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讨论的过程比讨论的结果更重要

2021-03-26 08:24贺绍俊
青年作家 2021年8期
关键词:纯文学当代文学商业化

贺绍俊

本期的两篇文章都是对纯文学进行质疑和批评的。这就对了!这就是讨论和争鸣应有的状态。如果讨论中只有一种声音,哪怕这种声音多么强大,多么理由充沛,那也是不正常的。讨论就应该是不同声音、不同意见的碰撞和协商,争鸣更是如此。即使各种意见经过碰撞和协商后还不能达到一致,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从一定意义上说,讨论的过程比讨论的结果更重要。

唐小林以批评的犀利、尖锐而见长,这篇文章同样体现出他的批评性格。他直言不讳地历数中国当代文学四十年来在追捧“纯文学”中的乱象,并认为纯文学“早已误入了一个积重难返的怪圈”。但唐小林是在十分狭小意义上来讨论纯文学问题的,他认为先锋文学是“文学中的文学”,是文学“纯度”最高的文学,于是他全文都在对先锋文学进行批评。纯文学听到后也许会觉得有些委屈。

看来有一个在概念上统一认识的问题。我发现,每一篇文章所谈到的纯文学都各有所指,有时候大家讨论的话题并不在一个层面上。那么,是否还需要在概念上作出一个明确的界定呢?我看没有这个必要。因为我对讨论的进程非常满意,我们并不是去纠缠于某一个概念的界定,这是理论家们爱做的事情。而我们的讨论是直接面对文学的现实和历史,我们讨论的对象是活生生的、是处在变动中的,别看纯文学这个概念四十年来一直如影随形地伴随着当代文学的发展,但在不同的时期,议论者们谈到纯文学时都是别有所指和别有所求,因而也赋予纯文学不同的内涵。陈琛在文章中就很敏锐地指出了这一点。他的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话:“二十世纪初,纯文学作为一种明确的文学观念被提出,是在新旧、中西文化的碰撞、在时代的交替中质疑传统的‘文以载道’观;八十年代纯文学的再次提出是对文学过度政治化的纠正,这一观念延续至九十年代产生了对文学商业化的抗议。”也就是说,纯文学曾被用来反对传统的“文以载道”,也曾用来拒绝政治的过度干预,也曾用来对抗商业化对文学的侵蚀。不同的时代,纯文学有不同的诉求。

为什么现在又有人要再一次举起“纯文学”的大旗呢?这恰恰是我们组织这场讨论的缘由之一。显然,当下的时代发生了新的变化,也对文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讨论“纯文学”的问题,也正是需要大家来预测文学前行的方向和开拓的空间。本期的两位作者也各自给出了他们的答案。唐小林把热烈的目光投向了网络文学,认为那些籍籍无名的网络作家有可能创造出“真正赢得读者的独特文学样式和全新的写作”。陈琛则对“纯文学”一往情深。他一方面承认纯文学将逐渐谢幕,另一方面,他又相信纯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理想,随时都有可能“被重新唤醒担负起它的使命”。

猜你喜欢
纯文学当代文学商业化
广东当代文学评论家
FOUND IN TRANSLATION
“纯文学”概念的历史生成与意义
——以纯文学在近代和八十年代的两次现身为例
为什么当代人都不喜欢看纯文学?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从史料“再出发”的当代文学研究
借钱买房,是商业化行为,而不是啃老
当代文学授课经验初探
社会化和商业化思维对新产品开发的影响