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迁移视角下英语非专业大学生语用能力研究

2021-03-25 09:30崔莹莹
鄂州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母语交际语言

崔莹莹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培养使用英语进行实际交际的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但研究表明在现如今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对这一重要能力培养之重视还不够,使得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们的语用能力和语言能力发展不平衡由此产生语用失误,这也使得我们这些奋战在教学一线的教师越来越意识到培养学生语用能力、使其尽量规避语用失误是实现成功跨文化交际的重要一环,这也是大学英语教师的使命和大学英语教学的努力方向。

笔者认真钻研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及当今社会对外语人才培养的需求,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在大量阅读并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以语用能力、语用迁移、语用失误等相关语用原则的先前研究成果为理论指导,对所在学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现状展开调查研究,分析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之间的关系,以期找到大学生语用能力培养的针对性措施,以科研促教学,帮助学生们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语用能力

(一)语用能力的定义

语用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定义语用能力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因为通常很难就概念的含义达成共识,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定义。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专家学者们就开始了对于语用能力的研究,有关这一概念的定义,语言学家们观点不一。而“能力”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转换生成语法的创始者Chomsky 首创提出,他解释了能力这一概念,认为它是一个抽象的规则系统。[1]并具体区分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还将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的概念引入语言学领域,并且将语用能力和语法能力做了区分。[2]他关注的是语言的生成和理解,所以所定义的语言能力比较抽象化。社会语言学家Hymes 提出“交际能力”这一概念,就是以Chomsky 的语言能力概念为基础的,根据他的观点,“能力”包含了语言方面的知识,也涵盖了恰如其分地使用这些语言知识的能力。[3]包括以下四个维度:语境中的适宜性、实施手段上的可行性、形式上的可能性和现实中的实施情况等。确切地说,形式上的可能性与Chomsky 之前提出的“语言能力”相呼应,表现为语言形式这一方面的准确性;另外三个维度即为Hymes 所提出的“语用能力”,以具体情境中运用语言的合适性为表征。在他看来,在实际语境中准确得体的语言运用与语法正确同等重要,准确性与合适性并重。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Canale 和Swain 提出了交际能力的理论框架,由“语法能力、语篇能力、交际策略能力和社会语言能力”四个维度构建而成。他们还将这一理论框架加以发扬光大展开到外语学习乃至测试学领域,这象征着外语教学开始从侧重语言形式结构向交际情境和交际任务过渡。直到Bachman 全面完整地将语用能力独立列于交际能力之中,也把交际能力应用于语言测试中,在他看来,语言能力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语言组织能力和语用能力,而语用能力又分为社交能力和施为能力两个方面,前者是结合语言情境准确使用语言的能力,后者是明了交际行为并知晓怎样实施交际行为的能力。他还提出了语言能力心理机制能力和策略能力,语言能力又分为语用能力和组织能力,而组织能力还分为语篇能力和语法能力。[4]

确切来讲,所谓语用能力即为有效的使用语言来实现特定目的的能力,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使用参与交流的知识,还包括如何成功地完成言语行为的语用能力和使语言使用者能够理解并使用非言语交际的信息,有些词句可以获得超出字面意义的意思。综上所述,语用能力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语音效率有效地理解和使用语言的能力。

(二)语用能力的类型

关于语用能力的定义和类型,许多学者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定义。根据Leech的划分原则,语用能力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语言语用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语用能力。前者指的是运用各自的语言模式和习惯能正确、恰当地理解语言有效地表达他们的意图的运用语言的能力,后者指的是根据他们各自的文化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5]托马斯认为语用能力不同于交际能力等其他能力,在她看来,语用能力顾名思义就是指说话人在特定的情境中有效使用言语来达到交际目的以及理解对方话语的能力,涵盖了语法能力和语言能力两个方面。语用能力可以划分为社会语用能力和语用语言能力。前者指的是在言语交流特定语境中言语行为的得体性;而后者指的是能够准确恰当地把握语言运用的言语行为能力。[6]她的这种二分法被大多数语际语言学者所采用。

(三)交际能力、语言能力与语用能力的关系

由于对语用能力的定义众说纷纭,这三种能力的关系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语言学家们总是把语用能力与语言能力相比较来讨论能力。事实上,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在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二者处于平等的地位位置,相互依存、相互独立。没有语言基础,交流无法继续,而如果没有语用能力,语言就不能再成为一门艺术,而是一组没有生命力的符号。

如果说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个子范畴,语用能力也是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能力即为语言的知识语素,包括语音,词汇以及语法等方面;而语用能力则由语篇能力、策略能力和社会语言能力等方面构建而成。至于交际能力又涵盖了上述的包括语素、词汇、语法、语音学、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乃至策略能力等诸多方面。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全都是交际能力的重要分支,或者说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两翼。假设一个人有丰富的语言知识,但语用能力差,他也不能正确使用词语,或以适当的方式进行交流,最后势必导致沟通失败。因此,语用能力作为连接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桥梁是可以培养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都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的子范畴,为了有效地与英语口语人士交流,我们一方面要重视学生们的语言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其语用能力的培养,这些都需要通过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来实现和完成,从而真正意义上地提高学生的实际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语用迁移

