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应重视“科学性”

2021-03-25 16:21白璐张贵林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6期
关键词:科学性物理教学

白璐 张贵林

摘要:物理是科学,物理教学也需要重视“科学性”。但近年来,有些教学和研究重理论轻实践且脱离实际的现象时有出现。本文对学术刊物、教材和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现象进行剖析,重申科学殿堂应避免“纸上谈兵”和“闭门造车”。

关键词:物理  教学  科学性

又一次看到某期刊上发表了一篇用水测大气压的文章,联想到不久前看到知名网站上“真实”的此类视频,我感到怀疑:这是真实的实验吗?在现今信息化教学之风盛行的状况下,广大物理教学工作者应守住物理教学和研究的本真。下面就有关学术刊物、教材和课堂中出现的“真实”现象谈点看法。

一、不能在“头脑中”做实验

物理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但实验必须是“真实”的操作,不能仅是由头脑思考得出,应该用专门的教学仪器设备,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使物理现象发生或再现。不做实验,充其量只能是“猜想”。

某知名物理刊物2020年第1期刊登的《自制低成本钢丝管水柱测大气压实验的开发和应用》一文,从托里拆利实验的反思、改进、引用,详细地叙述了用水做托里拆利实验。其制作之精湛,“实验”之精妙,看后令人耳目一新。但是,我要请教三位作者老师:你真的做了实验吗?真的能到达10 m吗?对此我是有怀疑的,因为,第一,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氮气难溶于水(但也溶呀),氧气微溶于水,而二氧化碳易溶于水,所以水中有空气,就不可能将水面上抽成真空;第二,大家知道,水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蒸发,水上面肯定有水蒸气;更重要的是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在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在0.02标准大气压下沸点是18 ℃,也就是说在0.02个标准大气压下“常温下”水就沸腾了(当然,水不能持续沸腾下去,因为水面上气压增大,就停止沸腾,这与上方空间大小有关,而且水柱是缓慢下降的,沸腾过程人眼难以观察到);第三,抽气机不可能将管里抽成真空,这是基本常识。实际上,用水做实验,水柱高度肯定在10 m以下。

二、操作切忌“纸上谈兵”

科学实践应有规范的操作过程,需要专家引领、指导操作方法。但是,有的虽然理念新、方法科学,如果没有进行“真实”操作而只是“纸上谈兵”,它的科学性就值得怀疑。

某物理刊物2019年第6期中《物理实验操作测验与纸笔测验的比较研究》一文,介绍纸笔测验不能代替实验操作,实验操作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无疑是正确的,对物理教学实践有正导向作用。文中介绍了物理实验操作评价指标,分为四大项:一是识别与选取,二是安装与调试,三是操作与观测,四是记录与处理,分值分别为9、14、38.5、38.5。每一大项又分为若干小项,比如:“第三大项操作与观测,分为六小项,C1(8.5分)、C2(8.5分)、C3(12分)、C4(2.5分)、C5(3.5分)、C6(3.5分)。”可以看出,作者精心设计了这个操作评价量化表,赋分很恰当,考虑操作的过程很周到、全面、细致。但是,我就想请教作者:这种“非常详细”的评分量表,您经过实际操作了吗?用什么办法大范围实施并这样精致地打分呢?是一人评多人,还是多人评一人呢?窃以为:任何先进的教学思想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如果多人评一人,也不现实呀!这样精细打分可能脱离了实际,文中所研究的现行纸笔测验现状,用来作为实验操作的对照组可能并不合适。

三、论证必须有充分的“依据”

科学是“物”的东西,是真实的,可以证伪。科学知识可以通过实验获得,也可以通过严谨的理论推导得出。

2015年5月某物理刊物上的《分子引力和大气压强谁起主要作用》一文,作者采用理论推导的方法得出结论,但前提是“各真实……,可能比表现的宏观接触面积的万分之一还要少。”我不知道作者的这个“万分之一”依据何来,查了有关资料也没发现依据,而没有依据的证明是无效的,这篇章文章的价值就值得怀疑。其实,在实际教学中用实验对其证明也很方便:一是将其放在真空中,可排除大气压的影响,将所挂铅柱和钩码置于声传播演示器中,再用抽气机抽气即可。二是想办法将两接触面磨平,在下方挂物体,若下挂物体的总重大于大气对两接触面的最大压力,也可以证明。

四、“高大上”的“理论”

物理教学需要科学引导,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率。时下,各种新的教育理论层出不穷,但有的“理论”真的能为教学服务吗?

某知名物理刊物2017年第3期刊载了《初中牛顿第一定律高端备课》一文,我认真拜读了。读后我如鲠在喉:“高端备课”“高”在哪里呢?如果真的这样上课,会把学生如同置于“雾里云里”中。文中提出“经研究发现,教材编写存在3个问题:……也就无从谈起”。

且不说该文备课未按“常规出牌”——没有“备教材、备学生”,拟定的教学目标也偏高、内容太多(其实作者安排的有三节课内容)。文中最大“亮点”是破除“前科学概念”,现在说得最多的是“前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每件事都有前概念,每节课都有前概念,教学过程必须捕捉前概念,帮助学生建立新概念。只不过这节课的前概念更明显、更容易捕捉罢了!本节课前概念“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在课前就揭示了,在演示实验过程中,教师就已经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冲突”,很容易得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最不能理解的是“教材列举的案例”不妥,作者列举的案例是:一架飞机从北京飞往乌鲁木齐和从乌鲁木齐飞回北京时间不等。“……解释飞机两地飞行的时间差。”本人真的找不到这个内容与所授知识有何联系,也思考了与地球自转是否有关,翻阅了地理书,仍未找到答案,只好求教地理老师,很遗憾,地理老师也不清楚,于是救助互联网……把物理课上成了这样的“高端”课,这样的课堂教学将会把学生带向何方?因此,对这样的“高端备课”我是持怀疑态度的。

五、“伪创新”的课堂

随着教育现代化和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人心,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相继出现,如传感器对定量关系的直观显示是传统实验不具备的优势,让物理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教学中不应迷信所谓的“前沿科技”,选择适合学生的才是最佳课堂,不应为创新而“创新”。

我曾经听过“怎样认识力”一節课,很多老师花较多的时间用传感器演示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而学生对出现的“图线”还是一头雾水。传统实验用“一个气球压另一个气球两个都变瘪”,不到一分钟就直观明了地解决问题。哪个高效,一目了然!讲解“法拉第的发现”一课,有老师给学生准备了众多器材,让学生主动探究,美其名曰“重走科学家探索之路”,实际是“放野马”。要知道,伟大的法拉第用了十一年才发现的规律,你给学生一、二十分钟就能完成,那他们多厉害呀?

物理是“物”与“理”的结合,应该是“真实”而“理性”的,是科学。科学是真理,不是“市侩”。时下,科学研究好高骛远,诚信不足,不愿亲手实践,研究只求“高”不求“实”,理论脱离实际。这样的研究应该休矣,应该让教材、学术期刊以及课堂成为科学的神圣殿堂!

猜你喜欢
科学性物理教学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学校
留言板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注重职校学生职业素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
关于青少年科幻画创作辅导的几点思考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如何为我们的教学语言插上飞翔的翅膀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物理必修1、必修2第一轮复习检测题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