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2021-03-15 06:10郭秀清
鄱阳湖学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高质量发展

郭秀清

[摘 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高质量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方面,而且体现在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等各方面。生态环境领域必须依据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要通过制度引导、激励和倒逼,实现发展模式绿色转型,创造高质量发展的公平市场环境,维护人民环境权益和社会和谐稳定。同时,要通过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推动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关键词]十九届五中全会;“十四五”时期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保护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就是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十四五”时期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之一。我们必须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实现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开启美丽中国建设新征程。

一、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维度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①所谓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可见,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维度。其中,绿色发展理念既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和理论基础,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价值追求,与高质量发展相伴相生。

(一)绿色发展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多方面需求。在新发展阶段,美好生活内涵更加丰富。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生存发展的必需品,更是人们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权重将不断提高。但过去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直接影响百姓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虽然自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尤其是打响污染攻坚战,短短几年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生态环境的改善程度距离高质量发展要求、距离老百姓对优质生态产品的期盼、距离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包括生态环境保护依然任重道远。这是因为新发展阶段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仍处于高位,最突出的是“三个没有根本改变”,即:“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者接近上限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环境事件多发频发的高风险态势没有根本改变。”①同时,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百姓生活的必需品越来越成为稀缺品甚至奢侈品,严重影响百姓生活。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②经济发展说到底是为了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而绿水青山乃是人民幸福生活最重要的生态基础,是能否达到高质量的核心标准之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是要把生态环境问题作为重大的民生问题,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持续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大力治理大气、水、土壤污染问题,切实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还老百姓以蓝天白云、绿水青山,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高质量发展与绿色发展密不可分、共生共存。发展是绿色的基础,绿色是发展的目标,也是高质量发展的结果。如果没有发展,没有财富的积累,就会捧着“绿色金饭碗讨饭吃”。反之,如果为了发展不惜竭泽而渔,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去获取一时的发展,那么这样的发展是难以持续的,更谈不上是高质量发展。所以说,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必须是绿色的,失去青山绿水的经济发展必然与高质量无涉。经济发展之绿色与高质量的这种共生共存关系,说明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维度和本质内涵。绿色发展的实质就是要实现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转变以往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传统生产力发展模式,让二者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和促进生产方式转变的关键性要素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求“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③实际上也就是在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保护好绿水青山,就是保护好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十四五”时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负荷脱钩,即经济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增强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濟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展望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④这个“四化”的实现过程,都内含着绿色化的要求。比如,新型工业化的特征之一就是“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①城镇化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让“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②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向就是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等等。二是使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其实质是使资源环境成为可持续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生态也是生产力,这就要求人们认识到自然的价值。自然界即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料和生态服务,是有价值的,而且这种价值随着大自然承载能力的逐渐饱和而显得更加珍贵。在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环境约束依然严峻。实现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保留更多的绿水青山,因为绿水青山本身就是生产力,就是财富。为此,需要转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排放牺牲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把绿水青山建设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

(三)绿色发展在新发展理念整体结构中居于某种关键纽结地位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引领和理论指南,这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其中任何一个部分都不可能脱离其他部分而独立存在。只有这五大理念相互贯通和融合,才能从整体上实现高质量发展。其中,绿色发展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居于某种关键纽结地位。“十四五”时期,我们更加强调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共享发展、开放发展,这些都内在地包含着绿色发展的要求。比如十八大以来,中国道路中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这就是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实现对传统现代化道路的超越。这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大创新,而现代化道路的创新又带来了其他领域的创新。又比如,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整体性、综合性,不仅涉及国内各地区,还与周边各国乃至整个世界密切相关。绿色发展即意味着适当协调和系统把握,减少不同区域、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促进协调发展。再比如,绿色发展注重的是更加环保、更加和谐,它会深刻影响一个地区的发展模式和幸福指数,显著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使共享发展成为有质量的发展。即便就开放而言,正像中国游客乐于游历世界各地的青山绿水一样,国际友人也大多愿意来华夏沃土欣赏中国的名山大川,绿色发展无疑有助于开放发展。

二、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③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新發展理念为引领,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因此,高质量发展不只是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更是各领域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实现的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就是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抓手,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导和倒逼作用,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通过制度引导和倒逼,推动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绿色低碳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但绿色低碳发展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完善的制度体系可以发挥重要的引导、激励和规范作用。因此,通过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并实现绿色转型,是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已逐渐形成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责任追究的全链条制度优势,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我们应充分发挥这种制度优势。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十四五”时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中的关键性指标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持续减少(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根本)好转,而系统推进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则是实现这些指标不断改善的适当切入点或‘战略抓手”。①因此,我们应该发挥好环境法律、制度和政策的引导和倒逼作用,在推进“十四五”时期“降低碳排放强度”“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生态文明建设重大任务的进程中,②一定要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有机结合,通过集成优化、协同发力,提升环境和低碳政策的多重效果。

