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2021-03-24 11:23丁慨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学生

丁慨

[摘   要]伴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交往更加频繁。要实现与各国人民的“共商、共建、共享”,就必须不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是进行对外交往的重要工具,要更好地运用英语与英语国家进行交流,就应该了解其文化背景,特别是交际文化,以免在与外国朋友的交际中出现偏差、错误甚至笑话。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着重通过文化知识渗透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学生;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09-0032-02

修订版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文化意识的形成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保证。在新课标背景下,英语教师要通过文化知识的渗透,使学生能够更准确、更得体地理解语言和使用语言,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厚重底蕴。文化包含一个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水平等,因此,新课标在课程设置上,把“文化意识”列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学习英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外国风情、外国文化的过程。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教授的不应当仅是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还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多种方式渗透外国文化知识。学生通过对英语知识的解读和运用,不仅能了解外面的世界,还能在中外文化比较与鉴赏中,开阔视野,培养开放的国际意识,进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在数字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地球村”各个角落的人们与外界交流变得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快捷。而语言作为交流的重要工具,极具地域性、民族性,又和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密不可分。要让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顺利地交流思想、分享信息,语言既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又是难以跨越的障碍,不仅检验人们的理解能力,更考验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事实上,任何一种语言都代表一种文化现象,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课堂失去了生动活泼的教学场面,大多英语教师在进行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只是从字面上理解了单词的含义,没有领悟到英语的独特语境和思维模式。现实生活中,虽然很多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不错,但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一般。学生由于缺乏对中外文化差异的了解,在对外交往中易闹出令人啼笑皆非的尴尬笑话。在街上偶遇朋友,中国人习惯问:What are you doing?而外国人觉得这种问句很奇怪。究其原因,中西方文化交流方式不同,中国人习惯明知故问,而英语国家的人比较直接。有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只注重语言技能的训练,忽视文化知识的渗透,在语言知识教学中,教师应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中。

一、通过“听”,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听力是领会和理解语言的一种能力。教师要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听懂、听明白是最基本的前提。英语听力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听懂地道的英语,并能自如地用英语与人进行交际。由于受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影响,英语在不同地域的表达语气、表达方式方面也有差异。

一些学生出现英语听力理解障碍,很大程度上是对相关语言常识和背景知识缺乏了解。因此在英语听力教学中,除了注重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训练以外,教师也应该坚持运用英语授课。一方面要选取形式各异的语境材料,增强对各种语气的把握;另一方面要适当延伸背景知识材料,加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的领悟。例如,在进行有关圣诞节的听力练习时,教师不仅要介绍庆祝活动的各种场面,还要延伸到圣诞节的起源、习俗、趣闻等相关知识。学生在了解相应的知识背景后,既能正确理解所听内容,又能增加对西方国家文化的了解。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不同语言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中,教师应不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通过“说”,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说是口头表达语言的一种能力。说得准确、说得动听,体现的不仅是语言表达的能力,更是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说”要分场合、看对象,否则会词不达意,甚至出现误会。比如,同样在接受别人的夸奖,中西方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国人会习惯地说“过奖了”以示谦虚,而西方人则会微笑地说:“Thank you.”以表示谢谢对方的夸奖。再如,我们路上见到了熟人,会出于礼貌地问一句:“您去哪兒?”但如果我们在路上遇到一位以英语为母语的朋友,我们问他:“Where are you going?”他会很生气。他的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所以说,口语交流也是一种文化习俗的交流,我们不能用汉语习惯来理解英语的思维模式和习俗,否则就会掉进语言沟通的陷阱。

对什么人说什么话,交流首先要了解是在什么文化背景下说话。因此,在“说”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设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尽力创设有一定文化背景的语言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努力使学生的语言习惯更符合英语国家传统,通过角色扮演逐步形成跨文化交际的习惯和能力。

三、通过“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阅读是有效获取知识的一种能力。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能在潜移默化中体会英语的特色,在比较和鉴赏中找到中外文化的差异。但在实际教学中,阅读课常常会变形为教师的讲解课、学生的作业课,忽视了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即便真的读了,也总是出现“每个单词都认识,但是整篇文章看不懂”的怪现象。对此,教师应当认识到,英语阅读课不仅应重视学生阅读量的积累、阅读速度的加快,更关键的是增加学生阅读的广度和阅读的深度。为提高阅读课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应当有计划、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将“文化意识”运用多种方式渗透到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在阅读中积极探讨历史事件、文化现象,使阅读课不再是词语的单独标记、语法的机械解读,而是融会贯通地读懂阅读资料和理解阅读材料。学生通过对英语材料的阅读,获得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还有厚重的历史、积淀的文化、交际的能力。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挖掘阅读的魅力。

例如,阅读中经常看到的单词Miss、Mr、Mrs和Ms,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可进一步挖掘词汇的内涵。这几个字母缩写,不仅是男女称谓和身份的不同表述,也意味着一种文化、一种文明的变迁。正是由于新女权运动的兴起,才出现了“Ms”这个反对性别歧视的新词汇。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如报纸、杂志、多媒体等,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感受英语国家的艺术、历史、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等,切身体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新媒体、新业态的涌现,前所未有地影响着传统的阅读习惯,不仅为阅读提供了多种选择,更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了广泛的契机。

四、通过“写”,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书写是用文字进行表达的一种能力。学习英语要会说更要会写,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的不仅是能说出来,而且是能写出来。如果英语教学是一个系统,那么写作教学就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与听、说、读等方面共同构成一个科学的大系统,它是与英语词汇、语法、主题内容及写作手法等要素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章,写作其实就是词句段的综合,所以大量的写作练习必不可少。学生在英语写作训练中,词汇要书写正确,语法要运用得当,用语要准确得体,还要符合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英语学习的关键阶段就是英文写作阶段,把语言转化为文字体现着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更传承着一种文化、一种文明。

众所周知,文字是文化得以传续的重要载体,但由于历史传统、文化习俗的不同,在文字的表达方式上往往存在很多差异。例如,汉字中常用“牛”来形容一个人的强壮,而英文中却用“horse”来形容。“壮得像头牛”在翻译成英文时,用的是“as strong as a horse”,而不是“as strong as an ox”。写作教学需要字词句章的语法逻辑,也需要文化基础的合理沿用,这样才能“入乡随俗”,写出“异国情调”。

语言是工具,文化是根基,英语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养成,以此为他们能够继续学习、更好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英语教师,要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有效地开展跨文化交际的教育教学,不仅要重视自身业务本领的提升,還要注重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播,内外兼修、教学相长,用正确的文化意识推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谭斯陌)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学生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浅谈体验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高中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