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究

2021-03-21 18:18刘霁堂麦健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51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改革

刘霁堂 麦健华

[摘 要] 以博士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目标实现为宗旨,结合中医药学科博士培养目标设计教学改革方案。以回归、建构和效用三原则为方法指南,提出在教学内容建构中融入中医药元素,在教学管理创新中兼顾中医药学特色,在教学环节优化中关注中医药发展,通过课程教学使中医药博士真正体会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医药专业学习的价值关联性。

[关键词] 思想政治;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广东省教育厅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研究生示范课程建设”(2019SFKC17)

[作者简介] 刘霁堂(1964—),男,河南周口人,哲学博士,广州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中医哲学研究;麦健华(1998—),女,广东佛山人,广州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医哲学。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51-0073-05    [收稿日期] 2021-05-27

自2012年博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启动以来,我们积极贯彻党中央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关精神,结合中医药博士培养特点探索中医药博士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规律,开展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几年来的实践探索稍有收获,值得总结。

一、教学改革理论基础与方法原则

(一)教学改革理论基础

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奠基了中医药博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

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关论述。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根本在于做人的工作,中心环节在于立德树人,核心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并具体论述做人工作的“四个为了”“四个坚持”和“四个正确认识”,以及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五个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我们开展博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思想指南。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以及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导论中的课程要求。前者明确规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的课程目标,即“深入理解和系统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自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工作奠定良好理论基础”[1] (P18-19)。后者明确了课程教学原则,即“将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学习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将准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与了解分析当今世界发展态势结合起来;将坚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与研究重大问题结合起来。”[1] (P20-21)这些为我们开展博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其内容和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3.基于教育部学位条例形成的我校中医药博士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我校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明确指出,中医药博士的培养目标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相关学科前沿应用性研究和教学工作能力,能够在相关学科领域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中医药人才。该目标为我们开展博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出了专业期待和路径选择。

(二)教学改革方法原则

在認真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有关论述,充分理解和把握中央关于博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教学要求及中医药博士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确定了我校中医药博士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方法原则。

1.回归原则。在高等学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向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养具备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无产阶级人生观和共产主义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特色。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属性[2]。思想性指课程内容的规范性和启迪性,即用科学、先进的无产阶级思想武装学生,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和方法分析、解决社会问题。政治性指课程内容的意识形态性,即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一致,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保驾护航。理论性指课程内容的逻辑性和解释性,即系统分析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和回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理论问题及现实问题。近年来出于多种原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的初衷,博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更为突出。回归初衷,重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迫在眉睫[3]。

2.建构原则。建构原则源于建构主义哲学。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先于或者独立于学习者而存在的,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结果[4] (P86)。学习不是机械地复写客观世界,不是接受现成的知识信息,而是基于原有经验的概念转变,是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不是传授、灌输知识的活动,而是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本身有建构知识的潜能、动机和可能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通过创设或利用各种情境引导、辅助学生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我们设计教学改革方案提供了教育哲学依据。

3.效用原则。效用是有较好效果的使用。任何改革方案的设计和评价都要以效用为基础。可操作是一个改革方案得以实施的基本要求,可操作就是充分考虑操作主体的实际情况、操作对象的客观存在和操作环境的复杂状况,使操作过程顺利进行。

二、建构教学内容,融入中医药元素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是教育部规定的供全国高校博士生使用的通用教材。教材是课程目标的展现,要实现课程目标就要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反映教材精神,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呈现教材内容和课程目标,满足不同专业背景的博士生需求。在抽象的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建构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关键。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累积是一个必然过程,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积,而是原有知识的深化、突破、超越和质变[4] (P86)。《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教材中的诸多内容以不同的方式为博士生所了解,但又都不被博士生所系统学习,深入理解其精神实质并将其应用于解读所学专业的相关问题,对博士生来说更是少有涉及。作为教师,如何在获得和分析学生先前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博士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和对中医药博士的培养目标,结合教材内容建构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我们的做法是团队教学,集体备课,合作建构教学内容。

