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气质学说下的中小学生钢琴教学

2021-03-25 15:58杨雅婷
大连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气质类型学说气质

杨雅婷,刘 洋

(辽宁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一、在钢琴教学中引入气质学说的必要性

在全民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教育特别是钢琴教育逐渐得到学生家长的认可与重视,社会教育机构中的钢琴辅导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然而钢琴教师的教学水平良莠不齐,有些仅仅以达到一定的考级级别为目的而拔苗助长。教学过程中不论性别、年龄、性格均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采取填鸭式的枯燥练习模式,更谈不上因材施教,许多有潜质的学生就这样被埋没。这些问题的出现关键在于教师仅仅侧重于教授钢琴技术,却忽略了学生的气质、性格等非智力因素[1]。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对任何一种才能和特长的发挥均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钢琴教学过程中面对气质迥异的学生却仅采用固定的授课模式或布置同一类型的曲目,则将阻碍学生发挥自身优势。鉴于钢琴学习多为一对一的教学形式,而学生的性格千姿百态,这就要求钢琴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拓宽知识视野。当今的钢琴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合格的专业素质,还应掌握基本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进而对不同类型、特点的学生提供有效的教学手段和策略,使钢琴教学符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使每一位学习钢琴的孩子都能收获知识与快乐。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钢琴教学中就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气质类型,有的放矢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将气质学说的理论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气质学说隶属于心理学范畴,它源于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 )提出的“体液学说”。他认为人体中含有四种体液,来自不同的器官,分别是生于心脏的血液、生于脑的粘液、生于肝的黄胆汁和生于胃的黑胆汁[2]。四种体液在人体中所占比值不等,因而形成人的不同气质。但人体中是否仅含有这四种体液,或它们在人体中的确切比例是多少,希波克拉底说得或许不够准确,但其“体液学说”却一直为现代心理学所沿用。

罗马帝国时期著名的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盖伦(Claudius Galenus),从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出发,创立了气质学说。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灵活性、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脾气、秉性。气质具有浓郁的遗传色彩,即先天性,是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便是对气质较为通俗的解释。盖伦根据气质的特性及外部表现,把其简化分成四种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他创立的气质学说理论一直沿用至今。在近代气质学说中最著名的当属德国心理学家艾森克(Hans Jurgen Eysenck)的人格结构维度理论。艾森克主张人格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应紧密结合,这在他的著作《人格维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认为,我们虽然有许多“人格理论”,但支持这些理论的确切依据还不够充分。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人格理论则需要把辨明人格的主要维度、设计测量以及实验的定量程序结合起来[3]。

在图1这个坐标中涵盖了各种人格特质,每一维度上不同特质相融合,构成了四种不同的人格类型,分别对应坐标的四个象限。艾森克将每一气质类型的具体表现划分得更为细致,这与希波克拉底和盖伦阐述的四种气质类型的观点相吻合,说明四种类型的划分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二、气质在钢琴学习中的表现

一个人的气质类型并不是完全单一的,往往是由几种气质混合而成。如果将人的气质简单界定为某一种类型则过于武断而片面,但对于个体来说总会有其主导的特质,特别是对于生理心理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他们在钢琴学习中的表现则更为明显。

(一)胆汁质型

勇敢果断、热情直率、生气勃勃、行动敏捷,富有强烈的情绪体验,精力较为旺盛且思维灵活[4]。这种气质类型的学生在钢琴课堂上能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遇到挫折也能够迎难而上。与钢琴教师的互动和沟通较为积极主动,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够使课堂环节有序推进。

对细节欠缺思考、粗枝大叶,情绪爆发迅速,具体表现在读谱缺乏耐心,容易忽视表情、力度等记号。当被要求需要反复练习同一曲目或相同段落时,此类学生更容易表现得焦躁且易怒,无法静下心解决需要改进的问题。尤其是在问题没能按预期得到快速解决时,则会对乐曲产生抵触情绪,严重时甚至会丧失对钢琴学习的兴趣。由于胆汁质的学生不屑于花大量时间对曲子精雕细琢,这也导致他们在学琴过程中很难维持稳定的状态,阻碍琴技的稳步精进。

(二)多血质型

活泼好动、热情大方、善于交际、适应能力强,能轻松应对突发状况且情感较为丰富。此气质类型的学生在钢琴课堂上能够迅速而顺利的与教师架起沟通的桥梁和情感的纽带,从而使课堂的气氛融洽,利于教学环节的有序推进。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了教学计划实施效率的提升,这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稳定性差,缺乏耐心和毅力,在遇到较难攻克的技术问题时易产生焦躁不安的情绪,没有充足的韧性及坚定不移的决心,这也是他们钢琴学习很难持之以恒,最终半途而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黏液质型

安静稳重、踏实质朴、情绪平稳、耐受力高、自制力强并且热衷于沉思。虽然他们思维灵活性略差,但往往做出决定前考虑得周到而全面。这一气质类型的学生在钢琴课堂上表现得踏实而沉静,情绪稳定,自控力强,能够按部就班地跟随教师的安排稳扎稳打地学习,对于教师所讲授的重难点能够虚心听取并在课后自觉巩固练习。同时,较强的抗压能力、充足的耐心和毅力有助于他们在演奏技术上的不断改进。

此类学生内敛而安静,所以他们对教师授课内容的反馈速度较为缓慢,这就容易导致教师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他们对知识吸收的情况。

(四)抑郁质型

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细腻的思维,该特质对于钢琴学习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敏感的感知能力和细致的洞察力令他们能够准确地把握谱面所注明的表情记号,并能主动加以深入思考,从而进一步将乐曲的内涵通过演奏表达出来。

