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法语翻译中的差异性矛盾

2021-03-25 17:32陆均豪邓玲婉
商业文化 2021年2期
关键词:商务活动法语习惯

陆均豪 邓玲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作为欧洲第二大经济体的法国,和中国的合作交流越来越多,各行各业对商务法语翻译工作者的能力要求产生了变化,不仅需要有扎实的法语基础,还需要对其从事翻译的领域有足夠的了解,才可能尽量避免错误。因此,对高层次翻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在这样的前提下,国内不少高等院校都开展了商务法语翻译教学,目的在于根据社会需求,培养“法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即使在有着扎实的法语基础的情况下,也可能会翻译得不尽人意,甚至造成对方的误会。这就要求从翻译的差异性出发来寻根究底,只有找准原因,才可能寻求对策,尽可能避免因为跨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误解,推动中法交流更顺畅的进行。

法语母语区域之间的文化差异

法语和英语一样,作为一种通用性较强的交流手段来说,并不仅仅局限于法国本土使用,全球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都以法语为母语,但由于不同地域文化不同,在发音、拼读及语用习惯上也会有不同。在进行翻译时,需要了解对方来自哪个地区,再结合当地文化背景选择相应的翻译方式。

语言习惯

由于长久以来人类的迁徙活动,法国本土居民在各个地区定居,并和当地的原住民通婚、形成聚居区后,法语即在当地生根发芽,并融入当地特色,开始本土化进程,进而使得不同区域的法语都带上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如加拿大魁北克区和非洲法语区的发音上就有较大区别。在魁北克生活的居民,因为长期受到周围英语母语使用者的影响,融入了不少英语式的法语词。如“"Vousêtes bienvenu!”,字面意思和“You are welcome!”较相似,但实际意义却相差甚远,在当地法语中是表示不用谢之意。非洲的法语变音主要表现在[r]、[R]上,若来自非洲法语区的客人询问[pli],往往就是在简单的询问prix、[pri],而非法语发音中常规的pli、plie。所以,需要掌握不同地区客人的发音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翻译。

文化习惯

各地的文化习惯一般与当地经济水平、历史背景等有较大关系,反映到个人的文化观念上,也会存在较大不同。在商贸合作中的日常交往和商务活动方面,法国地区和非洲地区均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法国较为富裕,有着较好的经济基础,在精神文明表现上,较为崇尚自由个性和浪漫,人际交往较随意,习惯用tu的称呼,以便于让双方更有亲近感。非洲地区,在经济落后的情况下,反而会有更强的自尊心,需要对方有足够的尊重,所以一般用vous的尊称。在商贸活动上,健全的法制使得法国本土人士有着较强的法律意识,对待合同及具体的商贸行为较严谨,需要有完善的合同,以及对活动中各类事件的详细记录,翻译时也需要注意提醒中方应处处按规章、合同办事。而非洲地区,法律意识淡薄,拖欠贷款的现象较常见,尤其在商务函件、合同签订等方面的翻译中,需关注是否有可能损及自身利益的陷阱,并据理力争,免造成巨大损失。

风俗习惯

在法语使用区域中,无论是非洲的数十个国家,还是法国本土,有相当一部分国民都是伊斯兰教的信奉者。和世界上各种宗教一样,伊斯兰教有其特殊性,而且有较为严格的教规,和我们日常生活习惯有着较大不同。在遇到法语母语的客户时,需了解其来自的地域,是否为伊斯兰教徒,若是,在饮食、居住空间、工作时间、随行翻译等方面都需要作出特殊的安排。如需要去清真餐厅,住所处需有可供朝拜的空间,每日早、晚需留出专门做早课、晚课的时间,随行翻译需和客户统一性别等。翻译人员需先行了解这些特点,在与中方人员沟通时需特意提出这些情况,以免出现跨文化间的冲突。

译者对上述差异性矛盾均需要有充分的了解,并予区别对待和处理,才能尽可能做到交流的顺畅,使商务活动能顺利进行。

东西方文化差异

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是每一名译者均需要认真面对的,并需要对其中可能存在的矛盾进行调和,以求促成双方达成共识。

