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建设

2021-03-17 15:31郭岩陈文斌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建设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郭岩 陈文斌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要面临由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现代化进程和资本全球化运行所带来的挑战,也具有理论、制度和文化的独特优势。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的实现路径要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原则,从发展生态生产力、坚持党的领导、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和开展国际合作四个层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建设路径

DOI:10.15938/j.cnki.iper.2021.06.007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1)06-0042-0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产生了新思想,开辟了新征程。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矛盾,针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2]在经济发展方面,我们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代化建设原则。在社会发展方面,“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建设的突出环境问题。”[3]在文化建设层面,我们通过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运用文化强大的引领力、感染力和教育力,固化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4]在制度建设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始终秉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5]在国际合作方面,我们通过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同世界人民一道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既要化解我们所面临的特殊困境与挑战,也要凸显我们与生俱来的独特优势。既要对发展中国家环境危机作出正面回应,也要为世界生态危机提供具有国际合作视野的中国方案。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相同的经济基础——按主要条件来说相同——可以由于无数不同的经验的事实,自然条件,种族关系,各种从外部发生作用的历史影响等,而在现象上显示出无穷无尽的变异和程度的差别”[6]。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也指出:“进步这个概念决不能在通常的抽象意义上理解”[7]。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提出的生态现代化理论是基于传统工业现代化进程中,所引发的环境危机而产生的转型反思。实现现代化进程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将生态现代化理解为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环境问题的转型过程。由于不同的社会制度、社会发展阶段以及生产力、生产关系等要素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必然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原发性的发展模式。它要面临由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现代化进程和资本全球化运行所带来的特殊困境与挑战。

1.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提出的新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式进入新时代的历史依据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发展成就。从我国生态现代化建设发展机遇的角度看,新时代标志着我们已经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窗口期。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加广泛多样、更加注重品质和层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倾向于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要、优美生态环境的向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必然对我国构建生态现代化提出新要求。其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突出社会公平正义,将生态现代化发展的生态福利回归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二是生产力的平衡发展,确立生态生产力的重要地位以及在生态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优质生态环境其本身就是经济绿色发展的实现形式和发展动力。”[8]其三是生态文明的充分发展。构建生态文明基础上的生态现代化,以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基础,针对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更加注重生态文化建设与政府职能定位在生态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强调市场机制、社会制度、技术支撑的完善与发展。

2.中国现代化进程面临的多重矛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建设的特殊困境是在未完成现代化进程的同时已经暴露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由于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发展同时进行的时代背景下,是一种生态保护取向的现代化进程。其面临的主要困境是技术条件相对不足,经济发展尚不充分且不均衡,以制造业为支柱产业,生态保护制度尚不完善,政府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提高。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建设既要面对现代化发展所产生的一般性生态问题,也要面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与环境保护相交织以及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所带来的叠加性、复合性、多元化的现代化特殊矛盾。

3.资本全球化运行带来的双重压力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现实中我们却面临比资本主义国家更为严峻的生态危机。其原因在于,发达国家通过资本全球化运行的方式转嫁污染与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双重压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传统的现代化进程,对于工业化社會所带来的环境危机又做出了社会结构、核心制度的改革以及生态社会的全面转型。在西方社会生态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一方面要汲取其化解现代化一般问题的经验和成果,另一方面要从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运行的逻辑中汲取生态危机产生的教训。正如马克思所言:“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9]西方社会生态现代化的“未来景象”要求我们建设的生态现代化既要立足于中国社会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也要体现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生态现代化鲜明的政治优势与解决现代生态危机的中国智慧。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建设的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建设要面临特殊困境,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中华文明的文化底蕴也使我国的生态现代化建设具有与生俱来的突出优势。理论优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建设提供基本原则,制度优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文化优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建設丰富文化内涵和提供创新思路。

