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德育工作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2021-03-24 11:51黄增城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25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德育工作培养

黄增城

【摘要】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人的一生,但是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并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形成,从而去影响学习和生活。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自制能力比较差,但是他们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只要教师和家长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就能够逐渐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本文主要探讨在小学德育的工作中如何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德育工作;培养;行为习惯

德育工作是小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德育是一个广泛的范畴,从小学生的年龄、社会经验来看,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習惯是德育工作的重点之一,教师和家长都要重视对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以免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受到一些不好的行为的影响而形成不好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一、教师应当发挥自身榜样的作用

虽说小学生的社会经历基本没有,但是他们却有着很强的模仿能力,小学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中应当认识到小学生的这个特点,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学生心中,教师的形象都是高大的,是自己的榜样,是自己要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所以学生会不自觉地去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自己在学生面前的形象,以自身的良好品格和行为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起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效果。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生,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需要与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情况,同时让家长意识到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的成长的重要性,让家长在家里能够协助教师一起开展德育工作,家长也要起到带头作用,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学生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能够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二、重视对学生教学工作的开展

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只是影响学生的成长,同时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其中,在学生学习中,最重要的学习习惯就是预习和复习,预习可以让学生提前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简单的了解,清楚自己对哪些知识存在疑惑,在教师上课时就能够更有针对性的听讲,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复习可以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才能够将知识内化。刚开始,学生对预习和复习的概念不是很强,也不知道如何操作,需要教师给予指导,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预习和复习的方法。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习惯,因为小学的自制能力比较差,在课堂上常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的现象,因此需要教师在上课时及时给予提醒,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上,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趣的教学环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听课习惯。最后,学生的书写习惯也非常很重要,比如良好的坐姿,不仅会影响到书写的公整程度,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骨骼发育。

三、形成良好的班风

班级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地方,一个班级的班风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学习都会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注重一个班级的班风建设,通过良好的班风来感染学生。假如一个班级有着良好的道德风气,一方面能够促进班上的学生相亲相爱,互相帮助,共同成长,另一方面也能够在无形中形成一个积极的、良性的竞争环境,促进学生的不断成长。总之,班风建设是班级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将班风建设贯穿到日常的班级班级中以及各科目的日常教学中,慢慢地渗透,通过班风建设来影响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共同建设一个团结和睦的班集体。

四、通过重大的节日渗透德育

德育工作的开展也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可以借助我国一些重大的节日进行德育的渗透,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我国有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各个节日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同时也是良好的教育素材,让学生在感受浓厚的节假日氛围的同时接受德育,对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积极的作用。例如,在每年清明节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班上的学生开展与清明节相关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去为先烈扫墓,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亲身的感受先烈为国家和平安宁而贡献的崇高的精神,同时还会对先烈产生一种敬畏之心。革命先烈身上有很多值得学生学习的高尚品质,也明白我们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是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学好一身本领,为今后奉献社会、报效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重大的节日渗透德育,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学的方式,增强学习的乐趣,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体验,深刻地感受到革命先辈的那些崇高的品格,从而感染自身。

五、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

小学生有一定的好胜心理,希望自己的努力和进步能够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使学生既能够发现自身的优点,同时也能够看到自身的不足,面对学生的优点,要及时给予表和鼓励。面对学生的不足,要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以优秀的学生为榜样,发挥优秀的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和激励其他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思,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加以改正,也能发现自身的优点,从中找到自信。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价的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端正自身的行为态度,逐渐养成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二是引导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其他同学的缺点,帮助其改正,同时也能够发现其他同学的优点,从而进行学习,形成一个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与此同时,学生学会了客观的评价他人,同时也学会的倾听,乐于接受他人给自己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使自己不断成长;三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之间都具有差异性,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处于不断的发展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一定要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同时还要注重尊重学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教师要意识到这是各分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日常的管理和教育中潜移默化的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教师独有的工作任务,同时,也需要家长的协助,家校合力,对学生进行监督和引导,才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桑得卓玛.小学德育工作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J].家长,2019(23):42.

[2]史红涛. 浅谈小学德育工作如何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J]. 读写算,2018(11):34.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德育工作培养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浅析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探讨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内蒙古从10方面加强德育工作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