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札观乐”之音乐批评

2021-03-26 14:15张璨
科学与生活 2021年36期
关键词:乐舞音乐评价

【摘要】季札观乐是我国古代文学、史学、音乐学上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献资料,从季札观乐的内容来看,可以清晰春秋时学家学者对乐批评的基本态度以及基本方法。笔者从观乐对象的内容层面,以及观乐批评的评判准则层面,对季札观乐之音乐批评做出一些分析研究。

【关键词】季札观乐;音乐批评

作者简介:张璨,女,1997年10月19日,湖南长沙,研究生在读,西方音乐史方向

引言

季札,姬姓,名札,吴王寿梦的第四子,与孔子并称为“南季北孔”,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评论家。“季札观乐”来源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了吴国公子季札受命前来鲁国访问观乐的历史事迹。按古礼传统,季札一共观赏了二十四首乐曲,并对其逐一点评,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当时先秦时乐舞的大致风貌,以及文人雅客对音乐的鉴赏兴趣。季札观乐不仅为音乐学科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同时也为古代文学批评提供了重要的評判依据。从音乐批评的角度来看,季札观乐“这是一篇流传至今的孔子论《诗》以前最完整的文艺(音乐和诗歌)评论。”[[1]]笔者从以下两方面:主要内容、评价准则,管窥季札观乐之音乐批评的基本情况。

批评之主要内容

“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为之歌《邶》、《鄘》、《卫》……为之歌《小雅》……为之歌《大雅》……为之歌《颂》……见舞《象萷》、《南籥》……见舞《韶萷》……”[[2]],从《周南》到《韶萷》,从“为之歌”到“见舞”,从《诗经》到朝代更迭,季札观乐记录了相当完整的先秦音乐文化。笔者将其分为两个方面进行研究:赏《诗经》中《风》、《雅》、《颂》的乐曲以及见历代王朝更迭的乐舞。

赏歌:《风》、《雅》、《颂》

季札观乐中对《风》(《国风》)的观阅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豳》、《秦》、《魏》、《唐》、《陈》、《郐》、《曹》,这些乐曲分别对应着春秋时期的十五个诸侯国[[3]]。从综合国力以及国家血缘亲疏关系[[4]]方面来看,季札用“勤而不怨”、“忧而不困”、“思而不惧”等来形容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七国,这些诸侯国都面临过故土不再,迁徙异乡的局面,国家人民相对动荡不安,但它们都凭借着自己的实力,占据一方水土,属于非稳定的状态。而齐、豳、秦、魏、唐均为大国,“大风也哉”、“荡乎”、“大之至也”、“大而婉”都是对其国力的充分肯定。至于陈、曹、郐三国,季札说道:“自《郐》以下无讥言”,直接用无需多言论实了三个国家飘飘欲坠、国势微弱的时局。季札对《国风》的评价,反应了当时十五个诸侯国所面临的局势,不仅意在论史、论乐,更是意用发展、未来的眼光,用中庸、中和的态度对其乐进行评介。

“言天下之事,行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政有大小,固有小雅焉,有大雅焉。”[[5]]小雅、大雅均是用来记录天子政治的诗歌,小事为小雅,大事为大雅,大雅的篇幅更长,句式相对也更为复杂。季札观《小雅》后曰:“思而不贰,怨而不言”,指得是即使帝王驾崩,士大夫们也绝无叛乱之心;即使有怨言不满,也绝不言说,体现出周氏王朝血统在百官文武心中的绝对地位。季札观《大雅》后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其“广”指的是音乐的广阔平和,其“德”指的是周文王的以德治国,二者相互呼应、相互对应,反应德治之道的核心理念。

“颂则功成乃作,归美报神,皆是大事,无复小体。”[[6]]颂作为宫廷祭祀的重要环节,伴以歌唱舞蹈,记录帝王功德或是祭祀祈福。季札对《颂》诗的评价在全文中篇幅最长、叙述最多,“直而不倨,曲而不屈……施而不费,取而不贪……盛德之所同也”,短短几句便揭示了王朝更迭、时代演变,天下之序皆为同理的历史规律。

季札观乐之《风》、《雅》、《颂》,先是指出了各个诸侯国所面临的局势环境,然后以雅指出“德”治为国治之本的重要性,最后揭示了事物运转发展的普遍规律。不仅评乐,更以宏观发展的视野看待着世间万物。

见舞:历史更迭、朝代兴亡

季札所见之舞有:文王之舞《象萷》、《南籥》,武王之舞《大武》,商汤之舞《韶濩》,夏禹之舞《大夏》,虞舜之舞《韶萷》。文王之舞《象萷》乃战伐之舞,为武舞,《南籥》乃德治之舞,为文舞,一文一舞,美哉。但周文王在位之时,仍有商纣暴虐,因而季札以“憾”概之。武王之舞《大武》,讨商伐纣,归附失地,周武王创太平盛世,“周之盛也,其若此乎!”。《韶濩》乃祭祀商汤功劳的乐舞,商汤讨桀可谓“弘”也,但如今殷商子嗣移居宋国,成为微弱的小国,因而季札说道:“圣人之弘也,而犹有惭德,圣人之所难也。”《大夏》记录的是大禹治水的功绩,禹三年即位便让位给舜之子,此“勤”此“德”,“非禹其谁能修之”。虞舜之舞《韶萷》是歌颂虞舜明德的乐舞,《尚书·益稷》对《韶萷》有十分明确德记载:“……《萧韶》九成,凤凰来仪。”[[7]]说明古人认为《韶萷》是十分完美的音乐典范,如同虞舜功德一样,是至善至美的。

季札见舞后对历代乐舞进行一一评价,其评价中肯、真实,以一名学者、来使的身份客观的审度了各代王朝的舞曲,评判了由古至今天子们的风采。至于为何没有尧之《大咸》、皇帝之《云门》,笔者根据《尚书》、《史记》、《国语》等史书记载推断,认为鲁国至此暂只有四位君王,舞《大咸》、《云门》之乐或存在僭越之嫌,因而季札才在文末说道;“若有他乐,吾不敢请也!”