多愁善感、优柔寡断、不善于交际。在钢琴课堂上,钢琴教师占据沟通交流的主导地位是比较常见的现象。这种近乎被动的互动过程容易使教师无法及时跟进此类学生的听课反馈,甚至会导致教学进程的拖沓。抑郁质类型的学生的灵气往往被其外显行为所掩盖,因此需要钢琴教师给予他们更充足的关注。

以上这些特点是按照气质学说的一般标准归纳的,是经验性的,需要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把握,无法绝对化和量化。判断学生的气质类型是钢琴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这一步骤非但不会加重教师的负担,反而将大大增强教学的成效。钢琴教师通过鉴别学生们的气质类型,能够更加准确而全面地了解不同学生的特征与差异、优势与不足,有利于在之后的钢琴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这不仅可以发扬每一类学生的特色,还会由此挖掘出学生未被察觉到的潜能。

三、对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钢琴教学策略

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都存在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为钢琴教师应努力克服气质偏见,长善救失,引导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同时针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实施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胆汁质: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对待胆汁质的学生,钢琴教师应发扬他们豪放、勇于进取的特征,可多选择情感热烈而奔放的曲子,将他们的优势彰显得淋漓尽致。例如维也纳古典乐派三杰之一贝多芬创作的《F大调小奏鸣曲第一乐章》,以及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意大利波尔卡》,这些曲目多饱含着与命运的激烈抗争和对光明的渴望之情。弹奏此类充满强烈冲突的曲子需要演奏者将自身完全带入到情境之中,而胆汁质的学生恰好擅长表现这种张扬的气势。对他们的不足之处,教师最好采用开门见山式的教学方法。鉴于此类学生性情直率的特点,应坦诚地与他们进行沟通,指明在读谱、演奏时因粗枝大叶而忽视掉的细节问题。开诚布公的交流可以有效的让他们意识到每一首乐曲都是由一个个音符、力度、速度记号以及表情术语等微小的元素构成的,只有注重细节才能勾勒出乐曲原本的韵味。

(二)多血质:实现师生互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对待多血质的学生,钢琴教师可根据他们朝气蓬勃、活泼好动的特点布置旋律线条灵动,悠扬欢畅的曲目。例如奥地利音乐家莫扎特创作的《C大调奏鸣曲第三乐章》(K.330),以及德国作曲家布格缪勒创作的《阿拉伯风格曲》。这些钢琴曲精致而灵巧、感情真挚明快且富有朝气,正值中小学年龄段的多血质的学生能够自然的将这类乐曲青春活力的气息通过演奏流露出来。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这类学生欠缺扎实专一的精神,钢琴教师应鼓励他们勇于克服学琴过程中遇到的技术技巧等方面的困难,并定期督促他们将所学的曲子踏踏实实地反复练习。

(三)黏液质:调动积极性,拓展课堂空间

对待黏液质的学生,钢琴教师应为他们选取富含逻辑性、需要进行深度哲理性思考的曲目。例如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巴赫创作的多声部钢琴曲《三部创意曲》No.8,以及德国作曲家亨德尔创作的钢琴曲《咏叹调》,演奏者务必具备足够的耐心并经过深刻的思考才能将错综复杂的旋律线条演绎出来。因此,对于黏液质的学生来说,学习弹奏这一类型乐曲会相对得心应手。在对此类学生授课时,钢琴教师应采取耐心教育的方式。由于这类学生凡事思考得较为周密且思维迟缓,教师则需要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想象的空间,对课上讲授的知识做出回应。正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味地催促反而会造成事倍功半的局面,阻碍课程的进展。

(四)抑郁质:关怀激励,把握主线

对待抑郁质类型的学生,钢琴教师在选曲时可留意旋律婉转绵长,耐人寻味的曲子。例如浪漫派“钢琴诗人”肖邦创作的《升c小调夜曲》,以及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创作的《小夜曲》,这些钢琴曲蕴含着对故乡的眷恋和绵延不断的哀愁。这种类型的钢琴作品正适合心思细腻、情感丰富的抑郁质学生弹奏。给此类学生上课时,钢琴教师应给予他们细致入微的关怀,并施以正强化激励,如口头表扬或适当的奖品。物质奖励应贴合该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可以采取代币法等方法。这种多鼓励、勤引导的方式可以使此类敏感多虑的学生的表达欲逐渐增强,敢于用语言大胆地表达内心所想,并能积极主动地和教师沟通,最终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良性互动。若教师过于严厉地批评、指责此类学生,将会导致本身内敛的他们更加紧锁内心的大门。

总之,将气质学说的理念和方法融入钢琴教学中,一方面有利于钢琴教师从不同视角审视自身的教学方法,意识到不足之处,进而转变思想,推动教学手段和内容朝着更加多元化、人性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5]。另一方面,对气质学说的学习有利于钢琴教师冲破原有的思维定式,看到每一种类型的学生都具备着学习钢琴的潜能。气质学说可以作为经验参考,可辅助因材施教的具体教学过程,但不能完全作为规律生搬硬套,而是需要灵活运用。合适的策略、充足的了解、耐心的引导以及精心的栽培才能使学习钢琴的孩子们学有所获。

猜你喜欢
气质类型学说气质
关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新思考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AUDI Q7 无畏,是我一贯的气质!
受得起,也是一种气质
气质类型对高职生心理健康及人际关系的影响分析
西海岸新气质
大学生气质类型对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不同气质类型的散打运动员在噪音影响下反应时变化的实验研究
WHAT’S INSIDE DOESN’T 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