语言习惯

和中国人一样,法国人在用法语交流时,会有一些习惯性的语言用法,如果不能对其充分了解,而是用中国人的语言习惯来和他们沟通的话,很可能会使双方无法顺畅交流。比如,法国较习惯说礼貌用语,即使在亲人之间也可能会说"sil vous plait."、"pardon"之类的话,这是根据他们长期的语言习惯发展而来的。而在中国,在关系较亲近的人之间,会较少运用礼貌用语,以此显示彼此之间的亲近感,避免因礼貌而引发的生疏感。中国人会习惯于在打招呼时问对方有没有吃饭,而在法国人,可能会将其当作吃饭邀请。因此,在碰到类似情况时,可以翻译为" Bonjour, ?a va",而非"bonjour, avezvous mangé?",同时需向对方说明中国人喜欢将问对方有没有吃饭来作为寒暄话题,让对方更容易接受,以此来减少对方可能产生的误解,增加对彼此间语言习惯的了解。

文化差异

中国人以集体为尊,讲究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要求当两者产生冲突时,从大局出发,个人服从集体,而法国人更强调个人的利益,喜欢突出个性,喜欢自由,两者在价值观上存在较大差异,在对待商务活动上的态度也是如此。法国人长期处于健全的法制、文化环境下,会有较强的法律意识,习惯于什么都要按照合同来,任何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或额外内容都需要在合同中表明,并作出相应的约束,需要按章办事,若出现违反规定的情况完全不予通融。而中国人,在数千年的中庸文化影响下,更讲究人情,办事也较灵活,讲究变通,而这一点却是法国人较难以理解和接受的。所以,万一在商务活动中出现可能没有完全按照合同的情况时,翻译人员需向中方解施清楚法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处事原则,建议他们向客户坦诚认错,表明愿意承担错误的己方立场,并协商事后补偿事宜。

消除商务法语翻译差异性矛盾的对策探讨

以提高职业素养为目标

在以往的法语翻译教学中,大多以文学类的课文为依据内容,这样一来对学生造成较大难度,另一方面,则和实际上商务活动的需要大相径庭,并不利于学生在商务活动中的实际应用。所以,在教学中,需以学生今后将从事的职业为中心,以提高职业商务能力为培养目标来改变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商务活动的实际需求来制定课程方案和计划,选择教学内容,根据时代发展、商贸活动变化来更新讲义内容,弥补市面上相关教材缺失的空白,努力帮助学生获得该职业所必须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提高独立开展翻译业务的能力。

模拟任务型教学情境

传统的教学,多以教师为主导,采取知识灌输的形式,往往缺少具体的交际环境,也没有明确的翻译主体,学生兴趣缺缺。为最大限度的结合职业实际,以满足行业需求,可以采取构建任务型教学情境的方式,为学生们模拟有意义的学习场景,来锻炼他们的实际翻译能力。教师可以设置仿真的翻译工作环境,结合实际工作来设计相应任务,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完成知识的自主构建,对已获得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深化,运用所学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其有效掌握职业发展所需知识技能,

突出学生这个教学主体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任何学科在教学中均需把握的核心内容,尤其需要强调学生在借助他人和相关学习资料的帮助下,完成知识构建的自主性。所以,教师需要认真审视这一问题,努力改变以往传统的师生角色,让自己从“教”转变为“导”,帮助和引导学生来完成自身的知识构建。教师应改变以往机械式的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互动,在师生间形成协作关系, 如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译文分享赏析、指导意见等方式,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译文逻辑性的重视,提高学生的翻译思维能力和翻译质量。

总之,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大,中法间合作几率也大大增加。在商务法语翻译中,我们需关注不同法语地区间及中法间的语言、文化、风俗等方面的差异性,努力改进课堂教学,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法语翻译素养。

(陆均豪 广西外国语学院)(邓玲婉 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商务活动法语习惯
习惯
提升法语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研究
上课好习惯
好习惯
谁说法语浪漫如云?
商务英语合同翻译技巧的相关探究
电子商务发展的民商法保障初探
衬衫潮百搭
法国呼吁抵制英语入侵
增进健康的8个好习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