1.理论优势

理论优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建设提供基本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建设的人民立场一方面体现在将生态现代化建设的福利回归人民,服务于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11]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在生态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模式其目的是为人民提供优良的生态产品,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的生态公共服务,使生态现代化建设的福利回归人民。另一方面体现在发挥人民在生态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人民群众在生态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要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原则,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环境治理格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原则。它“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12]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需求以及面临的主要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的发展要着力提升生态生产力,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绿色发展就是通过优化生态生产力,将优良的环境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生产力是通过人的劳动引进,能够用作生产产品的自然物质基础和生态环境屏障的能力。因而,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为社会生产力提供优质的劳动对象,推进绿色发展就要对生态生产力要素结构进行优化组合。

2.制度优势

制度优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建设提供政治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是一种新发性的发展模式,以借鉴经验教训为基础,根据自身国情走了一条全新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生态现代化建设的本质特征,与资本主义国家生态现代化相比具有独特的发展逻辑和与生俱来的生态品格,主要体现在生态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动因和内在矛盾两个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生态现代化的主要动因是在维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的前提下,继续通过社会经济、政治结构调整的手段化解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之间的矛盾,进而继续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的主要动因在于解决现代化发展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转型问题。此外,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态现代化建设具有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反复强调:“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本身”[13]。资本无止境的自我增殖驱动下的劳动过程需要不断向自然攫取资源,加剧人与自然的对抗关系。从历史必然性的角度出发,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自我否定的性质以及原则性矛盾,即:资本主义财产私有制。这个矛盾导致生产力的发展无法回归社会,而是回归于资本。然而,社会主义本质的旨归是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要满足于人的需要,回归于社会和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建设要解决的内在矛盾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其根本目的是生态现代化的成果回归人民、服务人民。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政治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的政治保障。合理社会制度的构建不仅可以有效化解价值观念正向激励的缺位,也可以补救资本逻辑全球化对社会主义国家生态现代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14]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现形式,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在生态现代化建设的制度体系设计的过程中,可以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原则中得到启发。搭建生态保护责任为核心的顶层设计,强调党的领导责任、公众的参与与监督责任、政府的法律规制责任。

3.文化优势

文化优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建设丰富文化内涵、提供创新思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我国生态现代化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为生态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基本遵循。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就是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基础。其实,中国早在夏代就萌生了森林保护的生态思想。《逸周书·大聚解》载:“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施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不麛不卵,以成鸟兽之长。”[15]春秋时期,我国古代先民对森林的生态功能就有了一定的认识。《荀子·致士》记载:“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16]《管子·七臣七主》载:“春政不禁则百长不生,夏政不禁则五谷不成。”[17]由此可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建设提供深厚的文化积淀。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人与自然不是互相奴役、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共生、共长、共荣的和谐关系,这是人与自然要建立的新型关系,即生命共同体关系”。[18]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和”文化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创新思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19]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元素不仅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还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使全人类共同携手化解世界性的生态危机。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国际合作是人类推进生态现代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建设的创新思路。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建设的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要面临由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现代化进程和资本全球化运行所带来的挑战,也具有理论、制度和文化的独特优势。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的实现路径要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原则,从发展生态生产力、坚持党的领导、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和开展国际合作四个层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建设。

1.优化生态生产力推进经济绿色发展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和容许的范围之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进而容许的范围之内所取得自由的”[20]。生产力分为社会生产力和生态生产力。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需求以及面临的主要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的发展要着力提升生态生产力,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

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可以通过优化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技术的方式促进生态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应当具备公平正义、敢于担当的生态道德素质。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类应当对自然物具备存在价值的尊重态度,对生态系统中互为权利义务关系的物种持有公平正义的观点和原则。人与自然物的公平正义引导我们要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存共荣的观念意识。此外,劳动者还应掌握理论层面的生态认知以及实践层面的生态技术。优化劳动技术就是指对生态环境建设中生产技术和经营技术进行提升和革新。生态技术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导向,为了达到既满足人类合理的物质需求,又能修复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目的而创造的绿色化、循环化、理性化的技术类别。