其一,从源头防控来看,我国有“三线一单”、政策规划环评、项目环评等政策手段,这些手段着眼于中国生态资源的有效保护,从源头上形成空间规划管控、产业结构优化、项目准入等绿色低碳发展的组合措施,把资源配置到最能实现绿色发展的领域中去。

其二,从过程严防来看,我国已经建立了总量控制、排放许可、环境税费、排污权和碳交易、绿色金融、生态补偿机制等管制与经济手段,以及产品生态工业设计、环境标志产品认证、低碳产品认证、清洁生产强制审计等政策工具,这些手段工具能引导重点行业和基础设施的生态化改造,激发生态产品开发、环保产业等生态产业化的发展潜力,推动绿色生产与消费模式的形成。

其三,从后果严惩角度来看,近年来环境执法监管措施的倒逼作用正在显现,在不断加大对生态环境治理严格监管的基础上,引导企业采用绿色低碳生产方式。

(二)严格环境监管执法,为企业发展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

公平竞争是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环境监管执法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企业发展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环境监管体制的改革,环境监管敢于执法、勇于执法,坚持铁拳铁规治污。但也应看到,当前中国环境违法违规案件仍然高发频发,一些企业仍然存在违法排污、难以监管等突出环境问题。一些企业为大幅压缩成本,在环保方面投入甚少甚至根本不投入,而守法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必然会增加生产成本,在市场竞争中反而处于不利地位。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严重破坏市场竞争秩序,阻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环境监管执法,就是加大环保倒逼力度,净化市场环境,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一是环境监管运用综合手段要加大惩治力度。要采取限产限排、停产整治、停业关闭、行政拘留、查封扣押等行政手段,保持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高压态势,对违法企业进行惩处,防止“劣币驱逐良币”。二是要减少执法对守法合规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这种“有保有压”的做法,就是要树立守法企业受益、违法企业受损的绿色发展导向。引导相关企业通过改进工艺、提档升级、整合搬迁再入园,打造现代化、环保型企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三是环境监管应发挥对“散乱污”企业、落后产能的甄别和治理。对违法排污严重或治污设施不规范的企业应实施分类管理、分步管控。要按照达标排放要求,对产能利用水平较高的行业侧重治理提升,对产能利用水平较低的行业侧重关停并转,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行业提质增效。

(三)防范化解重大环境风险,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和社会和谐稳定

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是“十四五”时期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必须直面和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当前,中国生态环境事件多发频发的高风险态势仍然没有根本改变,重大生态环境安全风险仍然是威胁经济稳定发展、人民生态环境权益以及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十四五”期间,中国仍有大量高风险行业企业布局于沿江、沿河、沿海区域,某些制药、化工、造纸等行业仍潜藏着巨大的环境风险。尤其是长江、黄河、珠江等重点流域,大量工业企业沿江河而建,一旦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将对流域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危及经济社会发展、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甚至形成重大公共安全问题。因此,化解生态环境风险是确保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条件。第一,化解环境风险有助于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石。环境风险一旦爆发,往往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比如对于土壤、水体的严重污染等将导致生态退化,这无疑会加重经济发展的负担,增加经济大起大落的可能性,进而压缩经济成长的空间,最终降低经济发展的质量。化解环境风险就是为了保护经济发展的成果,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第二,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风险有助于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价值追求。生态环境风险一旦发生,必然会给部分群体利益带来严重危害,在缺乏正常渠道维护自身利益的情况下,利益受损者尤其是社会底层往往会酿成严重的环境群体性事件。有些环境群体性事件规模较大,甚至发生警民对峙、聚众围堵、冲击党政机关等行为,严重危害社会和谐稳定和公共安全。第三,防范生态环境风险为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有效的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是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高质量发展需要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当然也包括对环境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这就必须首先化解生态环境风险。长期以来,中国在环境资源配置方面还不够科学合理,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外部性等市场失灵现象不仅给生态环境领域带来了风险,其弊端也通过各种渠道传导到了经济肌体中,大大阻碍了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因此防范化解环境风险,就在于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

三、以高质量发展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维度,也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①绿色发展是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绿色低碳发展的目标:2025年,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②绿色低碳发展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出路,只有实现绿色发展,才能为我们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创造条件。

