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德育的价值探索与资源挖掘

2021-03-17 23:56黄琦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德育资源伦理书法

【摘 要】借助传统文化来取得德育工作实效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备巨大的育人潜力和丰厚的资源价值。书法的德育资源十分广博而有待发掘,如具备高尚道德修为的书学楷模、承载价值观念与中国精神、日常书写的修身属性、承担文化输出重任等。书法的德育资源还远未开发。

【关键词】书法;德育资源;价值观;文化;伦理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90-0030-05

【作者简介】黄琦,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100020)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加强道德建设、提升全社会公民道德水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必然要求,所以德育工作在今天成为当务之急。中华传统美德包孕于传统文化之中而自成体系,蕴含先祖的崇高价值追求,是德育工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值得我们不断探索与挖掘。

一、德育工作取得实效的文化路径

德育从来都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伦理问题,关乎民族复兴的价值取向问题。德育作用于人的精神境界,而观念的改变不可能同其他学科一样仅仅通过知识的掌握即可达到教学要求,强制灌输收效甚微,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德育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要在哲学、伦理学、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基础上才能具备统筹性的研究视野、理论建设与实践开展。然而,研究实践中的德育学科建设与开展往往不尽如人意,或过于理论化,停留于空中而无法落地,或过于实践化,出现大量从思政课视角出发的论题,又缺乏一定的思考与真正的创新。可以说,在德育研究的宏观理论建设与实际的思政课堂之间,缺少可以勾连的桥梁,而这个桥梁的作用可以由具体的文化来承担。

借助传统文化来提高德育实效已经成为广大德育工作者的共识。文化所能带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熏陶与民族认同感都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如何借助文化开展德育工作?传统文化的哪些方面可以作为具体实施内容?能够完成哪些德育目标?这些问题都有待探索,所以德育工作者亟需建立一套完整而系统的以文化为基点的理论体系。

二、书法作为文化象征的价值探索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德育实践与理论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目前德育对文化的探索往往停留于表面而较少深入谈及具体问题,如具体的文化载体、精神依托究竟是什么。可以说,目前德育对文化领域的探索尚处于冰山一角,还有浩瀚无垠的广阔资源有待开发。

人们已经注意到语文、历史等文化学科中的德育渗透。然而对艺术类学科的道德教育意识还有待提高,事实上艺术类学科以审美和实践的方式作用于人的精神和日常生活,能取得更为显著的德育效果。

从德育的文化资源而言,书法具备巨大的育人潜力和丰厚的资源价值。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书法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古人立德、立功、立言皆以书言志;古代政权“纪纲万事,垂法立志”均以书彰显;古史“著明万事,记往知来”都要借助书法才得以完成。

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象征。一件颜真卿的书法作品可以代表中国,可以成为国与国的友谊象征,可以完成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这是其他艺术形式所难以承载的;同样,眼观一件书法作品所受到的视觉震撼与文化倾服是刹那可及的,相较于传播一种意识形态所需要日久天长的循循教化而言是直观而迅速的。

书法作为德育资源具有以下几大优势:

第一,书法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大众参与度很高。中国人民普遍熱爱书法,无论是机关文化建设,还是人民群众的文化情结,对书法的痴迷与狂热几千年来从未减弱。就普及最为广泛的义务教育而言,广大家长普遍有让孩子接受书法教育的意愿,写得一手好字也能成为一个人人格修为的加分项。

第二,书法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在大众传播层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日用生活中占据很大的视觉空间。从各级单位的匾额题字,到传统节日的春联书写;从企业社区的文化活动,到中小学的课堂实践;从产品包装的文字设计,到社交软件的字体编辑。书法以文字为载体,在当代的视觉传播中可以说是无所不在。

第三,书法是传统文化根脉与民族精神传承有序、生生不息的实际载体。而且这一载体是鲜活的、依旧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每天都在不断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就文化自信的客观提升而言,一个十分具有说服力的例子为:中国汉字在人民日用生活中的使用频率极大提高了,今天的服装设计、产品包装、商店招牌普遍以使用中国汉字为潮流,特别是古体字,如甲骨文、篆书的使用频率高于今体字,客观说明传统文化日益成为新潮流。

三、书法服务于文化德育的资源发掘

如前所述,书法在文化德育层面的资源广博而有待发掘。具体而言可以有以下几类。

1.以具备极高道德修为的书学楷模作为立德树人的精神榜样。

中国书法史上楷模生成的独特现象在于,书法技能的优劣并非主要的评判标准,人伦品德的高下才是是否为人称道的决定性因素,“古之论书者,兼论其生平,苟非其人,虽工不贵”。所以颜真卿以其在伦理上的无可挑剔而成为王羲之之后的第二楷模,而赵孟頫却因其“二臣”身份为人所诟病。其余如蔡襄、苏轼、范仲淹、岳飞、黄道周等均具备一定与书艺相称的伦理品质。那么将具备高尚伦理品质的书学楷模精神贯穿于书法德育的过程中,其德育效果是潜移默化、积微至巨的。

2.传统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能通过书法实践来渗透。

用柔软的毛笔去书写汉字的过程中蕴含的原理是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来的。如书法运笔的动静相宜,章法的分黑布白,点画的筋骨有力等均传递了易学的阴阳两极思想;而重视书写整体面貌呈现的气韵与人格属性的批评模式,则是从传统士人对群体价值的自我认同中来的。说明书法学习过程中的价值观渗透更为润物无声。

3.书法承载中国精神的具体内涵。

首先是文字这一特殊载体,中国的方块字构型蕴含天圆地方的传统思维在内,一个汉字是一个世界,不同的汉字又能排列有序地组成整体,如同界格森严的棋盘,又如同农耕文明秧苗根植于土地的排列方式;书法也是文章的具体呈现形象,“经艺之本,王政之始”,整个传统文明的根脉都是经由语言文字的记录才得以延续,文字的表象即为书法,书法承载文化内蕴的方式是微妙而坚定的;从书法批评的文辞演变来看,“端劲”“谨厚”“超轶”“雅重”等人书均适用的形容词反映了人们评价书法时更多关注书写主体的风度与人品。书法所承载的内蕴逐渐从文字、文章,扩展为整个人文精神。

4.日常书写促进知行合一的修身属性。

在人伦日用中完成的价值渗透具备很强的德育实效性。“修身”是古代中国人德性修养的一种行为方式,这种方式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要付诸实践,朱熹就曾说过修身要“笃行”的言论。那么从现代德育的实践来看,除了传统的乐于助人、敬孝父母之外,用毛笔去书写汉字的行为则可以承担德育实践中的自我修行部分。在一笔一画的书写当中,逐渐领悟“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的道德境界与自我修为。

5.书法能够承担文化输出的战略重任。

文明认同与文化自信关乎人民的精神境界,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文化的传播与输出则能以主动的方式守护文化安全。中国汉字具有独特的魅力,以其符号属性和文明承载广受世界人民喜爱,NBA球星身上的汉字纹身即证明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书法的抽象性与笔墨特性甚至成为世界先锋艺术的宠儿。书法的文化输出潜力还远远不止如此。

古人认为,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书法的文化定位与伦理承载,都决定了书法对于德育来说是一片远未开发的丰饶沃土。

【参考文献】

[1]朱长文.墨池编[M].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2]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M]//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

2747500511322

猜你喜欢
德育资源伦理书法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书法
员工伦理型领导原型对伦理型领导有效性的影响:员工崇敬感的中介作用*
书法
书法欣赏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让德育教育在我园生根、开花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