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自组织路径

2021-03-16 08:13任晓敏吴荔红
关键词:高校教师应用型专业

任晓敏,吴荔红

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自组织路径

任晓敏1,吴荔红2

(1. 泉州师范学院 人事处,福建 泉州 362000;2. 福建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福建 福州 350001)

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要素具有新的内涵。基于自组织理论视角,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存在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以及涨落的特征。依据自组织理论的启示,从四个维度构建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自组织的生成路径:优化外部环境,满足教师专业发展资源供给;重构动态平衡,驱动教师专业发展内部动力;催生协同效应,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同频共振;调整内部涨落,推动教师专业发展走向卓越。

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自组织;新时代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新时代的教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筑梦人”,教师素质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师质量作了部署,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新要求。应用型高校与研究型高校的最大区别在于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聚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对于应用型高校而言,如何有效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其培养应用型人才所需的素质能力,是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首要任务。审视当前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教师专业发展意愿多是源于外部工具化的期待,鲜有来自教师内生的价值诉求,导致教师专业发展倾向于机械化的被动式发展,[1]素质能力提升收效甚微。“自组织”专业发展是一种自主、自在、自为的发展模式,有利于教师摆脱“他组织”的牢笼禁锢,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自觉,更为有效地推动教师专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素质能力要求。

一、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构成要素,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义。[2-4]从主体意识视角来说,教师要构建自主支持为导向的专业发展,成为专业发展的决策主体,通过调动自身内驱力来唤醒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5, 6]随着国家引导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成为研究者的热门话题,从该专业发展视角出发,教师在提升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和服务管理水平的同时,也要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担当其社会服务的专业角色,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和学术支撑,[7, 8]但各位研究者对应用型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没有进行明确的界定。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已有研究,结合应用型高校的实际,可以归纳出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教师专业发展是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义不断提升的过程;二是教师专业发展要注重个人自主性发展;三是教师专业发展要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项素质要求。

综上,笔者认为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升华超越“三维”专业情义,学习创生“四类”专业知识,优化提升“五种”专业能力,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各项素质要求的自组织发展过程。如表1所示,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构成要素具有新的内涵,其中“三维”专业情义是指师德素养、专业理想和专业信念,“四类”专业知识是指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教育学知识和转型知识,“五种”专业能力是指课程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技术研发能力、信息化能力和国际化能力。

(一)专业情义

专业情义反映教师在职业道德和理想信念方面的自我追求和价值认同。新时代教师专业情义包含更多的时代色彩,凸显新时代对教师品德和素养的要求,涵盖师德素养、专业理想和专业信念等要素。师德素养指的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道德观念、品行规范和道德情操的综合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师者必须以德为先。”[9]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要改革教师评价,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师德素养已然成为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首要核心素养。专业理想是教师希望成为一名优秀教育教学领域专家的向往与追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航向标”,正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的:“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专业信念是积淀于教师内心深处并支配教师行为的价值观念,包括对高等教育作用的认识,对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认同以及对教学目的、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的认识,是教师坚守职业初心和使命的“强心剂”。

(二)专业知识

舒尔曼的七维度教师知识观、斯滕伯格的三元教育观以及埃尔贝兹的教师知识五种分类等,都普遍为人所认可,提出了教师知识的构成要素。虽然视角不同,但都基本涵盖了三种重要组成成分: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和教育学知识。基于此,应用型高校教师作为教师系统中的一员,其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也应包括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和教育学知识,囿于应用型高校处于转型发展的特殊背景,除上述三类知识外还应包括转型知识。学科知识包括任教学科的基本事实、核心概念、逻辑规律和基本原理,学科课程标准和知识体系,以及学科基本技能与方法等,也就是教什么的知识。教学法知识包括一般教学法知识和学科教学法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是将课程教材内容重构后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可以说是如何教的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是将学科知识和教学法知识有机融合为可以表征的知识,也就是教师独有的专业见解。教育学知识包括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基本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班级管理知识等,是为什么教及如何更好地教的知识。

转型知识包括对应用型高校转型理念、转型目标、转型思路的认识,对教师在转型过程中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认识,以及对应用型高校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和学生评价体系等的认识。

