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教学中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

2021-03-19 20:43唐斌付兴容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计算思维问题解决思维能力

唐斌?付兴容

摘 要 计算思维是基于计算手段,以数据推理为核心的思维习惯与能力,包含计算的合理性、准确性、简约性、灵活性、创造性等。将计算教学恰当地置于生活问题大情境之中,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之路,着力探究“用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还可以怎么样”等系列问题,帮助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策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思想。

关键词 问题解决 计算思维 思维能力

“数学教育中的计算思维,是指从计算角度思考问题,把问题数量化,化归或递归为可计算的问题,用数据来进行推理。”[1] 因此,计算思维是一种从计算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与能力,包含了计算的合理性、准确性、简约性、灵活性、创造性等。计算是寻求合理计算途径解决问题,计算思维能力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得以发展。

一、问题情境,抽象算式,合理思维

计算的目的是合理地解决数学问题,算式是回答“用什么”解决问题的问题。计算教学,需要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从数的运算到式的运算、从具体数到数量关系的抽象过程[2]。创设符合学生认知及心理发展规律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单纯的计算教学常是枯燥无味,如将计算情境融入学生真实生活,学生就容易在生活中感受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发现数学问题,将生活情境转化為计算问题情境,凭借已有的数学经验,合理分析问题,把数量关系抽象建模后用算式表达。

例如小数除法“精打细算”中,学生根据情境图收集数学信息:笑笑要去买牛奶,佳佳超市8袋牛奶共18.4元;乐福超市7袋牛奶共14.7元。提出结构性问题:佳佳超市每袋牛奶多少钱?乐福超市每袋牛奶多少钱?笑笑会去哪家超市买牛奶,为什么?……在解决“佳佳超市每袋牛奶多少钱”这一问题时,学生由于思维方式不合理、不会从生活情境抽象出“18.4里面包含了几个8”,导致不能正确应用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列出算式。那么如何算?引出了新的问题。

正确的算式是数量关系的表现形式,是问题解决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合理性的主要方法之一。借助日常生活情境,能使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进一步感知和增强对数的认识,促进对数的思考,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合理性。教学中借助问题教学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数学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知识经验联系起来,让他们带着探究的眼光解决问题,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理解和建构新知结构,抽象出算式,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日常生活中,买东西是每位学生常常经历的事情,他们需要“货比三家”,用最少的钱买同质量的物品,这是求牛奶单价之必须,建立总价、数量、单价间的数量关系。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便会自主地激发问题意识,调动学习的内驱力,有效地增强他们自主探究问题的意识,提升问题解决的能力。

二、问题分析,演绎算理,准确思维

小学生在解决计算问题时,需要借助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理解算式,尝试计算、探究算理,分析“为什么”要这样算。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问题分析属于问题表征,即审题、了解题意的过程。计算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具操作中分析问题、感悟算理,沟通算理与算法的联系。动手操作,学生不仅要观察、分折、比较,还要抽象、概括、归纳、总结,把抽象、复杂的算理形象化、简单化,演绎算理模型,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提升思维的准确性。如“树上有16只小鸟,又飞来了7只,现在树上共有多少只小鸟?”列式“16+7”计算时,学生以小棒代替小鸟,以摆小棒、拨计数器等直观操作模型,在头脑中建立起算理与算法的桥梁,能直观感悟、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流畅的思维、有序的操作让学生在脑中进行形象和抽象的对位,有效帮助学生实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这种方法常用于小学低段计算教学,以便于学生以形象方式理解抽象的算理,将算理与算法结合。

到了小学中段计算教学时,通过画格子图、点子图、面积图等数形结合的方式理解计算的原理。这些方式常用于小数、分数的计算中。例如小数乘法“买文具”中的问题:3枝铅笔需要多少钱?列式:3×0.3。有学生结合小数的意义,采用画图的方法计算(如图1)。

用直观图帮助学生还原最简单、最直观的道理,使算理与算法有机融合,明确算理与算法的对应。学生通过画图明白:0.3是3个0.1,3个0.3就是有3×3个0.1,也就是9个0.1,结果是0.9。在操作活动中,学生思维清晰,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自主探究,从多层面、多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的准确率除了与计算习惯有关,还与计算思维的缜密性相关。只有准确而深刻地理解了算理,算法才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将算法与算理有机融合,才能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核心概念,计算方法才有可行性,计算结果才可能正确。

三、问题解决,归纳算法,简约思维

算法,是解决“如何算”的问题,是从算理中概括出的计算方法,是一种抽象的过程,包括了计算顺序、计算的法则及计算的定律。一般在问题分析的环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算理,掌握多种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比较深刻地明白了“为什么”的问题,让算理融入算法之中,由多种算理中归纳出一种简洁的算法。