2018年版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有八章内容:当代世界经济、当代世界政治、当代世界文化、当代社会问题、当代生态环境、当代科学技术、当代资本主义、当代社会主义。在建构每章教学内容时,我们都融入了中医药资源,努力协同中医药思维与思想政治思维。我们所融入的中医药资源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内容,包括中医自然观、中医生命观、中医疾病观、中医方法论、中医治未病观、中医教育观和中医道德观等。这些饶有兴趣的内容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的交融,常引起博士生的思想波澜,形成思想创新。第二,中医药发展思想、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中医药政策法规和发展规划。围绕中医药认知和发展问题有不少论述,我国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对中医药给予了充分关注,中央和地方均制定了中医药发展规划。在教学中引入这些内容,结合中国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这些内容,能深化博士生对政府中医药发展政策的认知,激发博士生参与课程的热情。第三,中医药发展史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存在的诸多争论,现代中医药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建构“当代世界经济”一章教学内容时,我们贴近中医药博士生的专业知识,融入诸多中医药资源。在讲解经济全球化历史必然性和社会进步意义时,引入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历史,让学生明白中医药现代化是历史必然。

三、创新教学管理,契合中医药学科博士生的培养特色

中医药学科博士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复杂性。第一,博士生年龄大,社会阅历丰富,学习功利性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热情,常有逃课的现象;第二,医药学科竞争激烈,对博士生专业能力要求高,多制定较高的学术论文发表规定,客观形成重专业教育、轻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第三,医科院校都在探索新的医科教育改革,这些改革带来了一些高学历教育创新形式,给针对博士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不确定性;第四,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给予了高度重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士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重道远。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务安排、教研室建设、集体备课、课堂纪律和考核方式等16个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

在研判博士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复杂性的基础上,从中医药博士生的实际出发,契合中医药学科特色,在教学管理上做了如下创新。

(一)以类组班,三群并用

近几年,我校开展了中医药高学历教育改革,举办了不同形式的博士生教育。为适应改革需要,做好博士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首先在班级管理上下功夫。所谓以类组班,就是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组与研究生院培养科协商,根据中医药各类型博士生的实际情况组成相应班级,确定各班级的开课形式、上课地点、时间和任课教师团队,一改过去大班上课千篇一律的情况。我们组建了4个博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班:长学制班(八年制和五年制)、全日制科学学位班、全日制临床學位班和同等学力临床学位班。每个教学班由主讲教师牵头组建三个微信群,三群并用,以加强教学管理。一是管理群,该群成员由任课教师团队教师、研究生处培养科教师、博士生辅导员和招生学院研究生管理教师构成。通过该群,我们及时获取研究生处博士生的培养信息、博士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和二级招生单位对博士生的教学要求。二是导师群,该群成员由该班博士生的导师和任课教学团队教师构成。由于导师是博士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对博士生的思想倾向、学术水平和培养方案更为熟悉,尤其是中医药博士生,师生关系更为密切。通过与导师联系,听取导师对博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诉求,获取第三方信息,对改进教学有事半功倍之效。三是学生群,该群成员由该班博士生和任课教师团队构成。该群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群,也是思想交流群;该群不仅为师生发布学习资料、课后作业和获知教学反馈提供便利,还为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畅谈中医药发展、交流思想体会提供了平台。

(二)团队教学,因材施教

团队教学是我们开展博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举措。早年,由于博士生的招生规模小、类型单一,仅组建一个博士生教学班,由一位教师全程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在,我们针对不同类型的中医药博士生组建了任课教师教学团队,不同班级由不同任课教师团队组织教学。每班教学团队由三位以上教师组成,教师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副高以上职称,同时要求一位教师是有中医药学术背景的专家或党政领导,委托学校党政部门推荐、选拔该教师,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颁发聘用书。每个班的教学团队任命一位主讲教师,负责管理该团队的备课、听课和考核等日常工作。团队中的聘任教师可以参与教学备课,提供教学改革意见,可适当参与课堂教学。

因材组教,因材施教。组建教学团队不是随意而为[5],我们考虑各类博士班的实际情况,根据博士生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等组建相应的教学团队。譬如,长学制博士生班培养的是职业医生,他们经高考高分录取,智商高,在校学习时间久,年龄小,社会经验不多,知识结构单一,对社会问题和社会思潮有了解的愿望。考虑到这些情况,我们选择两名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的年轻副教授和一名既有较高中医学素养又有丰富的社会经验的临床医学院副书记组成教学团队。

(三)尊重教材的權威地位,实时增补教学资料

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是面向各科博士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该教材不断进行修订,实时反映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是博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权威教材。教材是教学的蓝本,是教师与学生的中介,没有教材或选择教材失误都将影响教学秩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选择是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曾有一段时间,高校淡化教材的教学地位,教师按自己的想法选择教材,并不明确要求学生购买教材。自2012年博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名为“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以来,我们尊重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的权威性。每年6月份,在博士生录取人数确定后,我们即通知学校教材科按博士生的人数征订该教材。我们严格以该教材的精神组织教学,通过集体备课生成教学内容,并贴近教材内容安排课程考试考核内容。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材料,但不是教学资料的全部,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其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的时态性很强。教学中,我们提前在学生微信群中列出每章涉及的马列经典著作读本、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经典读本,标明版本和阅读章节。通过微信群发布有关中医药发展的相关论述,以及中央和地方有关中医药发展的法规政策和战略规划。学生对这些先期资料的研读,为教师拓展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提供了支持。