表1 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构成要素

(三)专业能力

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能力包括课程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技术研发能力、信息化能力和国际化能力。无论在哪个时代,教学都是高校的核心要务,课程教学能力都是教师的核心能力,它由课程理解能力、课程设计能力、课程执行能力和课程反思能力等要素组成,反映了教师传授知识水平能力的高低。专业实践能力是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促进教育教学实践有效达成的具体化的各种专业表现和行动,[10]是应用型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技术研发能力,是教师在熟练运用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在生产服务领域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新模型、新工艺的研发水平,是应用型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信息化能力是教师融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网、互联网+等现代化教育技术开展专业教学促进学生知识吸收和转化的能力,是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师不可或缺的能力。当前,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不断深化,教育国际化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高校教师国际化能力提升已迫在眉睫。国际化能力是指教师具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本学科国际前沿知识,融合具备跨文化沟通交流和开展国际教学科研活动的能力,它的养成必须建立在具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基础之上。

二、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自组织的生成条件

(一)自组织理论的概念缘起

自组织概念最早源于哲学领域,哲学家康德认为,“自组织的自然事物有着既定的特征,它的组成部分既是由其他部分的作用而存在,又是为了其他部分和整体而存在,各部分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因果联结而产生整体,按照这种逻辑条件,一个产物才能是一个自组织的物”。[11]20世纪60年代,自组织理论在自然科学领域繁荣兴起,包括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创立的耗散结构论,西德科学家赫尔曼‧哈肯创立的协同论以及法国数学家雷内‧托姆提出的突变论。随后,超循环论、分形理论和混沌理论相继诞生,从不同视角分析和阐述“自组织”。虽然,这些理论的创立者分析“自组织”的学科视角不同,但都聚焦于组成系统的大量子系统如何自己组织起来,实现从无序到有序发展的一般条件、机制和规律性。[12]近年来,研究者们又尝试将自组织理论运用到社会学、经济学和教育学领域分析和解决问题。

耗散结构论对自组织的解释颇具代表性,普利高津认为自组织是自发产生并在系统内部形成稳定、有序结构的过程。耗散结构由许多元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形成,这些元素的运动是永恒的、随机的。[13]耗散结构具有四个基本特点:一是开放性特征,系统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外界之间必须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充分交换,没有受到限制;二是远离平衡态特征,也就是说系统整体和各要素处于一种非平衡态,或者说是一种压力约束态,能够促使系统向有序化发展提供动力源;三是非线性特征,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是非线性关系,不是简单的线性叠加即量的增长;四是涨落特征,系统要素具有涨落或起伏变化,能够促进系统离开原有状态跃迁到新的有序态。[14]

(二)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自组织的发生条件

依据耗散结构理论的解释,可以将自组织概念应用于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应用型教师是应用型高校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无论是作为自然人还是社会人,教师专业发展本身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变化过程,它具备产生耗散结构的四个基本特征。

1. 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开放性特征

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情义、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的发展过程,具有对外开放性,需要时刻与外界保持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尤其是在当今教育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教师必须时刻保持着与外界信息、知识、思想和情感等方面的交流,不断汲取新思想、新知识、新技能、新经验,努力与时代发展齐头并进。良好的开放环境需要应用型高校营造良好的多元文化氛围,构建教师知识能力自我重塑的转型制度体系以及主动参与实践锻炼的发展平台,为专业自组织发展正向能量的输入提供充足“养分”空间。然而,目前不少应用型高校存在校园文化发展脉络不清晰,教师转型制度不成体系,教师发展实践平台不足等诸多问题,学校能够为教师输送的文化精神、知识信息和技能培训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期望存在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导致教师与外部各方资源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自组织形成的开放性前提在一定程度上受阻。应用型高校要进一步优化外部资源供给,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形成良好的开放式循环,为教师专业发展自组织生成创造广阔的开放性空间。