母语的作用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素来备受关注,学术界最初将母语对二语习得产生影响的这一现象称为“干扰”,“迁移”这一词汇本是教育心理学范畴的一个重要概念,究其根源自然是源自心理学范畴,被Ellis 广义地定义为“对任务A 的学习会影响任务B 的学习的一种假设”[7],普遍存在于对于技能或者知识的日常学习过程当中,可理解为现有知识储备或者思维定势对于学习的影响。母语对二语的影响逐渐演变为语言迁移,由于这一现象本质乃至产生的过程都较为复杂,而所涉及到的范围又非常广,可以被看做是心理活动的心理过程,同时也完全能够被理解成是思维的认知过程乃至语言的社会化过程,涵盖了二语习得、语言学、心理学等诸领域,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均高度重视。Jarvis 和Pavlenko 曾经从十个维度去详细阐述迁移类型,而在其所提出的“语言知识乃至使用的领域”这一语言迁移类型的维度中,语用迁移其实是超越了语音、词汇还有句子等方面的更大的语言次系统。而语用迁移是中介语语用学又叫做语际语语用学所备受关注的论题,与其他方面领域的迁移研究相比还是比较新的,比如语音迁移、词汇迁移、语义迁移等方面。[8]Bardovi-Harlig 则在研究中指出,母语的迁移是影响外国语言学习者语用能力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而语用迁移则是学生们在二语习得的过程或说在学习目标语言的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障碍。[9]

从迁移对交际所产生的效果角度来说,可以将语用迁移划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后者顾名思义是指学生将母语的相关社会语用以及语用语言知识应用到目标语言学习中时,对目的语的准确应用和习得产生了负面影响,影响了交际的正常进行,甚至造成交际失败;而前者正好相反,指与目标语言相关知识刚好相吻合

三、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的关系

因为先前研究的片面性,传统观点曾经一度认为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产生的全是负面的消极影响,所以传统的语用迁移方面的研究大多把研究重心放在负迁移上,强调目标语言与母语之间的不同之处,以此来锤炼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而近些年来越来越多语言学家以及应用语言学家开始把目光投向正迁移,希望完善语用迁移和语用能力的研究。而且,语用迁移程度也并非整齐划一,没有程度大小之分,当然,从不同程度的语用迁移可以相应地折射出学生们的语用能力。

而通过笔者所作研究以及相关数据分析,也确切发现语用迁移和语用能力两者的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种类型:语用迁移的程度随着学生语用能力的增强而减轻,成反比;迁移的程度随着学生语用能力的增强而加重,成正比;从语用能力比较弱到语用能力平平的学生人群,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呈反比关系,而从语用能力平平的到语用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人群,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呈正比关系;还有一种类型和刚才所述类型刚好相反,从语用能力比较弱的到语用能力平平的学生人群,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呈正比关系,而从语用能力平平的到语用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人群,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呈反比关系。

四、结语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大学生们来讲,英语学习和母语中文有着不同的语用原则分属不同体系,简单粗暴的套用母语语用知识来用目标语言交际,语用迁移油然而生,也可以说影响了学生的语用能力,造成交际失败。此外,由英语和中文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产物,势必存在着文化差异,因此而造成的语用迁移与两种语言因为系统差异所造成的迁移相比更难规避。大多数语用能力比较好的学生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语用迁移就隶属于文化差异范畴。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学生明明已经很好地掌握了英语的语言知识和语用知识,语用能力比较好,却也会因为母语背景文化而影响英语表达,发生语用迁移从而产生语用失误。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发现学生的语用能力其实和母语语用能力密切相关,并受诸多因素制约,任何片面阐述都不能全面展现学生的语用能力,以及藉此解释清楚其与语用迁移之间的关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所具有的所有语用知识互相作用,使得学习第二语言的学生们表现出由多重特征的语用表现对应出不同类型的语用迁移,由此影响着目标学生们的语用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虽然学生语用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但母语语言文化以及语言知识的影响不容小觑,语用迁移现象普遍存在,我们一线教师一定要准确地把握大学生们的语用能力现状及其发展规律,同时要充分考虑自身语言以及文化的特殊性,方能有针对性地来进行语用教学,藉此有效提高学生语用能力。

而中英文不同文化背景以及语言系统的巨大差异性是导致语用迁移影响语用能力的两大诱因。本研究对我们日后的大学英语教学有如下启示:

1.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如何运用英语相关练习,培养学生语用意识以及语用语言知识的大量输入;

2.增加文化输入和渗透并开展语用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3.让学生了解相关社会语用知识以及母语和英美国家社会文化的迥异性,培养学生文化意识,通过尽量规避语用负迁移消极影响来减少语用失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语用能力。

本研究尚且存在局限和不足,有待于在未来的研究中加以不断完善。但对大学生语用迁移以及语用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一线大学英语教师更好地把握目标语言的习得规律,并理论联系实际, 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指导学生有效学习,同时以科研促教学,一方面协助广大一线大学英语教师同行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意在为同类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猜你喜欢
母语交际语言
情景交际
母语
交际羊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母语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