃读”经历跟第一次完全不同。这一次,她没有想到自己会得到一个好心店员的理解,还给她主动提供了书本。当学生复述出作者的“窃读”经历之后,教师继续引导:“如果作者仅写了这两次‘窃读经历中的一次,可能文章就没有那么有趣、动人了。作者很聪明地采用了一种写作手法,使文章读起来十分动人,相当有趣。你们知道是哪种手法吗?”学生统一回答:“对比!”教师小结:“是的,作者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将第一次‘窃读经历与第二次‘窃读经历相对比、把读书和吃饭相对比,从而真真切切地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呢?”学生顿时领悟了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文学知识的渴望。

在借助结构切入的时候,教师要提醒学生紧紧抓住文本的线索,因为文本的线索就犹如一根绳索,把文章的主要内容串联了起来。从线索入手,顺藤摸瓜,学生自然而然就能领悟文章的主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也就是说,教师如果能够带领学生厘清作者的创作思路,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分析结构最好交由学生自己去做,因为通过自主分析文章结构,学生能够更好地激活自身的情感,切身体会到作者的创作目的。

三、留白切入,深入把握文本内涵

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学生要能够有效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指导学生准确抓住文本的核心内容,才能够让他们把握住文本的内涵。作者主要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在某些文学作品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内容上的空白,这些空白的出现并非作者的疏忽,而是其有意为之。只有理解这些空白所含的弦外之音,学生才能顺利地与作者展开深层次的对话。

在《窃读记》的最后,作者并没有直接揭示主题,也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用一句话结尾——“记住,你是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更是在爱里长大的!”这里作者采用了留白的手法,没有直接道明中心思想,留出了空间供读者思考。所以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要以这句话结尾?为什么作者不直接说明自己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及对好心店员的感激?”学生纷纷转换立场,结合作者当时的经历和情感进行思考。学生发现这样写很有思想的力量。这种力量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首先是把“窃读”曾经引起的对人类的“仇恨”转化为“爱”。作者讨厌书店老板对她的轻视和嘲笑,她又感动于暖心店员的善举。其次是用“爱”来消解仇恨,作为长大的表现。作者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爱”具有深刻的内涵。最后是这样写和前面看似闲笔的“吃花生米”,巧妙地构成了有机的联系,使结构完整、有序。到这里,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自主思考下,准确地把握住了文章的主旨内涵。

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本的空白点,并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来填补这片空白。在对文本进行二次创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探究文本的细处,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感悟作者想要借助文章来反映的社会现实。对于作者来说,在创作时进行适当的留白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文本中的留白,教师一定要带领学生认真去分析,以抓住文本的精髓。

四、情感切入,引发学生思想共鸣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符号。在创作的过程中,作者或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或将自己的情感以比较含蓄的方式展现出来。那么,在文本细读活动中,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有效挖掘出文本中的语言文字与作者情感的结合点,以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

《窃读记》这篇文章语言质朴、情感真挚。作者通过简洁朴素的叙述表达了自己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暖意的感激。在有效利用以上三个切入点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最后的情感切入来升华学生的读后体验,让他们联想在实际生活中遇到过的令自己感到十分温暖的小事,并说一说这些小事给自己的人生背景墙染上了哪些不同的色彩,或者对自己的思想态度和价值观产生了哪些影响等。可以让学生主动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和同伴们自由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样的方式能使学生深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更好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可以说,作者的情感向来都是教师和学生需要仔细品味、反复探讨的。将情感作为文本细读的切入点是十分有必要的。它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习平台,让学生直接和作者进行沟通,慢慢地去体会作者的情感,进而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教师可有效借助情感切入使学生对文本细读产生强烈的兴趣。

总而言之,在初中阶段开展文本细读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并启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以实现有效的阅读,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文本细读切入点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找寻“切入点”,巧解“数学题”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例举高中数学解题切入点的找寻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
选好切入点新闻报道才有鲜活性
小切入大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