2. 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非平衡态性特征

从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一级要素来看,专业情义、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多处于非平衡态,比如有的教师为人正派但知识能力不足,有的教师专业知识扎实但专业能力偏弱,有的教师专业能力突出但师德素养欠缺。从教师专业发展二级要素来看,有的教师专业信念较为坚定,但师德素养和专业理想还有待进一步升华;有的教师学科知识扎实,但教学法知识、教育学知识和转型知识偏弱,常常出现学历高但不会教或教不好的情形;有的教师具备传授学生知识和指导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但技术研发能力、信息化能力和国际化能力偏弱,难以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等等。

这种非平衡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无序态,也是生成自组织的压力约束态,指向教师专业情义、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各要素分布处于紊乱状态,必须赋予教师适度的压力和动力,才能推动专业发展各要素发生有效“位移”,促进教师朝着更高水平的有序态方向发展。应用型高校评价体系的变革和教师知识能力的自我重塑,能够促进教师自觉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进而调节教师专业发展内部各要素的合理分布,有效突破系统内部非平衡态的“阈值”,激活教师专业发展自组织的“启动键”,达到新的动态平衡。

3. 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非线性特征

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由三个以上性质独立的组成要素构成,每个独立要素也由三个以上的成分要素组成,要素之间并非简单的1+1=2的叠加线性关系,彼此之间可以通过相互作用、相互配合产生协同效应,因此它存在非线性特征。当前在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阶段,部分高校忽略了教师专业情义、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之间的非线性作用,在制定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举措时往往固守线性思维。比如,在教师培训模式方面,多以“校-校”传统模式为主,无论是培训主体还是培训内容都较为单一,过度关注对教师专业知识的短时连续输入,忽视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义在培训体系中的同步提升,造成教师被动参与和敷衍应付的尴尬之境,教师主动参与的自组织活力尚未显现;在教师发展活动方面,更倾向于传统“他组织”的机械式知识灌输,教师间“自组织”的分享交流活动不足,不利于教师在相互间的分享和反思中触发情义、知识和能力的协同作用。要改变线性思维,以“政、校、企、师”四级联动的多元培训模式替代“校-校”传统模式,以教师“自组织”分享式发展活动替代“他组织”灌输式发展活动,推动教师专业情义、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发展同向同行,充分发挥三者之间的协同效应。

4. 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涨落特征

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各组成要素并非一成不变,会因为外界的干扰和自身的调整,产生涨落的起伏变化。合理的涨落变化,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情义升华、专业知识更新、专业能力提升,从而进入到专业发展的更高阶段,渐渐成长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卓越教师。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仍然普遍存在重知识轻情义、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在这种不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之下,教师主动升华师德境界和投身专业实践的动能明显不足,导致教师的师德素养与新时代“四有”好老师标准不相匹配、实践素养与应用型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不相适应,阻碍了教师专业发展向更高阶段迈进的步伐。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通过调整教师专业发展各要素的合理涨落,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将教师专业应用能力提升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第一要务,为教师专业发展自组织的生成注入动力,引导教师自觉提升师德素养,积极参与专业实践应用,自发向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方向蜕变,逐步成长为师德高尚、学识渊博、技能娴熟、善于创新的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卓越型教师。

三、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自组织的生成路径

新时代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国际交流的不断拓展,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依据自组织理论视角,结合新时代特点和应用型高校转型实际,应科学构建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自组织的生成路径,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不断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如图1所示。(图中圆圈的高低代表对教师专业发展要素关注程度的高低,圆圈的大小代表教师专业发展要素水平的高低),以自组织理论为基础,通过优化外部环境、重构动态平衡、催生协同效应以及调整内部涨落,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从无序态转变为有序态,即从新手教师阶段逐渐步入专家型教师阶段。

(一)优化外部环境,满足教师专业发展资源供给

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自组织的前提是具有对外开放性,教师必须能够时刻保持与外界进行知识、信息、思想和文化等方面的互动交流。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应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制度环境和平台环境,为教师专业发展自组织的生成提供充足的资源供给。

