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2021-03-22 02:40杨晚华
旅游纵览 2021年2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杨晚华

摘 要: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求的指引下,全国各高校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本文通过分析旅游政策与法规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方式和路径。教育者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思政主题,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同时也将思政成绩纳入学生的最终成绩中,综合全面地考查每一个学生,最终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旅游政策與法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20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编号:HNKCSZ-2020-0403)。

引言

我国对教育事业,特别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的北京大学师生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包含着对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深入思考[2]。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他又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为了落实好“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高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实践,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其中课程思政建设就是实现这一新局面的一个重要途径和载体。

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国家导游资格证考试的必考科目。课程内容涉及国家对旅游方面的政策和旅游方面的法律法规,其内容本身具有思政课程的特点,蕴含着方方面面的思政元素,承担着教育引导学生爱国爱民、爱岗敬业、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等重要的育人功能。所以在讲授课程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开展与本课程有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教学目标单一

在以往的教学大纲中,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现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两个方面。知识目标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国家关于旅游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的法律制度及与旅游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力目标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旅游法规知识分析旅游业实践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具备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依法解决旅游纠纷的能力,具备判断旅游业发展趋势的能力,从而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培养专业能力强、素质高的优秀人才。但是,教学目标中没有明确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德育素质目标,这样产生的结果是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没有问题,但是思想观念上可能存在偏差。

(二)教育理念及课程设计上没有体现课程思政思想

笔者通过对某校全校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有61.2%的学生不了解教育部提出的课程思政改革政策,有62.3%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的关联性不大。从这些调查可以发现,学生普遍忽视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内涵,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够深刻。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教师也没有深入地将课程思政观念渗透到学生中,没有正确认识到思政教育不仅仅是思政课程的教学要求,也是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因此在以往的教学设计上没有体现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没有形成系统化和标准化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和框架。

(三)传统教学方式与课程思政未能契合

理论教学方面,传统教学常以概念、特征、原则、政策解读等为学习对象,注重对政策文件内容的解读,对法律概念、条文本身的理解与运用,而对制度的历史背景、人文理念、社会影响等方面没有做深入讲解,也没有要求学生去了解和掌握,导致学生往往掌握了法条和政策的具体规定及一些基本概念,但并没有真正理解旅游政策、法律的内涵精神。在过去,教师往往只强调旅游政策与法规本身的内容,而忽略了对知识内容中思政元素的进一步挖掘,从而导致学生思政意识的不足和缺失[4]。

实践教学方面,教师过去很少带学生去旅游企业与景区景点实地考察与体验,主要依靠案例教学。教师提出案例,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旅游政策与法规进行分析,思考政策与法律是如何具体运用的,重视法律的适用,而忽略了其中隐含的意识形态、价值观等思政元素,由于学生没有亲身经历,也很难也深刻的印象。

二、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路径

课程思政不是把思政课的内容简单照搬到专业课程中,而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教学中。具体来讲,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改革教学目标

要在原来的教学目标中增加育人的素质要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将德育目标融入教学环节。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应围绕厚德博学、至诚至信、为实为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展开教学,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素质目标,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接班人。

(二)改革教学内容

要在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下,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双轨制”教学优势,精心设计课程思政内容,充分发挥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教育的优势,深挖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充实教学内容。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的内容共有十七章。根据课程内容的性质将十七章的内容归纳为3部分:基础理论部分、专业基础理论部分和专业核心理论部分。其对应3个层面,分别是国家层面的价值取向、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取向。

基础理论课涵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法治中国建设、旅游方针政策、宪法基本知识及维护国家安全法律制度等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培养学生素质的基础理论知识,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起到方向性的指引作用,所以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至关重要。教师在讲述这些内容时,要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融入爱国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四个自信”和中国建设的法治意识等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树立大局观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部分内容主要贯穿国家层面的价值取向。

专业基础理论课涵盖旅游消费法律制度、侵权责任法律制度、旅游法、旅游安全与保险法律制度、旅游交通与出入境管理法律制度以及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等内容。教师在讲授这些知识时,将自由平等、和平共处、公平正义、公共安全与公共道德、社会责任感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道德观和责任感,这部分内容主要贯穿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专业核心理论课主要包括合同法、旅行社法律制度、導游管理法律制度、旅游资源管理法律制度及解决旅游纠纷的相关法律制度。教师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应将公序良俗、诚实信用、爱岗敬业、文明礼貌、乐于助人、环保意识、遵纪守法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具备诚信友善、热情耐心等优良品质,使学生懂得做人做事的一些基本道理。这些内容主要涉及学生个人层面的价值取向。

(三)改革教学理念和方法

1.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搭建师生课外互动平台

①利用学校网络资源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采用线上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②采用BOPPPS教学方法。其包含6个教学环节,即导言(Bridge-in)、目标(Outcome)、前测(Pre-tes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ion)、后测(Post-test)和总结(Summary)。③采用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和多种形式的互动,通过课堂讨论式的互动,小组专题研究式的讨论、网络平台上的讨论等,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将教学课件、教学大纲、教案、扩展阅读、作业等各种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同时,可以针对学生在平台上提出的问题展开广泛深入的讨论,实现课外的师生互动,提高学生探索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幅度提高学习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思政主题融入其中,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好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开展体验式参观与调研

一方面学校可以邀请一些专家来校开展讲座;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走出校园。比如,组织学生去湖南省中国青年国际旅行社、亲和力旅行社、湘江欢乐谷及毛泽东故居韶山考察与调研,丰富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用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分析和解决问题,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真正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教师团队定期开展教学研讨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和教学的关键在教师。课程思政对教师的思想水平、业务知识及业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对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教育功能要有充分的认识。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学校可以每周召开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会,发挥教学团队的智慧和力量,真正做到教师先受教育,保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过去传统的考试方式无法反映出德育教学目标,所以结合专业教学目标与德育教学目标的要求,要进行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课程成绩由专业成绩和思政成绩两部分组成。专业成绩约占60%,思政成绩约占40%。思政成绩根据学生对专业知识中对思政元素内涵的理解与掌握的情况来评定。具体操作而言,在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中都要加入思政方面的考核;平时成绩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来确定其成绩,要适当提高平时成绩在期末考核中所占的比重,使学生成绩更能反学生的综合教育素质。

三、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想品德素养在实施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首先要求教师自身要具有较高的思政素养,才能提炼出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促进教师发挥榜样作用,切实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落到实处。这对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想品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对学生的促进作用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围绕教学内容,融入各种课程思政主题,通过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上,可以让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民族自豪感,使学生树立高尚的品德和爱国情操;从社会层面来看,可以把学生培养成具备社会责任感、坚守职业道德规范、具备公共安全和社会公德意识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从个人层面来看,可以使学生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专业理念,热爱本职工作,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另外,开展实践教学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旅游热点问题,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5]。

高校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最终要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的,将来对用人单位、对国家、对社会都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 央视网.全程育人 全方位育人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引起热烈反响[EB/OL].[2016-12-10](2021-01-15).http://news. cctv.com/2016/12/10/ARTIhy61Pg54pkRyn3V0Tnx2161210. shtml.

[2] 习近平.习近平:在北京大学生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02).

[3] 新华网.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EB/ OL].[2018-09-10](2021-01-15).http://www.xinhuanet.com/ politics/2018-09/10/c_1123406247.htm.

[4] 包姝妹.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探析:以《侵权责任法》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20(16):1-5.

[5] 田鸿芬,付洪.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未来与发展,2018(4):99-103.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