(一)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施绿色产业转型升级行动,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产业结构调整既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举措。目前,中国产业结构仍然不够合理,对资源环境的依赖仍然较高。2018年全国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7.2 ∶ 40.7 ∶ 52.2,第二产业比重依旧偏高,且第二产业中的钢铁、建材、石化、火电等主要工业行业产品产量仍处于高位平台期,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消耗尚未实现实质性脱钩。2019年全国粗钢、水泥、火电等产品产量和原油加工量分别为10亿吨、23.5亿吨、5.2万亿千瓦时和6.5亿吨,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3.3%、56.0%、49.4%和16.2%。①可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仍未消除。要实现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就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的目标导向,抓住生产方式绿色化这个根本,实现生产过程的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从根源上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一是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在一些资源消耗和污染都较大的传统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仍然是新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支柱的背景下,对其实现绿色化改造就成为改善生态环境问题的必然之举。比如,从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的角度淘汰污染严重的“小乱散”企业,加严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环境标准,提高绿色工艺水平,实现生产过程的无害化、绿色化,等等。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这些产业总体上以科技和智力投入为主,对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较小。因此,要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绿色化,真正走上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二是要加强产业和企业的科学布局谋划。新的发展阶段,解决中国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是重要任务,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及农村地区将迎来更加迅速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必须严格落实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制度,防止污染产业向西部、向农村转移。要加强对“散乱污”企业及集群的综合整治,做好企业进园区工作。

三是要高度重视服务业带来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问题。“十四五”时期是中国消费进一步发展升级的时期,要完善服务业环境标准,加强对服务业环境污染的管控。要提高生态农业和规模化农业发展水平,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加强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和综合利用。

(二)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现环境质量根本好转

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是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核心环节,尤其对于改善环境质量、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中国能源结构仍然以煤炭为主,这也是环境污染的直接原因。在能源结构方面,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煤炭消费国以及金属矿产消费国,能源消费量约占全球的24%,煤炭消费量约占全球的50%。《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20》显示,2019年中国煤炭消费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7.7%,占比超过一半以上;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仅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3.4%。京津冀区域单位国土面积的煤炭消耗量是美国的40多倍。②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提质升级阶段,还需要大量能源消费的支持,促进能源消费革命对于节约能源、保護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要建立清洁化、低碳化和多样化的能源结构。建立清洁化、低碳化和多样化的能源结构是能源生产革命的主要任务。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中国环境污染尤其是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实现新发展阶段“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目标,③必然要把能源清洁化和多元化摆在能源生产革命的首位。因此,应大幅增加清洁能源的生产比例,大力发展光伏、水电、风能等能源,而这些能源目前占能源消费比例很小,还无法替代煤炭消费。目前比较有效的办法就是用天然气替代煤炭,这一措施在城市雾霾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推进能源消费革命。能源消费革命涉及的范围很广,比如提升各消费领域的节能和效率,减少不合理的能源消费,调整产业结构以影响能源消费结构等等。能源价格是影响能源消费的关键性因素,因此,进行能源价格改革可以引导消费者有效利用和节约能源。当前,中国能源价格形成的市场机制还不健全,一些能源价格仍然实行指导定价政策,价格偏低,不但不利于反映资源稀缺现实国情,也不利于强化人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因此,推进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价格改革是关键,应通过合理的价格机制,使能源使用者面临恰当的成本约束。

(三)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大力培育绿色消费理念,增强生态环境改善的内生动力

生活方式不仅与绿色发展直接相关,而且可以倒逼生产方式,实现绿色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指出:“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①2017年,中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高达58.8%,②绿色消费转型将成为绿色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十四五”时期,中产阶层将不断扩大,消费能力将不断提升,因此,及时启动全民绿色消费行动计划,以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变带动绿色消费,以绿色消费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从源头大力推进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将极大增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内生动力。

一是要增强全民绿色意识和行动自觉。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离不开每一个人的行动,离不开绿色观念的形成。要让绿色意识更加深入人心,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把绿色意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绿色意识真正成为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要在全社会倡导绿色行动,以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创建为示范窗口,培养全社会践行绿色意识的行为习惯。

二是要制定和完善绿色消费指南。绿色消费将带来生产领域的彻底革命。企业必须开发新的绿色产品,满足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必须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实现清洁生产,创造绿色产品,从而不断发展壮大绿色产业。全社会要引导人们力戒过度消费和奢侈性消费,形成绿色消费的环境和氛围。

三是要推广绿色消费品。绿色消费品主要包括绿色食品、绿色家用电器等等。绿色消费品在人民生活中的推广,可以增强绿色产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可以吸引或倒逼企业绿色转型。目前的绿色消费品还存在价格过高的问题,因此应大力发展绿色科技,降低绿色产品成本。同时,还要加快建立绿色产品专门的流通渠道,推动市场、商场、超市、旅游商品专卖店等流通企业在显著位置开设绿色产品销售专区。要鼓励利用网络在线交易二手产品,满足不同主体多样化的绿色消费需求。

责任编辑:王俊暐

责任校对:徐 敏

猜你喜欢
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高质量发展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
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