1. 构建多元校园文化

深入挖掘和厘清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学科文化、课程文化、行为文化、转型文化等要素在价值引领、凝聚激励、情感陶冶、行为规范方面的育人功能,通过强化文化思想引领、提升文化建设自信、彰显文化品牌特色以及完善文化制度规范等各项举措,[15]努力营造“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多元文化氛围。良好的多元校园文化具有自我监测、反馈和调节的功能,在文化建设与学校预期轨道相背离时自行修复“损伤”,从而源源不断地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思想、理念、意志和情感方面的精神力量,驱动教师用文化自觉助推自身专业发展自觉,不断修炼情操、汲取智慧、激发行动。

图1 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中自组织生成路径图

2. 建立“六位一体”制度体系

梳理现有教师内培外引制度,结合应用型高校教师队伍素质特点,精心构建应用型人才引进、双师型教师认定、产学研践习实践、科技成果转化、优秀教师激励以及卓越团队建设的“六位一体”制度体系,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支撑教师专业发展向应用型转型。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能够全方位满足应用型高校教师补足转型知识、提升实践能力、淬炼研发技能等方面的需求,让教师根据自身素质缺陷主动找寻“秘药良方”,通过乐观积极的“自我治疗”而实现知识体系更新和专业技能升级。

3. 设立多维支撑平台

用好用活用足上级扶持政策,积极整合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兄弟院校各方资源,建立文化传承基地、科技创新平台、特色新型智库、院士工作站、技能名师工作室、教师发展联盟、教师培训基地等各级各类教师发展支撑服务平台。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发展服务活动,充分发挥支撑平台在文化传承、情感共鸣、知识共享、技能示范、技术攻关等方面的引领作用,为教师道德养成、知识蜕变、能力转型、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二)重构动态平衡,驱动教师专业发展内部动力

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要实现质的飞跃,必须在原有非平衡的基础上重构新的动态平衡,既要改革事关高校办学定位的宏观政策以及教师切身利益的评价制度,又要依靠教师变革知识能力结构,通过教师自组织的作用驱动专业发展内部动力。

1. 大力推动评价体系变革

囿于国家层面政策标准的束缚,应用型高校为获批博硕士授权和更名大学资格以提升办学层次,在学校转型过程中依然过分强调学术导向,出现“院校学术漂移”现象,偏离了应用型高校原有办学定位。教师迫于学校评价体系影响,盲目追求高级别刊物、高级别获奖、高水平论文、高层次项目以赢得职称晋升和待遇提升,[16]出现“教师学术漂移”现象,忽略了教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色定位。必须变革现有评价制度,从根本上触动高校和教师现有生存和发展的模式,才能突破教师专业发展各要素非平衡的“阈值”。一方面,国家层面要对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高校设置不同办学标准,引导应用型高校回归本位,增强身份认同感,确立应用型办学的价值向度,纠正“院校学术漂移”。另一方面,应用型高校要改革现有教师引聘、职称评审、岗位聘用、人才项目推荐和绩效分配等评价制度,引导教师专注企业实践、咨询服务、专利申请、项目开发、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实现从学术型向应用技术型转型。这种评价体系的变化,教师将不再迎合“唯论文、唯帽子、唯奖项”等不合理的评价导向,能够根据自身优势和特长重构专业情义、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动态平衡,激励自我朝着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向发展。

2. 自觉进行知识能力变革

教师专业发展归根结底是自我的发展,教师要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自我警醒、自我检视、自我革新、自我超越,不断寻求知识和能力的正向突变。首先要善于进行知识创生,冲破自我封闭的牢笼,敢于正视自身知识短板,利用信息化资源汲取各类有益知识,发挥专业特长,不断创生新的知识,重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其次要勤于钻研信息化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照本宣科、机械灌输、单向传递的教学模式,强化提升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信息化运用能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再者要积极参与国际化交流,克服访学研修过程中准备工作耗时繁琐、外部驱动过强但内部动机不足、社会文化差异扰乱内生性学术追求等现实困境[17],注重提升国际化能力,规避教育国际化时代能力不足的风险。最后,要主动融入实践锻炼,积极参与政府决策咨询、院校参观考察、行业交流培训以及企业研发实践,善于将理论知识运用于指导具体实践,按照“实践-知识-实践”的逻辑,促进新实践性知识和新实践技能的形成。通过长期的自我重塑,教师的专业情义受到熏陶、专业知识受到洗礼、专业能力受到革新,专业发展非平衡态被自然扭转,各发展要素之间形成新的动态平衡,助力专业发展进入更高阶段的良性循环。

