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

2021-03-24 09:32庞洋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10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大学生

摘 要: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全球进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技术更新、信息数据检索、信息数据传播和交换盛况空前,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借助互联网快速传播,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大学生是“互联网”的主要使用者,互联网在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及身心发展产生一定消极的影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提高教育水平和丰富教学内容,进一步深化高校思政工作改革,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占领思政教育网络制高点,确保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开展。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0.058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互联网全面渗透到社会大众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更新、信息数据检索、信息数据传播和交换空前活跃,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信息资源和知识获取上的便利条件,另一方面各种各样的思潮借助互联网媒体得以广泛而深刻的传播,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出了新课题。在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宣传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高校和研究部门的重视,如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互联网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来宣传和推广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青少年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更好的传承、弘扬和推广马克思主义,变挑战为机遇,是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研究的重要方向。

1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状况及问题

截至2019年6月,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等院校共计2956所,所有的高校均开设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公共课程,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本科院校共有241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我国最早出现于1984年,是归属于法学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类的本科专业,其培养目标是具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能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我国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专业人才,是各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老牌本科专业之一,培养模式大多采用以书本为主的课堂理论教学形式,在网络和多媒体的使用和推广方面涉及较少。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播的媒介和方式仍较为传统。思想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仍侧重于教师课堂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阐述和解释,缺乏与时俱进适应大学生需要的依托新媒体开展的动态学习教育活动,而这种动态的学习教育活动恰恰能够提升广大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另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相关的网络资源较少,专业性的网站数量也较少,宣传党的政策和意识形态的网站多为政府创办,网站的运营和推广工作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造成相关文献的点击浏览数较少,难以满足宣传国家和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经常是被网络中庞杂的数据海洋而吞没,制约了教育宣传的时效性。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有待扩大化。据《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总数达到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其中20-29岁的青年人口占网民总数的21.5%(1.94亿),是所有年龄段中占比最高的人群。青少年群体一直以来就是互联网用户的主力军,也是推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因为这部分人群对信息的敏感度最高,新鲜事物的接受和传播能力也最强。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群体又恰恰是青少年群体。尽管大学生是青少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存和事业传承的关键群体,通过互联网平台的影响力来进行面向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宣传是目前互联网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但这些宣传的受众群体在总量和范围上仍显不足。一方面参加基于互联网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和理论学习都是在校大学生的行为,但这些学生只是青年群体的一部分(约为7500万);另一方面这些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学习时间都仅限于在校期间,节假日和毕业之后就会日渐生疏。由此可见,尽管目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联网平台基本建成并向全部大学生开放,但互联网的受众广、信息传播快、不受空间时间约制等特点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宣传力度仍显不足,主要对象的范围和数量有待扩大化。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意识稍有欠缺。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使命。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国家与国家之间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愈发激烈,部分对中国不友好的国家甚至出台了向我国传播、灌输、煽动负面新闻和反动信息的长期战略,妄图通过破坏我国网络秩序来影响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团结。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国家传播意识形态的关键领域,借助互联网进行意识形态灌輸特别是向青少年的意识形态灌输已经成为国家之间看不见硝烟的新兴战场。另外,随着手机移动客户端的兴起,大量含有色情、暴力、封建迷信的低俗、不健康的内容也充斥网络。这些内容会严重危害青年的世界观、价值观。而当前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情况,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并没有形成危机意识,完全占领互联网这一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主导权。

2 构建“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脚步,面对互联网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巨大冲击和消极影响,我们一方面要主动适应新形势,顺应信息时代的变革,及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善于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尽可能规避其消极影响,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创新基于网络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材、教法,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积极探索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的网络思政教育之路。

2.1 更新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目前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的主要因素不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思想滞后。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解放了观念才能跟得上,观念跟上了工作才能取得新成就。“互联网+”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一系列新问题的,没有观念的革新就没有办法利用网络的优势来解决问题。因此,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从思想上实现突破,融入互联网思维,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突显教育过程中人的价值,树立“以学生为本”“管教结合”的观念。

一方面,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设置相关课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关注学生的现实需求。要将学生当作主角,是能动的、自主的个体,拥有独立人格,充分肯定学生的自身价值。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实现学生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在理论课堂上实现从“你教我学”到“学生主动自学”的转变。

另一方面,要坚持教育的与时俱进“管教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充分认识到,教师的“教”不是目的,它只是手段,而学生的“学”才是最终的目的。一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应当从学生的本身出发、现实出发、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如同赛场的教练,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中,应在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正向引导学生,实现学生各项能力的全面发展。

2.2 抢占网络主阵地,重视网络平台及网络思政队伍建设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对于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不言而喻,立足当前网络环境,充分发挥高校在意识形态教育引领方面的巨大优势,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这就要求高校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相结合, 依托互联网构建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新平台和网络思政队伍。

充分利用移动网络平台,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无限延伸。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育过程中要学会利用互联网平台和社交软件与学生进行沟通,可以使用微信、微博、QQ等软件向学生传递正能量的网络资讯,推广网络中有关意识形态的名家讲座和在线学习课堂,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体系下学会甄别和选择,自觉抵制不良言论和网络暴力行为。