四、优化教学环节,关注中医药发展

教学过程十分复杂,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率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教学内容和环节也不尽相同。针对博士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和中医药博士生的培养目标,我们研究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融入中医药发展素材,优化教学环节。

(一)课前资料供给与课后作业研讨

学生课前教学资料的学习是实现课堂创造性教学的关键。只有课前进行了知识储备,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基于背景知识进行引导式教学,实现知识再造。我们针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教材的不同章节,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药发展问题,保证课前对学生学习资料的供给。课前资料供给主要有三方面内容:第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学习资料,对这些经典资料我们均标明经典版次、题目及页码;第二,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有关论述,所选资料内容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与中央精神保持一致;第三,医药卫生重大科技成果、重大事件、中医药发展最新法规政策和中医药发展热点、焦点问题。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实现教材内容与课前学习内容的有效融合,学生们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深化了对中医药专业问题的认识。

课后我们在不同章节留下讨论题和作业题。将讨论题公布在博士生的微信群中,譬如中医药现代化的困境、中医药国际化中的政府角色等,大家可以自由发表观点,不做作业要求;作业题可以是议论短文,还可以是资料整理,每章布置1题,学生自选,但整个学期要求完成2题,其中议论短文1题,资料整理1题,短文以书面形式交给教师,资料整理为电子版后发给教师。譬如,“当代世界经济”一章的议论短文“论‘一带一路’中的中医药机遇”。资料整理主要是对教师提供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有关论述资料进行收集。三年来,我们以课后作业的形式收集和整理有关论述,集成资料共三册。

(二)课堂理论教学与课下社会实践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知识再造活动。我们把课堂教学过程分成三个环节。第一,教学内容知识背景介绍环节。教师在该环节调用各种信息资料,同时调动学生,激发其知识库内存,建构该章节知识,形成鲜活画面。譬如,在讲“当代世界政治”一章时,列举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舞台发生的重大事件,由此引出国际政治关系的新变化和新问题。第二,教学内容中的经典理论介绍环节。第三,用经典理论案例分析当代社会问题环节。这是课程教学最具诱惑力的环节,学生的参与欲望在此环节得到了满足。

课下社会实践是巩固课堂理论教学的关键。教育部十分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教学,并规定本科教学不少于32学时。尽管教育部没有对博士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做出明确的社会实践规定,但依据教学规律,社会实践环节必不可少。我们对博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做出具体要求,要求博士生在一个学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期间,对自己所在院所的发展历程及院所文化进行调研,最终写一份调研报告,以书面形式交给教师,作为平时成绩中的一部分。

(三)课程考核与教学效果评价相辅

我们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加权的方法确定博士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以平时成绩45%的权重激发学生对于平时课程的参与积极性。平时成绩考核包括作业短文、资料整理和调研报告三块内容,各占总成绩的15%。我们重视期末考试的严肃性,通常采用闭卷考试,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5%,但考虑到博士生的实际情况,闭卷题目会在考前一周告知学生。闭卷考试的简答题和课程短文两部分如下:简答题部分有三道题,多是对教材某些章节内容概括整理形成的问答题,如为什么说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课程短文部分是议论文,要求不少于1000字,如论中医药的绿色价值等。我们对博士生期末考试课程短文的优秀答卷进行整理,形成每年的优秀课程论文集,并印刷成册。

课程考核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但要全面了解教学情况还需要倾听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我们在课程结束前一周,向每班学生发出课程教学问卷,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肯定方面;二是不足方面;三是改进建议。任课教师认真阅读学生提交的问卷,结合教学过程同样从三个方面写出总结报告。此外,我们还采用校友访谈形式了解已毕业博士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价。这种基于效用原则的考核评价体系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践提供了客观检验,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编写组.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刘霁堂,王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体认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J].中医教育,2017,36(3):9-10.

[3]曹猛,刘新爱.新时代中医院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19):161-163.

[4]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5]艾斯,郑健.基于医教研一体化改革模式探讨中医儿科研究生培养策略[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4):165-167.

3295501908241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学改革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
基于微课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改探讨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