从观《诗经》到见四代乐舞,从今十五诸侯国到思议四代王朝,论施政之道,谈君子之责,寻天地自然规律,季札观乐的内容十分广泛。其评介内容几近囊括了国家政治、人生哲理、修养品格的方方面面,他的评论方法也成为后世儒家乐理审美的一项重要内容,影响着中国诗乐批评的发展趋势。

观乐之评价准则

季札观乐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古代音乐批评的典范,其一是因为他的评介方法有序,虽字句简略,但暗含哲理。先是对其乐进行最直白简单的点评,如:“美哉”、“广哉”等,然后归结其曲风,最后理论国家政治。其二是因为他的评介态度严谨,对各个乐曲的点评中庸、诚恳,有好有坏、有美有憾、有弘有细。笔者就以中正平和之态度以及乐与政的关系来分析季札观乐的评价准则。

准则之一:中正平和

“至矣再!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偪,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8]]季札对《颂》诗的评价是对中庸之道的最好诠释,中庸讲究不卑不亢,不喜不悲,既不偏向这一方,也不倒向另一面,追求“平和”。“‘和’或者‘中和’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也可以说是各种艺术通用的一个审美标准。”[[9]]早在《国语·郑语》中就提出了对音乐“和”的审美标准,“和乐如一,和之至也”,这里的“和”指的是音乐的和谐,古人认为只有和谐的声音,才能称的上完美。

诚然,季札对于乐正平和的态度对后世音樂批评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最典型的就是儒家音乐思想审美的偏好。儒家孔子对《关雎》的评价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音乐审美标准强调的是“中和美”。孔子推崇古乐,认为“郑声”超出了用乐所要求的度,因而对周代礼乐十分赞赏。而季札本是姬氏血脉,同是周乐礼乐的拥护者,从用乐标准以及审美兴趣来看,季札与孔子儒家所提出的“中和美”要求如出一辙。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季札的审度旨趣是孔孟儒家音乐批评的先声。

准则之二:“声音之道与政通”

古人讲究礼乐,所谓礼乐,必然礼与乐不能完全分离,所以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反应当时的政治风貌、国力民生。张少康在《中国文学理论批史》中提到:“当时是诗和乐是不分的。观乐实际上同时也是在观诗,评乐实际上也是在评诗……季札的审乐观诗,完全把文艺作品看作是政治状况的反应。”[[10]]诚然,诗乐诗乐确实是以诗做乐,但反复咀嚼季札观乐的内容,可以发现,季札每每在观赏完毕后,都以直觉感受的感叹词进行开端点评,然后描绘其乐曲风格,最后再转向政治方面的议论。虽音乐与政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不可否认,观乐之乐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的。

此外,季札观乐几次提到治国之本要以德为重,例如:“武公之德如是”、“以德辅此,则明主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其周德之哀乎”、“其文王之德乎”、“盛德之所同也”、“而尤有惭德”、“勤而不德”等,从正面、侧面分别说明了治国理政德治德重要性。除了德治之外,季札还格外关注并推崇周乐,在观赏《王》、《秦》、《小雅》、《大武》[[11]]之乐后,都允以给出正面、积极、欣赏的评价,对周朝乐舞表示出充分的肯定。可见,季札观乐之评一定是建立在国家理治的政治层面的,这不仅与季札本人作为来使的身份有关,且与当时用乐所规定的礼节也有所关联。季札观乐首先对乐进行了充分的解读评价,其次以宏观视角上升到国家政治层面,因古代音乐与政治至始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声音之道与政通”。

结语

从十五诸侯国到历代乐舞,季札用极为简略的言语,十分精妙地点评了各国各代地乐舞。不难看出,季札不仅是吴国的正式来使,更是一名真正的学者、思想家。季札观乐之所以能成为古代诗乐批评中第一篇完整、正式的乐评,其一在于其内容宽泛,囊括了由古及今乐舞之典范。其二在于其点评方法及态度中正,对后世乐评造成了相当重要的影响。

笔者针对批评之内容以及批评之准则,研究了季札观乐中关于季札本人音乐批评的一些方式方法。从今现学科发展的视野来看,季札观乐为当代学者提供了春秋时学家对音乐、政治、文化、历史等方面的评价看法;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后世儒家美学思想的形成发展,奠定了艺术审美的基本思路。

注释:

[1]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上卷)[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二版:13

[2] 杨赛主编.中国历代乐论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2月:14

[3] 文章说:“自《郐》以下无讥言”,指得是陈、曹、郐三个小国,国力微弱,人微言轻,不做过多评价,所以文体中直接省略了曹国(根据《毛诗正义》、《诗经原始》、《诗经译注》等文献翻译推断而来)

[4] 春秋时期,周代姬氏血统被认为是正统血统的象征

[5]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标点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101

[6]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标点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102

[]7 [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标点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7

[8] 杨赛主编.中国历代乐论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2月:15

[9] 欧筱琦.先秦音乐批评概论(上)[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10] 张少康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18

[11] 四者都是对周氏王朝或子嗣功德的赞美之乐

猜你喜欢
乐舞音乐评价
曲阜孔庙雅乐舞的互文性解读与研究——以陈镐《阙里志》为中心
唐代丝绸之路乐舞文化的当代传承考释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音乐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从祭孔仪式的乐舞看文化的传承
学前教育音乐学科融合的教学改革研究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