(三)催生协同效应,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同频共振

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义存在非线性关系,这就要求在实践中要善于改变线性思维,探究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新活动,催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义协同发挥作用,实现专业发展同频共振。

1. 科学构建培训机制

应用型高校应打破传统“校-校”教师培训模式,逐步构建政、校、企、师协同参与的“四位一体”教师培训模式。推动培训主体向多元转向,从主要依靠学校、教师之间的单向互动,转向依靠政府、企业、高校、教师之间的多维互动;推动培训场域向企业转向,从“校-校”之间逐步转向“校-企”之间;推动培训模式向复合型转向,从线下短期培训模式逐步转向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长期培训模式;推动培训内容向“理论+实践”转向,从基础性知识培训、学历性补偿教育、常规性继续教育等理论型培训逐步扩展到挂职锻炼、互聘互派、合作研发等实践型培训;逐步形成政府部门协调,高校主动对接,企业积极支持,教师踊跃参与的教师培训新模式。这种多元培训模式下,教师自组织的主观能动性得以有效发挥,教师能变被动参与为积极“拥抱”,根据个人专业发展需求主动投身培训,在挂职锻炼中坚定专业信念,理论培训中加固学科知识和转型知识,合作研发实践中磨炼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

2. 有效开展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在中小学得到推广,但在高校还不多见。基于高校教学科研的特殊性,教师之间缺乏交流互动已是不争的事实,是高校管理者亟待破解的难题。

应用型高校可以为教师发展中心、教师发展联盟或教师自组织网络媒介提供必要的场所、设备和经费支持,鼓励教师主动挖掘课堂中闪现的教学“亮点”、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18]发掘学生中的典型行为、家庭故事和成长故事,寻找身边“最美教师”“最美学生”“最美劳动者”的感人足迹,经常性自发组织开展教育叙事,以此感悟教育的真谛。这种自发性的教育叙事活动,没有行政力量的参与和干预,教师们可以敞开心扉吐露心声,紧扣“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分享自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所思所想所行所悟,激发参与者的身临其境之感,促进彼此之间在述说思想、困惑和情感中树立远大专业理想,分享对话中汲取教学法知识和教育学知识,反思教学实践中提升课程教学能力。

(四)调整内部涨落,推动教师专业发展走向卓越

要改变应用型高校教师重知识轻情义、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可以在坚持价值引领和突出实践导向上下功夫,以此调整教师专业情义和专业能力要素的合理涨落,通过这种涨落的调整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从无序走向有序,[19]从新手走向卓越。

1. 坚持价值引领,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

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坚持思想铸魂、价值引领、党建引领,组织教师参加党支部活动、学术调查研究、志愿服务活动、专题分享沙龙、教育微电影评论等,让教师在各类活动中接受教育,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加大“课程思政”建设力度,鼓励教师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育人元素,逐步发挥“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实现课堂教学师生共育的效果;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积极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新格局,科学设计育人载体,引导教师明晰自己在教学、科研、实践、管理和服务工作中承担的主体性育人功能,不断自觉提升自身师德素养。扎实有效的师德师风建设举措,有利于强化师德素养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占比,相对削弱教师对专业知识的过渡关注和依赖,这种有益的此消彼长能够推动教师自觉以德为先,增强自我认同和价值认同,模范遵守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努力发展成为立德树人的先行者。