此外,充分发挥网络交流的互动性,通过与大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获取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引导和处置学生遇到的有关意识形态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高校和院系应结合自身特点创办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平台,定期发布和推送优秀校友和社会先进事迹和感人经历,以榜样的事迹来感染学生。总之,就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征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力度,重视网络平台和相关工具的建设和使用,转变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观念,学会用技术来辅助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技术水平。

除了要完善网络平台建设工作外,打造一支“互联网+思想政治”的专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关键。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也渴望通过教学活动来获取最新的知识和有用信息,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除了要政治过硬、业务过关外,还要具备较强的探索、創新意识,能够灵活运用互联网技术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在出现新技术和新理念时先于学生知晓并精通,这样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就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还要不断创新教材和教法,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把课堂内容变得更加形象和生动,通过互联网提高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并结合学生的学习诉求实施有的放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3 丰富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互联网的最大特点是信息传播具有广泛性、迅速性、国际化的特点,其信息内容具有丰富性、实效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网络作为载体是一个“双刃剑”,如何能使宝剑出鞘却不受其负面的影响是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充分发挥网络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的优势,使其丰富的信息内容,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对待本民族文化传统,认识民族文化保护和继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帮助大学生在思想上构筑起反腐防变的“钢铁长城”。

要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互联网自身的开放性特征,一方面实现了全球范围内无障碍的交流和信息共享,但也同样为暴力、迷信和反动信息提供了滋生的温床,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进行生活、学习和工作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学生的身心尚不完全成熟,部分思想不成熟的学生分辨力不强,还不具备对网络中的善恶做出准确判断的能力。为了防止网络“黄、赌、毒”的泛滥,避免大学生落入网络不法之徒和别有用心之人部下的陷阱,必须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帮助他们学会判断和选择,特别要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自主性和责任观念,自觉遵守网络规则,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不传谣、不造谣,要形成隐私意识和网络道德意识,认识到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坚决抵制网络恶意行为和其他违法行为,敢于面对不道德行为说不,自觉维护网络秩序和国家信息安全成为网络道德秩序的守卫人。

要加强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网络犯罪一方面是由于网络的私密性为犯罪提供了温床,另一方面则多源于犯罪主体法治观念的淡薄。从近年来青少年网络犯罪发展的态势来看,很多青少年网络犯罪一方面是由于受网络不良信息的诱导,一方则是由于对网络法规认知的缺失。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网络不良信息的辨识教育,另一方面要强化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网络法治观念,遵守网络法规,这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2.4 创新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方式、方法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 ”与工作学习生活紧密联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方式、方法,均很难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特点和形势,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借助互联网思维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深刻变革。在教育手段方法上要善于利用现有主流互联网媒体平台,不断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局限于课程之中,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都可以进行,善于利用现有主流互联网媒体平台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双向互动、进行全天候、全方位的教育。比如,可以利用QQ、微博和微信这三大主要交流平台,密切与学生的联系沟通,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精准化传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善于借助现代媒介的优势,挖掘新的教学方式,重视将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既能够发挥互联网媒介在隐形教育中的作用,又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在课堂借助微信、微博等现代化交流手段向学生推送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信息,还要注重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作用,开设相关的教育交流网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2.5 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活动的监督和正向引导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校是信息的“把关者”,可以有效的筛选信息,控制信息的传播;而运用网络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不免会在无把关者的监控下,接触到网络上一些负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大都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利于树立健康向上理想信念和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有违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因此,在互聯网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监督和引导。高校既要重视互联网载体的使用,又要对学生使用网络情况进行监控。

一是从接入源头抓起,建立网络不良信息“防火墙”。严格遵守和落实国家有关部门和运营商有关实名制的制度要求,对手机sim卡、校园网、校园周边无线网热点进入进行有效权限管理和监督,对携带不良信息的网站、公众号、微信群等进行取缔和检具,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避免受到网络中不良信息的影响。

二要建立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异常现象。通过舆情调查、收集、分析、研判、报送和处置,准确把握舆论动态,及早发现潜在隐患,将不良网络舆情信息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强对存在心理异常现象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工作,帮助学生化解心理问题。

三是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网络风险防范意识,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要让大学生明白移动互联网是平台、是工具、是外在辅助,要教育大学生对网上信息有怀疑求证的态度,不能跟风盲从,丧失自我判断力。

3 结语

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网络信息技术不仅悄然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方式,也同时对他们的身心发展和思想道德修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内容。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应用普及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广大从业工作者不仅不能止步不前,而是应紧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脚步、与时俱进,化挑战为机遇、转消极为积极。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勒曾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世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提高教育水平和丰富教学内容,进一步深化高校思政工作改革,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占领思政教育网络制高点,确保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开展。高校应不断探索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探索出一条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受学生欢迎、具有教育实效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通过实施“互联网+思政教育”的新型思政课程教学新模式来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政治过硬、业务能力强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周守红.互联网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分析[D].成都:西南师范大学,2004.

[3]王海建.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其对策研究[J].天中学刊,2011,(4).

[4]任萍.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转变[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5.

[5]王燕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运用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2.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备案课题“协同视角下黑龙江省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与应用研究”(ZJC1319013);中国职业技术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2019-2020年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研究;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养成教育立体化指导教材开发与应用实践探索研究(1910172);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校级一级重点课题“基于校本思政工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政供给侧结构优化的探索 ”(Y2019Y023)。

作者简介:庞洋,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研究生,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部教学副总管、讲师,黑龙江省青年讲师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与高校德育。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