2.坚持党的领导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通过搭建生态保护责任为核心的顶层设计,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搭建生态保护责任为核心的顶层设计就是强调党的领导责任、公众的参与与监督责任、政府的法律规制责任。强化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干部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就是抓住了生态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主体。在制度运行的过程中,首先明确第一责任人。其次,要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导向。再次,实施有效追责,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和领导干部环境保护责任离任审计制度。为了强化公众的参与与监督责任,要制定保障公众和社会组织有效参与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相关制度与机制。不断提高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促进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各个参与环境治理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

强化政府法律规制责任,就是要逐步完善环境保护体制、环境治理体制、环境监管体制。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其重点在于继续实行严格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细化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标准和可行方案,注重生态红线的划定与保护现状、绿色发展、环境监管相协调,发挥协同作用。环境治理体制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突出重点区域、重点问题以及治理体系细化和多元协同治理模式的创新。关于环境监管体制改革问题,其着力点是建立国家统一领导的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制定自上而下的环境监管机构并构建组织制度体系。

3.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要求在实现生态现代化的进程中始终坚持现代性的核心要素,立足当代现实和时代条件,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使中国的生态现代化道路走的更科学、更健康、更持久。现代性与现代化是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的两个概念,“只有以人的自由、解放、公正、公平、正义等现代性要素规约现代化,现代化才能得以持续健康发展。”[21]因此,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需要以生态文化的发展规约我国生态现代化进程中所体现现代性的消极影响,引领生态现代化进程中推动文明进步的先进性。

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主要发挥三方面的重要作用。其一帮助人类理解人与自然的一体性。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化可以拓展人类道德关怀的领域,提高人类的审美层次和人生境界。其二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人们在自然中感受自然独特的品格和深厚的内涵,进而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丰富人的情感、锻造人的品格,提升人的气质。其三促进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其作用主要在于促进人与人之间普遍的交往和紧密的联系。人们在一同享受自然的生态价值的过程中,可以扩展人与人之间的普遍交往,在健康舒緩的情绪里加深人与人精神上的沟通与交流。

4.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拓宽生态现代化的国际交往

实现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一方面需要从现代化国家汲取经验和教训,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解决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矛盾方面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另一方面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依托和平台,拓宽生态文明发展的国际视野,寻求实现中国生态现代化的国际合作途径。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较快的国家,对生态现代化理论的研究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他们对生态现代化的概念、发展模式、实现过程都有较为系统的研究。尤其在生态现代化的实践领域,从环境治理、环境政治、环保运动、循环发展等方面更是进行了众多的应用尝试。然而,在借鉴成功经验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对教训的汲取,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优先促进经济增长,决不以解决经济发展问题作为我们实现生态现代化的唯一目标。

阻碍人类生态现代化发展的直接障碍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对污染转嫁所带来的灾难体会深刻。因此,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优质的生态产品所带来的生态功能是全世界人们的福祉。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国际合作是人类发展生态现代化,构建人类生态共同体的必然选择。其一是要搭建全球环境治理体系解决世界性的环境问题。以共同体国家主动承担与其综合国力相适应的环保责任为前提,将国家区域协调体系和多元主体合作体系相结合,形成解决生态共同体国家之间的协同效应。其二是大力推进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资源节约利用发展、低碳清洁发展、循环利用发展、生态安全发展的科学技术创新、社会发展模式创新、国家政策导向以及顶层设计创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其三是积极开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之间关于生态现代化发展理念的互学、互鉴。将本国最新的生态文化建设成果与其他国家共享。

参考文献

[1][1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2,36.

[2]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20:9.

[3][11][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62,362,361.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21.

[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53.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892.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7.

[8]陈文斌,郭岩.习近平生态文明理论的五个辩证统一[J].学习与探索,2017(6):86.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

[10]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7.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78.

[15]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406.

[16]张丽华.群经百子名言类典[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777.

[17]黎翔凤.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981.

[18]苏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构建的逻辑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2):82.

[19]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2).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07.

[21]杜艳华.现代性内涵与现代化问题[J].求索,2015(5):8.

[责任编辑:张学玲]

3924501908214

猜你喜欢
建设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路径分析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