2. 突出实践导向,强化专业应用能力提升

应用型高校要改革根深蒂固的纯理论教学模式,推行实践导向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系统化、学科化的桎梏,逐步减少理论性教学课程的学分,相应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倒逼教师不断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要以教育与职业、学校与企业、实践与研发等方面的结合为着力点,全方位拓宽对外交流与合作,推进学校和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同园区联结,依托专业群构建产教融合综合体、有机体和共生体,[20]探索校企共建、共管、互聘、互派机制,推动双方在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生产技术研发、科学技术创新等方面找到作为空间。浓厚的实践导向氛围熏陶之下,有利于破除重理论轻实践的制度藩篱,唤醒教师向应用型转型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激发教师参与实践应用的内生动力,自发从传统的理论教学型向应用技术型华丽转身,实现自身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合理涨落,逐渐成为专业知识渊博、专业思维缜密、专业技能精湛的卓越型应用型大学教师。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进程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形态,已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明确提出持续推动地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夯实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自主发展。这对于应用型高校及其教师而言,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鞭策。在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新时代,应用型高校要赋能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做好教师职业发展顶层设计,在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方面持续改革与创新,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应用型高校教师要解锁僵化思维,紧抓时代脉搏,积极乘势而为,在专业发展上更加关注“自组织”的发展,主动寻求突破空间,积极探索自组织发展路径,努力成为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

[1] 阳泽, 杨润勇. 自组织: 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机制[J]. 教育研究, 2013, 34(10): 95-102.

[2] 叶澜, 白益民.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22.

[3] 朱宁波, 崔慧丽. 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品质提升的要素和路径选择[J]. 教育科学, 2018(6): 49.

[4] 严国忠, 陈琦. 自组织理论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新论[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4: 5.

[5] 侯龙龙, 朱庆环. 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分析: 自主支持的专业发展与“任务式”的专业发展[J]. 教育科学研究, 2018(4): 72-76.

[6] 张华礼. 唤醒教师专业自觉的自主发展型教师团队建设[J]. 中国教育学刊, 2019(5): 106-107.

[7] 刘洋, 刘伟. 建构主义视角下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探析[J]. 江苏社会科学, 2011(S1): 84-87.

[8] 王佳丽. 我国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17(13): 73-76.

[9] 张烁. 为师者必须以德为先[N]. 人民日报, 2019- 04-12 (5).

[10]戚万学, 王夫艳. 教师专业实践能力: 内涵与特征[J]. 教育研究, 2012, 33(2): 95-102.

[11]刘菊,戴军,解月光. 自组织理论及其教育研究应用前景探析[J]. 远程教育杂志, 2012, 30(1): 37-45.

[12]胡浩, 楼慧心. 自组织理论与社会发展[M].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2: 3.

[13]查有梁. 系统科学与教育[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20.

[14]李曙华. 从系统论到混沌学[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128.

[15]刘先春, 赵洪良. 高校文化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 2018(12): 87-90.

[16]侯佛钢, 张学敏. 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制度困境及其变革逻辑[J]. 教师教育研究, 2019, 31(4): 34-39.

[17]赵显通, 彭安臣, 刘绪. 高校教师出国访学的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基于22名教师访谈数据的质性分析[J]. 高校教育管理, 2018, 12(4): 111-117.

[18] Malone A Smith G. Developing schoolsa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The TL21 experience[J]. US -China Education Review, 2010, 7(9): 106-114.

[19] Susan A. Yoon, Eric KlopferF. eedback fueling adaptation network growth and self-organization: A complex sys-tems design and evaluation approach to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2006 (12): 353-366.

[20]周建松, 陈正江. 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与发展路径[J]. 中国高教研究, 2019(4): 98-102, 108.

Self-organizing Path of Colleg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Applied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REN Xiao-min1,WU Li-hong2

( 1. Personnel Department, 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00, China; 2. Faculty of Education,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1, China)

The new era adds fresh connotations to colleg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applied higher education. This study reviewed the self-organization theories to consid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penness, non-equilibrium, non-linearity and fluctuation in the faculty development. It explored the path of self-organization to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applied university teachers from four dimensions: optimizing external environment for sufficient resources; reconstructing the dynamic balance for internal force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effect for the resonance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adjusting the internal fluctuation for teachers’ advance to excellence.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elf-organization; New Era

G635

A

1008-0627(2021)02-0115-09

2018年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新时代转型本科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创新路径研究”(JAS180343)

任晓敏(1985- ),男,福建龙岩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教育管理和教师教育。E-mail: 784453370@qq.com

(责任编辑 赵 蔚)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应用型专业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综合指数法在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中的应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谈谈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
专业降噪很简单!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