1.从算理中归纳计算顺序

为什么用竖式计算时,加法、减法、乘法是从低位开始,而竖式除法从高位开始?口算的顺序与竖式计算又有什么不同?四则混合运算中,为什么先算括号内,再算括号外?为什么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呢?……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从算理入手,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明确计算的顺序。

2.从算理中抽象算法

(1)从多种方法中优化算法。计算方法看起来简洁、用起来简化、说起来简单,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后及时归纳、总结算法,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问题解决的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例如:小数除法中,学生计算14.7÷7,呈现了以下三种方法:

学生观察、对比这三种算法后发现:除计算结果相同外,它们都将小数除法转化为整数计算,再借助小数的意义,将结果转化成小数。归纳的算法如下:小数除法中除数是整数时,先按整数除法的法则计算,最后商的小数点要对齐被除数的小数点。三种方法对比、归纳、推理出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不仅能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效率,还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2)从过程中概括计算的法则。计算分数乘整数时,将乘法转化为加法,理解算理;在转化的过程中,抽象出算法。如从过程:×3=++=

==中,得到×3=。在此过程中,学生从中可以发现,分数乘法其实就是同分母分数相加的简便计算,从而得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分母不变,分子乘整数作积的分子。

在问题情境中理解运算定律、运算性质,建立常见计算模型。加法(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乘法分配律、商不变性质、积不变性质等,均需要在解决生活情境问题中建立运算模型。如“三套衣服,上衣300元,裤子200元,一共多少元?”在解决此问题中抽象出乘法分配律:(上衣300元+裤子200元)×3套=上衣300元×3+裤子200元×3。

四、问题延伸,拓展算模,灵活思维

解决了“用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等三个问题,并不意味着问题解决已经结束,计算教学任务完成,还需要进一步拓展问题,思考“还可以怎样做”“用这些方法还能解决哪些类似问题”“计算的方法还能解决哪些非计算类的问题”等,深入分析算理,拓展算法。知识的获得是学生思维碰撞的结果,是学生智慧的结晶,因此要让学生不再陷入个人教条或自己信念的泥沼中,不要落入非此即彼的陷阱;而应将同类问题延伸,不同类问题建立联系,创设能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以激发思维的灵活性。

1.一题多解,同中求异,多模固本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认知冲突中,可以引发他们思维的矛盾——同中求异。结果相同,而过程不同,通过思考形成数学思想,发展数学本质性思维。在疑问中学生会追根溯源的想法,能打破那些阻碍自己的习惯思考,突破思维上不合理的定势,使思想不再保守,在思维碰撞中不断获得新的灵感。

例如用多种简便方法计算9.6×2.5。学生呈现了以下两种计算方法:

由于学生的认知及思维水平不同,思考简算的方法也不一样。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方法二可以使计算更准确、更简便。通过问题的延伸让学生的思维产生了认知冲突:这两种方法的异同是什么?为什么第二种方法更简便?……在追问中,进一步思考简便计算的根本在运用规律“简”化算法。

2.此问题到彼问题,异中求同,“模”而无“模”

计算,不是机械的、简单的、程式化的练习,而需要深入思考,由此及彼,不受某种方法、模型、框架的限制,能将不同类的事物建立起联系,发展结构性思维,形成数学思想。一是同一算式解决多个问题。根据算式编写不同的应用题,或以一个算式解决多种问题。如用13-7这个算式,可以解决“多多少”“少多少”“余下多少”“还差多少”等问题。二是同一算法解决多个问题。学了整数加减法数位对齐的法则后,同样用于乘法、除法等,建立联系或转化的数学思想。三是算法灵活而合理跨界。除法竖式,同样也可以先从低位除,从“少”的开始分,不够分时从“多”的借来分;交叉相乘法,同样可用于异分母加法等。如此就可以培养数感,发展类比的思想,从有序计算,发展到有序思考,由计算方法发展到数学思想。

拓展计算模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正确的计算方法,是得到正确答案的路径,计算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才是灵魂,没有思想的方法仅是呆板的工具,蕴含思想的方法才具有强大生命力。

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认知及身心发展的活动,让学生爱学、会学,在掌握计算方法、明晰算理的同时,还锻炼了学生思维、启迪了学生智慧。计算教学属于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将计算教學恰当地置于生活问题的大情境之中,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之路,着力探究“用什么 ”“为什么”“怎样”“还可以怎样”等系列问题,帮助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策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思想。

参考文献

[1] 吴洁莹,徐章韬.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从运算能力到计算思维[J].湖南教育(A),2017(05).

[2] 吴正宪,张秋爽,李惠玲.和吴老师一起读数学新课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计算思维问题解决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解析
程序设计课程中计算思维和应用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民族高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算法的案例教学探析
浅谈艺术专业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